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紐西蘭槍擊案: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公敵

紐西蘭槍擊案: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公敵

隨著右翼勢力席捲全球並影響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一股排外情緒悄然蔓延。昨日,紐西蘭基督城爆發大規模槍擊事件,多名槍手圍剿當地清真寺,是一起意在屠殺穆斯林的惡性仇恨行動。

據說兇手在彈匣上寫著:「Here"s your migration compact!」(這就是你的移民條約),矛頭直指紐西蘭的難民翻倍新政策。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兇手還在網路上進行殺人直播,把血洗宗教場所的殘忍舉動變成一場肆無忌憚的網路狂歡。

近年來,西方恐怖襲擊頻發,這次事件距離上一起大型槍擊案還不到半年。去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所猶太教堂遭到機槍掃射,致11死6傷,不由讓人想起《王牌特工》中科林·費斯「百人斬」的暴力畫面。

2018年10月,賓夕法尼亞猶太教堂槍擊事件

再往前推,拉斯維加斯賭場槍擊事件、奧蘭多同志酒吧槍擊案,以及新墨西哥、密西西比等地都發生過嚴重槍擊事件,這份恐怖地圖還在源源不斷加入新的標註點。

2017年10月,拉斯維加斯賭場槍擊事件

2016年6月,奧蘭多同志酒吧槍擊事件

縱觀這些恐襲槍擊案,既帶有政治原因,也有很強的個體因素作祟;既是恐怖主義如癌細胞般瘋狂滋長的結果,也是社會矛盾加劇下心態失衡的產物。

但人都是健忘的,好了傷疤忘了痛,似乎只能靠一次次的災難重演才問你那個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緊迫性。

好在影像能夠將疼痛記憶保存,下面這些電影,選擇去追究這些恐襲、槍擊案發生的源頭和過程,而不是抱著一味譴責、謾罵和抱怨的立場。透過它們,或許能讓這個無解的問題找到一些頭緒。

1.《於特島7月22日》

關於挪威爆炸槍擊事件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美國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拍的《挪威7.22爆炸槍擊案》,這部電影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後掀起了不少熱議,也是近年來關於恐襲事件的深度力作。

《挪威7.22爆炸槍擊案》

而我們今天要推薦的是另一部來自挪威導演埃里克·派普的電影《與特島7月22日》,從挪威自身的視角來審視這場當年震驚世界的恐襲事件。

影片將鏡頭對準2011年的這場槍擊慘案現場,挪威奧斯陸青少年夏令營。一鏡到底的風格充滿了不安和窒息,對觀眾產生極大的震懾力和揮之不去的恐懼。它介於紀錄片和驚悚片的中間地帶,既是對真實槍擊案的再現,也帶有濃烈的戲劇化處理效果。

影片《於特島7月22日》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那些無謂的消耗、難耐的寂寞、沉重的心事,到頭來都顯得無足輕重。密集的槍聲下,被迫橫跨陰陽兩界的少年,死去的,歸零一切可能性;活下來的,將終生籠罩著陰霾。

電影製造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槍擊前後彷彿隔了一個世紀那麼長,在其中是無比殘酷的人生百態,同時也印證了人類的懦弱和渺小。

2.《校塔槍擊案》

1966年一個炎熱的夏季正午,退役軍人查爾斯·惠特曼義無反顧登上德州大學高樓,對著樓下行人無差別開槍,造成16人死亡,本人也被警方擊斃。

影片《校塔槍擊案》放棄說教的口吻,用動畫與紀實錄像結合的方式復原了這出陳年慘案,透過那些帶有白噪音的黑白影像和線條簡練的彩色動畫,彷彿時光倒流,觀眾置身於瞬間的悲歡離合,無語凝噎。

和以往犯罪類紀錄片不同,《校塔槍擊案》中兇手相關訊息被刻意淡化,焦點集中在刻畫受害者群像上,他們無處遁藏的無力感和失重感,痛失愛人後分崩離析的人生,以及對兇手態度的轉變:從恨到和解。它抽離了槍擊案本身的奇觀性,盡量貼近普通生活,這也是為什麼能夠讓未親歷者感同身受。

槍手的自殺遺言,在刺死母親後,實施校園殺戮

3.《大象》

格斯·范·桑特導演這部2003年擒獲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電影,以1999年科倫拜恩中學槍擊案為背書,對準了潛藏在校園中的危險暴力因素。

導演通過極為克制的紀錄式手法,打亂殺戮降臨前校園裡不同個體的生活線。在時間的消解、流逝過程中,流暢的鏡頭語言如同一種不安的注視,在跟隨個體運動的軌跡里,那種巨大的虛無、疏離、躁動不斷疊加。線索在最後半小時匯聚,Eric和Alex的復仇之戰血洗了整個校園。

對於暴力,格斯·范·桑特剝離了煽動性的道德評價,他將這種少年身上的暴力推向沒有預設的環境里。平凡、瑣碎的氛圍才是校園暴力的本質,「大象」的西方式寓言一語道破了社會性暴力。


4.《科倫拜校園事件》

曾以《華氏911》一炮打響在紀錄片領域知名度的導演邁克爾·摩爾,一向以聳人聽聞和製造衝突點著稱。這部《科倫拜校園事件》也不例外,依舊是大量喋喋不休的意見抒發和咄咄逼人的拷問。

甚至讓人懷疑,這究竟是一部紀錄片,還是一部主觀性主導的電影。但這也是邁克爾·摩爾式紀錄片的顛覆之處:通過煽動性極強的旁白和鏡頭語言,引爆事件本身的關注度,從而引發深層次探討。

影片《科倫拜校園事件 》以俄克拉荷馬爆炸案和科倫拜恩高中槍擊案為背景,對美國槍支管制制度的荒謬性進行毫不留情的抨擊。他追蹤槍支公司以及支持槍擊法律的相關政商人員,試圖證明,所謂的「自由」,不過是這些政商大佬們保住政治前途和賺錢的借口。

出身草根的摩爾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場,要為層出不窮的槍擊案找到一個可能的解答,這種氣場或許才是人們需要的,據說該片當年在戛納電影節放映完畢後,熱烈掌聲持續了13分鐘。

5.《斯隆女士》

影片《斯隆女士》的主角是一位處在風口浪尖的政治說客,圍繞在槍擊議案上的各方角逐,展開的一出鬥智斗勇的政治驚悚劇。

全片見縫插針的台詞以及傑西卡·查斯坦頗具感染力的表演,加上精心設計的劇本,《斯隆女士》自帶張力,在那些政治人物過招的間隙,讓觀眾明白,不管是持槍派,還是控槍派,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這些理由關乎利益,也關乎信仰。

很多人給電影《斯隆女士》貼上女權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標籤,這種誤解也證明了槍支管制的舉步維艱(輿論方向上)。什麼時候我們能就事論事,不要被意識形態困擾,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6.《慕尼黑慘案》

傳奇導演斯皮爾伯格向來對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題材得心應手。2005年的這部《慕尼黑慘案》同樣堪稱他導演生涯的代表作,全片瀰漫的壓抑、冷冽和凝重,令人無法抽身。

電影將時間撥回1972年在聯邦德國舉行的奧運會,巴勒斯坦極端組織「黑色九月」挾持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由於德方警察的草率處理,導致11名人質集體陣亡,之後以色列方面對巴勒斯坦進行瘋狂報復。

這起看似宏大的恐襲,處理不好容易滑向假大空的政治宣言。好在斯皮爾伯格並未過於強調事件的政治性,而是巧妙將敘事重點放在事件中那些受害者和兇手。

你會發現,《慕尼黑慘案》中並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他們看似堅不可摧的立場,實際上也存在著很多的模稜兩可。人心的深不可測和複雜程度,讓這起慘案始終呈現出盤根交錯的形態,單方面去譴責,似乎只是天真之舉。

7.《恐襲波士頓》

電影根據2013年發生在波士頓馬拉松現場的恐怖襲擊事件改編,它講述了一個關於傷痛和重生的曲折故事。群像式的全景拍攝、手持鏡頭的貫穿很好地還原了血腥的襲擊現場以及生死相搏的緊張氣氛。

多線敘事的鋪陳描述了暴力對一座城市、無數市民的侵襲,那種生活的微妙變化、情緒的敏感挑撥等細節被十分真實地烘托出來。

雖然電影骨子裡仍是傳統的美式愛國主義,但對於「英雄」的辯證式定義,炸彈襲擊案的英雄身上所肩負的「受害人」身份,賦予了電影人物更飽滿的屬性和災難的悲劇色彩。「愛」的主旋律為暴力之惡指明了化解和對抗的方向。

作者| elle;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究竟牛在哪裡
曠世奇書!據說全世界不超過35人能讀懂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