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大學》:載道弘文 格物致知

《大學》:載道弘文 格物致知

導讀

今天,我們上學的次序是小學、中學、大學。而在古代八歲進入小學。等到弱冠成年之後,優秀者就可以進入大學(太學)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古人所謂「小學」學習的內容是「小藝」,也就是識字、算數、待人接物、洒掃應對等基本的生活常識、勞動技能與基本的禮節。

大學(太學)是國家興辦的高等學府。進入其中學習的內容又是什麼呢?朱熹講,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也就是要發揚你的光明的德性,親近老百姓,使自己處於至善的境地。

儒學是將個人生命與群體生命打通而為一的大學問。簡單地說,就是學以致用的實踐之學。所以可從《大學》中拈出「載道弘文」「格物致知」這兩個具有重要思想文化意義的辭彙來表述儒學。

先來看「載道弘文」。這裡面關鍵是「道」與「文」。大家馬上可能會想到「文以載道」這個詞。「文以載道」出自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周子通書·文辭》。意思是說,文辭是對道的外殼,道才是文辭的本質。道是內容,文是形式。二者比較起來,最重要的當然是道。

但作為形式的文辭也很重要,因為「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如果不能選擇合適的文辭來表達道,那麼文就行之不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道也就隨之隕落了。在今天,必須樹立起「載道弘文」的宏大意識,才能肩負起文化復興的大任。

《大學》中有「大學之道」「挈矩之道」「大道」等話語。這表明儒家對「道」的高度重視。但這「道」是什麼呢?

大學之道是本末、終始之道。任何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從產生、發展到滅亡的歷程。要對事物形成完整地認知,就必然要根據事物的規律來探索本末、終始之道。

大學之道是挈矩之道。萬物有大道,事事皆有規矩。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就連盜亦有道。喝茶有茶道,下棋有棋道,吃飯還有味道。這其中的道也就是規矩,也就是做事情要遵守的法則。

大學之道是君子之道。君子是道的載體,所以說「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君子行大道的訣竅是,修明自身的忠誠信義,就會獲得一切。反之,如果一味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可見,儒家孜孜以求的「道」,應是經天緯地、經邦濟世、經世濟民的大道理。

再看「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這一名詞後來成為儒家推究事物原理,注重理性知識的明證。近代以來,這個詞也成為接引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首選用詞。比如19世紀時,物理學就曾譯為格致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大學》中的「格物致知」這個名詞來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格物致知,實地的探察、實驗以獲得真知

人生需要真、善、美。「載道弘文」中的「道」為善道,「文」為美文。儒學是德性之學,注重內外兼修,旨在造福人群社會,目標臻於至善。儒學強調人文素質的熏陶、情操的陶冶,目標臻於至美。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求真」,是接受和檢驗知識之學,可以與當今的科學教育相聯繫,目標臻於至真

所以我們今天弘揚儒學,可從小處著眼,要「切問近思」,將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聯為一體、打成一片。只有這樣,以步步深入的手法串起一部宏大的中華文化史,才能體會到歷史與現實的穿梭感與一體感,也才會產生文化自豪感與自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蘇軾:曠達 無賴於外物
《大學》:正心誠意 修心修身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