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時,滿人成奴才,漢人稱臣,那滿漢一起上書的時候稱什麼

清朝時,滿人成奴才,漢人稱臣,那滿漢一起上書的時候稱什麼

看清朝的影視作品我們能夠發現有件事。就是有些大臣在皇上的面前是稱奴才,有些人是稱臣的。我們看和珅才皇上面前就說自己是奴才,以前以為這個是和珅拍馬屁的一種方式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

奴才這次起源很早,在五胡亂的時候就出現了。一般都是少數民族的人罵人的話。之前是弩才,說白了也就是沒有用。後來就演變成了奴才。不過這種詞一直不是什麼好詞。

清朝入關之前,可以說社會性質真的是處於奴隸制和封建制的中間。並沒有中原文明這麼先進。他們的八旗制度還有包衣制度可以說下屬就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這兩種制度的主僕附屬關係很明確。所以清朝的下屬對主子的稱呼是奴才。這種制度才清朝入關之後還保留下來。

理論上來說滿族人每個人都是自己主子的奴才,而皇帝是所有滿族人的主子。所以滿族人見到皇帝之後必須成奴才。剛開始的時候為了滿漢區分,所以漢人的大臣都是稱臣,這個還是按照之前的稱呼走。後來時間久了隨著清朝統治也算還深入人心。皇帝就覺得無所謂了。

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就說大家都這麼熟了,都是一家人了。要不然大家以後都稱奴才吧,別搞得這麼生分。不過這個時候滿人還沒反對呢,漢人官員反對了。他們還是要稱臣,畢竟已經是幾千年的傳統了。乾隆皇帝覺得我給你臉不要臉。你不願意稱奴才明確是看不起我們滿人。於是乾隆皇帝就開始找茬了。

找茬很容易找到的,滿人和漢人單獨上書的時候不會出事的,但是他們要是一起上書就肯定會有問題。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聯名上了一道關於科舉舞弊案的奏摺。奏摺中因為滿臣天保的名字在前面,所以就寫了奴才天保,馬人龍。這下乾隆不高興了,你們漢人憑什麼稱奴才,又不是和我們一起的。之後有人大臣上書,也是滿漢一起的。結果他們就分得很清楚,奴才某某某,臣某某某。結果乾隆更有把柄了。你們這是什麼意思,是看不起我們滿人。而且你們這樣做是明確的不利於民族團結。結果弄得大家是人心惶惶。

其實乾隆這樣做也很容易理解,本來滿滿族人口就少,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被趕走。本來想籠絡你們,你們不給面子。那隻能別怪我下黑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史為鏡的背後 的精彩文章:

中世紀的歐洲領主,竟然有一項讓所有女子都害怕的權利
本是戰國時的強國,結果自己作死被秦國滅了,沒一人感到惋惜

TAG:以史為鏡的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