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之前,居然有國人認為洋人沒有茶葉就沒法生存

鴉片戰爭之前,居然有國人認為洋人沒有茶葉就沒法生存

本來,18世紀末,清政府和外國人已經有了很多的經濟往來,而在此過程中,清政府主要對外輸出的是茶葉、大黃等物,這些都屬於中國比較有特色的物品,而洋人這邊輸入進來的自然也就五花八門,多以顯示出西歐最新的經濟發展為主。這樣的交流自然也是互通有無。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國人飄飄然。因為他們就看到洋人們很喜歡茶葉和大黃,就武斷認為推演出一些很荒謬理論:這些大黃和茶葉是西洋人所必需之物,如果沒有這些,洋人將有生命危險。如此云云,很是好笑。更有甚者,在中英鴉片戰爭開啟之日,便煞有介事認為只要斷絕英軍的茶葉大黃,將會不戰而勝,如此可笑。

這樣的言論並不少見。如長期被認為是較早從事經世致用、長期關注民生的學者包世臣,在其論著《安吳四種》指出:仁皇帝所為開海者,知各夷非大黃茶葉不生。西口陸路艱險,所通無多,故仰體昊天好生之德,設關通商,以全各夷民性命,並非為榷稅起見。包世臣這樣能夠看清清政府存在弊政的知識分子尚且這樣認為,就不必說其他。

幸好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存在不少的有識之士。如魏源就指出:至大黃則蒙古所需,非西洋所急,故每歲出洋大黃不過值五萬餘員。茶葉雖西洋所盛行,而佛蘭西國不甚需之,以其本國皆飲白酒,不甚飲茶,故佛蘭西到粵之船較少。然前代市舶,從不聞茶葉出洋,茶葉出洋自明季荷蘭通中國始。

而在鴉片戰爭結束後,隨著開眼看世界規模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茶葉大黃對洋人而言,只不過是偶爾選擇的飲品之類,而非必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傑談史 的精彩文章:

于謙之死與奪門之變
朱常洵被煮成肉湯了么?

TAG:張傑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