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火炮種類繁多,分守城、攻城和野戰,威力最大的重達七千斤

清代火炮種類繁多,分守城、攻城和野戰,威力最大的重達七千斤

隨著明朝的衰落和滅亡,明末時期火器發展的浪潮被新興的王朝所取代,在同明朝爭奪全國統治權的鬥爭中,大清政權既保持了冷兵器的發展,同時又以兩次寧遠之敗的教訓,決心學習火器的製造於使用技術,大量製造紅衣大炮,改變了清軍在火器方面的劣勢。

清代前期的火炮一般以重量區分輕重兩種,200千克以上的為重型火炮,以下為輕型火炮。此外,還有一種短管炮,它們都是紅衣大炮的延續,有的是傳統火炮的改制或再生產,兩者都受明朝火炮的影響,創新不多。

一,重型火炮

清初的重型火炮有天佑助威大將軍炮、神威大將軍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還有康熙年間鑄造的渾銅炮、台灣渾銅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以及後來鑄造的木鑲銅炮、法攻炮、九節十成炮等。其中武成永固大將軍炮能自成系列,在構造具有明顯的特色。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製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康熙帝親自命名,共有61門。炮身重3600至7000斤不等,長約十一尺左右,口徑約4.5寸,炮彈重量10至12斤,裝火藥5至10斤,用鐵軸炮車運載,是威力最大的火炮。在《欽定大清會典·武備》中有此炮的圖形,炮身用滿漢文字刻成「武成永固大將軍」等字。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此炮的實物,與文獻記載圖形相似。

九節十成炮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平定金川時所制,炮身分為9節,各節日長短粗細相同,行軍時刻拆卸分運。使用時,將各節相繼旋接成炮身。全炮重790斤左右,長約6.5尺,載於四輪車上,炮身前後安有瞄準裝置,是構造較為特殊的大銅炮。

嘉慶至道光年間,為加強海岸防禦,廣東、福建、浙江各省曾自造了一部分海岸炮,至今仍有實物存世。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收藏了嘉慶十一年(1806年)的鐵制將軍炮,其重量為1500斤,炮身長2.35米、口徑280毫米,屬於守城炮系列。

二,輕型火炮

輕型火炮有龍炮、子母炮、神威將軍炮、奇炮、神機炮、德勝炮、威遠將軍炮、嚴威炮等,它們大多用於野戰。奇炮製於康熙二十四年,形如佛郎機炮,炮身長5.56尺,重30斤,附子炮4門,鉛彈重2.5兩,安在三腳架上,從尾部裝彈發射,可用以調整射界。

神機炮用鐵鑄造,近似直筒形,長2.6尺,無瞄準裝置,載以平板四輪車,是明代神機炮的簡單仿製;得勝炮用銅鑄造,長6.3尺、重365斤,前細後粗,炮身駕架於雙輪炮車上。

威遠將軍炮有兩種。其一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製造的威遠將軍炮,長3.1尺、重170斤,發射19兩重的銅彈。這類火炮在山海關城樓上的兵器陳列室中存有2門,炮身長約1米,口徑為40毫米和50毫米。炮身外表刻有滿漢文字:「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景山內御制威遠將軍炮,總管景山鳥槍監造趙昌,建造官員外郎張繩祖,筆帖式西爾格,工部員外郎實相,筆帖式康格匠役李文德。」除了上面所述的輕型火炮外,其餘各型火炮的形制構造基本相同。

三,短管炮

短管炮主要有衝天炮和威遠將軍炮兩種,但二者的形制構造和發射方式基本相同,主要作用於以曲射方式殺傷城牆和高大建築物後面的敵軍,多用於攻城。因兩者相差不大,所以以威遠將軍為例作為說明。

威遠將軍炮長2.5尺、重750斤。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製造了1門威遠將軍炮,載以四輪車,由當時造辦處的槍炮作制於景山。此外,雍正五年(1727年),還鑄造了一種小型威遠將軍鐵炮,長1.77尺、重45斤,發射28兩重的鉛彈。

威遠將軍炮射程的遠近,由裝藥量的多少和炮身的高低而定。分別為1斤、2斤、和3斤,其射程分別為200步、300步、500步。此炮用於曲射,是仰攻高城和山寨的利器。乾隆四十年(1775年)七月,定西將軍阿桂在平定大金川土司叛亂中,多次使用威遠將軍炮,轟擊叛軍所佔的碉堡、官寨,是清軍制勝的重要火器。

清代時雖然火炮種類眾多,但大多還是仿照明朝,在製造和技術性能上基本沒有創新。而同時期的西方各國軍隊已裝備了大量先進的火炮,原先火器發展和中國同步的歐洲國家,在清代時已經遙遙領先,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更是達到了秒殺的地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黃埔一期學生,三次中彈不下火線,被譽為「軍校犧牲第一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八國聯軍在天津淪陷後都有哪些暴行?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