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老外來華辦培訓班,培養了靳尚誼、詹建俊、侯一民等一批大師

這個老外來華辦培訓班,培養了靳尚誼、詹建俊、侯一民等一批大師

來源:人民藝術家雜誌

ID: renminyishujia_art

1955年春季,根據中蘇文化協定,蘇聯派遣國立蘇里科夫美院油畫系教授、斯大林文藝獎金獲得者康·麥·馬克西莫夫來華執教,文化部委託中央美術學院舉辦「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這是全國文化單位單位系統中唯一的中蘇合作項目,訓練班設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在當時,這是我國美術界的一件大事。

編輯:廿廿鹿

嚴苛的入學考試

在中央美院期間,馬克西莫夫主持了「油畫訓練班」的教學,學員大都是受高等美術專業教育並取得一定創作成就的青年教師和油畫家,他們畢業或就讀於各種代表性的藝術院校(王德威除外),如中央美院、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中央大學、蘇州美專、魯藝、四川省立藝專等知名院校。

馬克西莫夫肖像

關於考試過程,學員魏傳義在採訪中曾這樣講過:「先考油畫、素描專業課,初試錄取20名;複試考美術史、馬列主義基礎、口試後正式錄取17名,還有3名試讀生,半年後複試僅有18名繼續深造,後來上海增補旁聽生1名,最終只有19名參加學習和得以畢業。」

馬訓班的教學方式

馬克西莫夫每天上午出現在課堂上,先對學員的畫作進行點評,然後坐在畫板前,在學員的「圍觀」下分析色彩和觀察形體。他邊作畫邊講解如何落筆、容易出現的毛病等問題,講授怎麼用色彩和線條來表現繪畫對象,強調油畫的本體技法。對學生畫的不足之處,他會當場修改和講解,而這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王流秋在回憶上課的情景時說道:「我們這些『待遇』,別說國內專業院校,就是那些『走出去』的留學生,也未必享受得到。」

馬克西莫夫指導寫生

馬訓班成員在短短兩年時間裡緊張的學習嚴格的訓練,不僅領略了油畫藝術的微妙韻味,懂得了色彩與素描間的辯證的造型規律,繪畫技巧尤其是色彩表現力有了質的飛躍,更主要的是創作思想和實踐能力的豐收。就20世紀50年代油畫創作整體水平看,馬訓班結業作品顯然高出一截,令美術界深為震動和興奮。

王恤珠 《待渡》 布面油畫 1957年

馬克西莫夫雖不是當時蘇聯畫壇最有聲望的畫家,但他確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繪畫教師。可以說,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外聘教師像他那樣嚴謹而系統地向中國學生傳授繪畫技法與知識,並取得那樣顯著的成果。在此之前,國人對歐洲繪畫的了解非常有限。馬克西莫夫經常在課堂上做示範,同時親自為學生改畫。他非常重視外觀作業,這恰恰是過去中國油畫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

深入生活的創作方式

學習油畫和素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那麼怎樣才能創作好呢?這是所有油畫工作者都思考過或正面臨的問題。馬克西莫夫認為,新社會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為一名畫家,首先要了解政治情況,了解生活的主次,了解人民所關心的是什麼。每位藝術家都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發掘並描繪身邊自己所熟知的、人們所關心的和感興趣的人或事物。

詹建俊 《起家》布面油畫 1957年

藝術家必須深入生活,從人民的生活和鬥爭中吸取題材,這是專家十分強調的。他經常這樣說:「你們不要老坐在家裡空想,要到外面去看看,到工廠、農村去,平時也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藝術家。要用藝術家的眼睛來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有些人到百貨大樓就只知道買東西,看不見首都新造的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有什麼的意義,有些什麼樣的人到這裡來,他們有什麼樣的心情。你們走在路上或坐在汽車裡,也只想自己的事情,這樣是不能成為藝術家的。」

武德祖 《老中醫冉雪峰》 布面油畫 1957年

在這種教育下,「馬訓班」的學員紛紛走進生活,有的進入農場,有的遠赴北大荒,進行深入生活式的畢業體驗。

1957年夏馬訓班在三峽考察

如靳尚誼在創作《登上慕士塔格峰》時,做了多種準備,先去採訪了登峰歸來的運動員,畫了他們身穿登山運動服的素描,又請當時美院附中的混血同學做模特寫生,然後再去八達嶺畫冬天的雪景,重點畫了雪天中,天光和雪的反光生成的色彩關係在人物衣服上呈現的色彩。忙了近半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畢業創作《登上慕士塔格峰》。

靳尚誼《登上慕士塔格峰》 布面油畫 1957年

影響了美術界的畢業作品展

經過緊張的準備,畢業創作終於完成,並得到馬克西莫夫的認可。隨後舉行了油畫訓練班結業創作展覽會。朱德委員長趕來出席,他到美術學院參觀學員的作品展,與學員座談,並對馬克西莫夫深表感謝。朱德總理在有關人員陪同下,走進展覽現場的大門,他剛一進來就與工作人員,以及每一位藝術家握手。他的到來對青年學子是莫大鼓勵。在場的還有前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院長江豐、副院長吳作人。朱德與馬克西莫夫、全體學員一起合影留念照的背景,就是馮法祀的畢業創作的《劉胡蘭》。

朱德與馬訓班合影

1957年6月9日,《人民日報》對此進行了整版篇幅的報道,並刊登了詹建俊的《起家》、王流秋的《轉移》、王德威的《英雄姐妹》、秦征的《家》、何孔德的《出擊之前》、馮法祀的《劉胡蘭》等畫作,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於長拱 《冼星海在陝北》布面油畫 1957年

在兩年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各位學員都深刻了解和體會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油畫的創作方法,這次畢業創作是油畫正規化教學的成果,也為之後中國油畫教學和發展奠定了基本方向。馬克西莫夫培訓班的舉辦,使新中國的油畫教育從此擺脫了沒有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的粗放辦學狀態,步入正規化的發展軌道。

侯一民 《地下工作者》 布面油畫 1957年

通過「馬訓班」,馬克西莫夫將正統的蘇式繪畫教育體系傳入中國,之後該班學員分布全國各地,靳尚誼、詹建俊、侯一民等日漸成為中國油畫界的中堅力量。馬訓班的作品,在一段時間內被視為有示範意義的作品。

溫馨提示:ART藝術共賞轉載發布內容如有侵權,請後台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我們希望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與您共同維護互聯網的良好生態,謝謝.

歡迎加入ART藝術收藏交流群,

由編輯邀請入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藝術共賞 的精彩文章:

有才的畫家都是美女控
水彩酣暢的交融

TAG:ART藝術共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