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兩難之境 應該論事還是論人?

兩難之境 應該論事還是論人?

導讀

最近,由姚晨、倪大紅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都挺好》迎來了開播大紅,觀眾反響非常強烈,引發了不少人的情感共鳴。

姚晨在劇中飾演蘇家的小女兒蘇明玉,明玉上頭還有兩個哥哥,但明玉卻並沒有因為年齡最小而得到更多的疼愛,恰恰相反,因為當家作主的蘇母非常重男輕女,所以她肯賣掉房子供大兒子留學,肯花錢為二兒子找工作,就是不肯讓明玉報考她本可以考上的清華,硬是要她去讀了免費師範生

蘇母既然捨得賣掉房子,供大兒子留學,就應該清楚教育對於人發展的重要性,那為什麼,偏偏到了女兒明玉這裡,哪怕是全國頂級學府清華的門檻,只要是讓家裡花了錢,就執意不肯讓她踏進一步。

同樣是一件事情,這裡卻搞出了兩套標準,兩種做法

這種論人不論事的區別對待,走出多子女的家庭,走向包羅萬象的複雜社會,那就更是屢見不鮮了。

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齊策一》上,記載了鄒忌為了成功遊說齊威王納諫如流、廣開言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的一個故事。

鄒忌說,有一天早晨,他對著鏡子整理好著裝,回頭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那個美男子徐公相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回答說:「當然是相公你,你才是天下最美的!」接著,鄒忌又跑去問他的妾,他的妾也給了同樣的回答。第二天,客人過來拜訪鄒忌,鄒忌又問了客人這個問題,毫無意外,客人的回答和妻子、妾的答案如出一轍。

直到鄒忌自己親眼見到了徐公,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自己和徐公相差甚遠。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進行反思,才想明白,原來他們都是因為偏愛他、害怕他、有求於他,所以才會認為他更美

本來應該是一事一標準,卻變成了一人一標準,即使對於表面受益的當事人來說,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像鄒忌、齊威王這樣總是受人「讚美」的話,就不容易看清客觀的事實真相,受蒙蔽的日子久了,總歸不是件好事

所以,有些事情,該理性點還是得理性點,該論事不論人的時候,就得論事不論人

但反過來,萬事無絕對,法理之外尚有人情,論人不論事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存在空間

《論語·鄉黨篇》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是通常的讀法,清代學者武億提供了另一種斷句:「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這裡,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讀法,都看得出,孔子在馬棚起火的情況下,首先關心的是人,其次才是馬匹等火災損失情況,充分體現了孔子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這和今天我們講的人文關懷,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什麼時候該論事不論人,什麼時候該論人不論事,我們要理得順,拎得清,摸得透

正確地論事不論人,是一種高級的理性修養;正確地論人不論事,是一種理想的人文關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己亥小豬有話說:十二生肖輪流轉 今年到我小豬家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