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

特朗普上台後,先後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這兩份報告均把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為「主要競爭對手」和「超過恐怖主義的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挑戰」,強調展開對中俄的「大國競爭」。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批准了2018財年6980億美元的國防撥款。2018年2月12日,特朗普政府又向國會提交了716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在「大國競爭」戰略的指引和巨額軍費支持下,美國海軍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海軍將何去何從?從去年以來先後出台的《重返海洋控制》《美國海軍355艘軍艦計劃評估報告》《未來的海軍》《在有爭議環境中的近岸作戰行動》等多份戰略報告,以及近來美海軍重組第二艦隊、更名太平洋司令部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來看,美國海軍無疑正在加緊準備「大國競爭」,其新一輪的全球戰略布局的大幕正在緩緩開啟。

2018年5月4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德森在諾福克軍港宣布將重建第二艦隊,以負責美國東海岸和北大西洋防務。理查德森表示,「世界已重返大國競爭的時代,美國安全環境再次變得困難和複雜起來,因此應恢復第二艦隊以應對這些變化,尤其是在北大西洋」。

第二艦隊的前身系1946年組建的第八艦隊,1947年第八艦隊更名為第二特遣艦隊。為應對華約和蘇聯的海上威脅,支持北約和第六艦隊的前沿部署,1950年2月美國海軍在第二特遣艦隊的基礎上組建了第二艦隊,負責統轄美國東海岸至北美洲與格陵蘭島之間的大西洋西北部海域。

冷戰期間,第二艦隊先後參加了古巴導彈危機海上封鎖行動,以及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和巴拿馬、海灣戰爭等重大軍事行動。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第二艦隊面臨的威脅大大降低,在與美海軍其它艦隊的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僅參加了1993年海地發生大地震後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奧巴馬政府於2010年開始大幅削減軍費開支和精簡美軍機構。由於第二艦隊轄區與2008年7月重組的第四艦隊管轄的中南美洲附近海域有所重疊,奧巴馬政府以俄羅斯威脅已經消除為由,於2011年下令解散第二艦隊。第二艦隊所屬的126艘艦船、4500架飛機以及近9萬名人員移交海軍艦隊司令部,其原有轄區也分別由第四艦隊和第六艦隊接管。

隨著近年俄羅斯綜合國力的復甦,俄羅斯海軍擴大了其全球海上存在。雖然俄海軍力量仍無法與蘇聯時期相比,但事實是通過軍事介入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戰爭,俄海軍大大強化了在黑海和地中海的軍事存在,而且俄軍艦機在大西洋北部、波羅的海和北冰洋海域的活動也明顯增加。

第二艦隊被撤銷後,美國主要依靠第六艦隊來維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上影響力。受敘利亞問題和伊核問題的牽制,第六艦隊的「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主要在地中海執行任務,無法全力應對俄羅斯海軍在北大西洋的活動。美國認為,俄軍艦艇如果進入西大西洋,將使美國東海岸一系列重要軍事設施暴露在俄軍視野下。俄軍最先進的「亞森」級攻擊型核潛艇攜帶的導彈,能夠打擊美國東海岸任何城市和目標。俄軍潛艇甚至有可能採取二戰時期德軍的「狼群」戰術切斷美歐之間的補給線。美軍駐歐部隊司令詹姆斯·福戈上將曾呼籲,俄羅斯潛艇在大西洋游弋,對美軍艦艇造成了威脅。

北約也對俄羅斯的海上活動憂心忡忡。去年以來,北約多次報告俄羅斯潛艇在北大西洋進行海底通信電纜的探測。為了保護北美和歐洲之間的海底通信電纜等關鍵基礎設施,以及美國海軍通過大西洋和北冰洋向歐洲運送作戰物資的海上通道安全,今年2月14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組建「大西洋司令部」,以應對俄羅斯北方艦隊的艦機在北大西洋附近多次「侵入」。

美軍重建第二艦隊的直接目的是遏制俄北方艦隊在波羅的海、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的頻繁活動。這無疑是順應了特朗普的「大國競爭」戰略,與俄羅斯在大西洋和北冰洋展開海上戰略競爭。

據悉,重建的第二艦隊司令部設在美國諾福克海軍基地,編製為85名軍官、164名士兵和7名文職人員,司令預計由一名三星中將擔任。今年7月1日,第二艦隊將正式運行。北約「大西洋司令部」很可能也設在諾福克海軍基地。

5月30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主持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交接儀式時宣布,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簡稱印太司令部)。對於太平洋司令部的改名,馬蒂斯給出的理由是「象徵美國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決心和承諾」。實際上,這是美軍落實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

傳統意義上太平洋與印度洋是各自獨立的,「印太」則是一個新興的地理空間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政治經濟的互聯互通,太平洋與印度洋日益成為緊密的聯合體,從而在地緣上賦予了戰略弧的視角和價值。奧巴馬時期,美國就將南亞次大陸囊括進亞太地區,鼓勵和支持印度參與太平洋事務,並把美軍在西太平洋尤其是東南亞的軍事部署與印度洋的安全形勢聯繫起來,為「印太戰略」提前布局。2017年11月5日,特朗普在日本橫田的美軍基地首次闡述了「印太戰略」構想,並指示其國家安全團隊制訂實施「印太戰略」的詳細計劃。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特朗普的「印太戰略」也是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延伸與拓展。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 「亞森」級是俄羅斯最新一級攻擊型核潛艇

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更多地被外界解讀為美國在該地區對抗中國軍事和經濟壓力的最新舉措。儘管在權力交接儀式上,美國防部長馬蒂斯含糊其辭稱美軍將堅定不移的走「大國競爭」的道路,而前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則直言不諱地點名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化」仍然是美軍最大的長期挑戰。

新成立的美軍印太司令部繼承了原太平洋司令部的架構、職能和兵力配屬,防區東起美國西海岸,西至印度西部邊界,北接北冰洋,南達南極大陸,覆蓋了超過50%的世界面積和近60%的世界人口,橫跨36個國家和20個地區。該司令部所屬兵力37.5萬,其下屬的太平洋艦隊擁有6艘航空母艦、約200艘艦船和1100架飛機。在美軍按戰區劃分的各聯合作戰司令部中,印太司令部是規模最大、轄區面積最廣的。美防長馬蒂斯將此形象地比喻為「從寶萊塢到好萊塢,從企鵝到北極熊」。

在一定程度上,太平洋司令部一直扮演著反華「急先鋒」的角色,其歷任「掌門人」也多以對華強硬著稱。印太司令部首任司令戴維森4月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上任後將調整美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並呼籲增加各大軍種在印太地區的兵力部署以應對中國。

所以從軍事角度看,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有利於美國在印太地區推行軍事一體化,強化太平洋和印度洋軍力的部署、發展和整合,將兩洋高度整合、連為一體。事實上,美軍近來已經用增兵印太地區的實際行動為印太司令部正名。美海軍最先進的「米利厄斯」號宙斯盾驅逐艦已進駐橫須賀海軍基地,從而完成了向該基地追加部署3艘宙斯盾艦的計劃,美軍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也要求美軍更加關注中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活動,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強調,「印太戰略」對於維護地區海上安全以及確保美國主導地位極為重要,要求強化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以及其它地區國家軍事合作,並改善台灣的防務能力。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國防授權法案中強調,將為美軍在印太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雖然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羅布·曼寧表示,「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後不會改變其現有的責任劃分,但事實上,太平洋司令部的任務轄區本身就包括了印度洋,只是印度洋長期在戰略上處於次要地位,更名後印度洋的重要性將上升到與太平洋同等的地位。可以看出,美國把中國作為這一地區主要競爭對手進行遏制的戰略決心已付諸實際行動,並將採取太平洋和印度洋兩翼鉗制的戰略手段。

不同於西太平洋方向,美國在印度洋並沒有完善的軍事基地群和牢固的盟友關係,而中央司令部主要應對的是中東地區,無力兼顧印度洋。因此,美國要強化在印度洋的力量存在,就離不開與印度的緊密合作,這將進一步推進印度在美國戰略棋局中的地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後,美印在軍事合作方面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近岸地區聚集著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人口和財富,各國的重要戰略目標也大都集中在此。冷戰後,美國海軍奉行「以海制陸」的戰略方針,強調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和前沿作戰。特朗普上台後,強調重點構築平時以「遠海封鎖」為支撐、戰時以「近海阻遏」為重心的「勸阻拒止型」作戰體系,以牽制、平衡和防範地區新興大國。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戰略環境呈現「指數級」變化,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近岸地區出現了嚴峻的「外患」和「內憂」。一方面,美國海軍面臨的潛在對手日益強大。在近岸地區,潛在對手往往擁有反艦導彈、水雷、低雜訊非核動力潛艇、近海偵察和探測系統的支持,其先進的水下作戰能力、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太空作戰和網路空間作戰、電磁頻譜能力和信息戰能力,將對美海軍前沿部署的大型海外基地和艦船造成嚴重威脅。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發展陷入低潮。在美國傳統基金會去年10月發布的《2018年美國軍事實力指數》中,美國海軍的作戰能力被評為勉強及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能力被評定為弱。雖然美海軍陸戰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積累了維穩和反叛亂作戰的豐富經驗,但卻導致其傳統海軍背景角色日益弱化,「確保近海進入」和「贏得小規模戰爭」兩大核心能力受到嚴重侵蝕。主要體現在:一是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之間缺乏通用戰術指揮和控制條令,易出現指揮紊亂;二是艦隊和聯合部隊海上司令部中的陸戰隊人員嚴重不足,陸上攻擊行動的籌劃和實施受到較大掣肘;三是海軍陸戰隊兩棲戒備大隊和遠征小隊兵力不足。2012年以來,美海軍陸戰隊共削減了4個步兵旅和12個飛行中隊,總兵力降至18.2萬,存在較大的兵力缺口,同時還缺乏F-35B戰鬥機、CH-53K直升機、KC-130J加油機等空中力量支援;四是海軍陸戰隊僅限於執行岸上作戰任務,缺乏可用於近岸作戰的聯合高速船、兩棲艦隻和瀕海戰鬥艦,不能滿足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遠征任務的需求;五是水面艦艇不僅防空、反導、反潛和反艦能力有待提升,近岸攻擊能力也嚴重不足。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正從「美國」號兩棲攻擊艦(LHA6)上起飛的F-35B戰鬥機

受美陸軍提出的「多域戰」概念啟發,2016年底美海軍陸戰隊發布了《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文件,提出海軍將海軍陸戰隊輸送登陸後,由海軍陸戰隊負責為F-35B戰鬥機建立前沿機場,之後由F-35B戰鬥機和「海馬斯」火箭炮壓制威脅艦隊的敵方反艦導彈和雷達系統,形成「由海向陸」進而「倚陸制海」的多域作戰能力。為此,2017年海軍陸戰隊發布《競爭環境中的沿海地區作戰》文件,提出在沿海地區實施「多域戰」所需的由艦到岸機動、兩棲火力支援和效果、清除兩棲攻擊路線、兩棲C4和兩棲信息戰的五種核心能力。

2017年9月,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聯合發布了《在有爭議環境中的近岸作戰行動》的新戰略,提出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聯合爭奪和維持近海環境下的制海權,以應對包括群島和沿海地理環境、先進感測器的擴散以及機動式遠程岸艦導彈系統等帶來的一系列新的挑戰。在美國眾議院已批准7160億美元的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背景下,特朗普「重振美軍」和355艘軍艦計劃已經啟動,近岸作戰新戰略無疑將為美國海軍特別是海軍陸戰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5月26日,美國海軍正式接收第7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曼徹斯特」號。截至目前,美國海軍授予的29艘瀕海戰鬥艦合同已有13艘交付,13艘正處於建造與試驗階段,還有3艘處於預建造階段。

受作戰平台、保障基地和附帶殺傷的限制,近岸作戰戰略在未來執行中恐將出現諸多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近岸作戰戰略把西太平洋、地中海和波羅的海作為戰略適用區域,重點關注在精確武器、岸基感測器、空基和海基平台方面具有「強大海上拒止能力」的國家,把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家視為潛在對手,這或將對地區和全球安全形勢產生更多不利影響。

不難看出,美國海軍正在編織新的全球戰略網,這張大網正沿著近岸地區向大洋深處緩緩拉開。在歐亞大陸的西端,美國藉助北約同盟體系,通過重組第二艦隊和組建北約「大西洋司令部」,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構築遏制俄羅斯海上力量的「水上長城」。在廣袤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美國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積極構建美日印澳「四國聯盟」框架,同時拉攏相關國家,積極打造圍堵中國的「亞洲版北約」。在西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波羅的海和紅海,美國緊盯具有「強大海上拒止能力」的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等國,準備推出近岸作戰戰略展開激烈爭奪。所有的這些戰略動作,從本質上而言都是要適應全球以及美軍自身新的變化,調整美國海軍的力量部署和運用方式,從而開啟美海軍新一輪的全球戰略調整,以順應特朗普提出的「大國競爭」。

但是,美國自身實力和盟友體系能否支撐起這充滿冷戰色彩的戰略還存在很大疑問。為應對「大國競爭」,美國防部長馬蒂斯在今年四月份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表示,美海軍將縮短航母的部署時間,增加部署的不規則性和不可預測性,並增加在有關地區的軍事存在,這不但能減輕艦隊負擔,還能讓潛在對手更加擔憂。

應對「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全球布新局◎最近服役的美國第7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曼徹斯特」號(LCS14)

馬蒂斯出身海軍陸戰隊,此番言論聽起來很美,仔細琢磨就顯得有點外行。美海軍航母編隊的訓練和部署周期模式是根據2015財年出台的「優化艦隊反應計劃」實施的,每個周期為36個月,其中海外部署期為8個月。如果馬蒂斯縮短海軍航母部署周期和地點的計劃得以實施,美海軍航母戰鬥群將被要求在世界各地加大存在,打亂其航母編隊部署的規律,必將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甚至引發類似第七艦隊的災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前任司令奧金中將就指出,因為第七艦隊承擔了遠超額度的任務,且人力嚴重不足,多方因素最終導致第七艦隊去年發生兩起撞船重大事故。

美海軍即將進行的重大戰略調整,其可行性和潛在後果也引發了廣泛質疑和批評。俄羅斯軍事專家認為,美軍重建第二艦隊的假想敵是俄羅斯,將增加俄美潛艇在北冰洋和大西洋海域發生正面對抗的可能性,也必將引發俄羅斯的戰略反制。在5月3日的俄國防部電話會議上,俄國防防長紹伊古已表示,俄海軍在今年年底前接收的6艘新艦船和4艘升級後的艦船將優先加強北方艦隊。理查德森宣布重建第二艦隊的第二天,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鮑里索夫就「隔空喊話」,證實俄軍「匕首」Kh-47M2高超音速導彈已具備作戰能力,可輕易突破敵反導防空系統,對固定和機動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能有效對付航母戰鬥群。

對於藉助印太司令部推動的美日澳印「四國聯盟」,對美國的「印太戰略」也各有不同的訴求和擔憂。印度一方面期待美國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擔心被美國利用。印度拒絕邀請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2018」聯合軍演,就被認為是在避免發出針對中國的信號。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也沒有發出美國所期待的聲音。澳大利亞擔心加入美國的「印太戰略」會使自己陷入中美之間的戰略困境,影響對華關係的改善。中日關係近來呈現明顯改善勢頭,日本也表明了參加「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態度,推行對抗式的「印太戰略」並不完全符合日本的利益。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的今天,美國海軍片面強調自身絕對安全而採取「大國競爭」式的戰略調整,既不合時宜,也不明智。這不僅會讓世界重新陷入大國軍備競賽的泥潭,也必然對地區安全乃至全球局勢造成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如今,美國國內經濟復甦乏力,頻頻對貿易合作夥伴和盟友揮動貿易制裁大棒,其孤立主義早已不得人心,美國海軍的全球戰略擴張恐怕反而會加速美國進一步走向衰落。[編輯/山水]

作者:慕小明
      來源:《兵器知識》2018年第09期

作者寫於2019-03-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什麼都不信,可能是見識太少
沒文化,千萬別和重慶人吵架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