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流浪地球》登多地一模考卷!不止一科!物理成「重災區」

《流浪地球》登多地一模考卷!不止一科!物理成「重災區」

《流浪地球》自上映以來話題不斷,最近還登上了高中試卷。

並且

不止一科!不止一個學校!

3月1日,蘇州五中的同學們驚訝地發現,《流浪地球》居然被學校的高二地理試卷「翻牌」了,而且一次就是5道。

具體題目長這樣:

北京時間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點,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在中國內地上映,電影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下稱「計劃」)。據此,完成1~5題。

1.電影在內地上映時,國際標準時間是()

A.2月5日 8:00

B.2月5日16:00

C.2月4日 8:00

D.2月4日16:00

2.「計劃」利用太陽和木星加速流浪,不料地球推進至木星附近出了意外。地球推進至木星附近,考慮距離最近, 需要穿越的行星軌道是()

A.金星 B.水星 C.火星 D.土星

3.「計劃」流浪2500年,最終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時代到來。關於地球泊入宜居軌道後,下列推測不可信的是()

A.與比鄰星距離適中,能保持適宜的溫度

B.比鄰星性質較為穩定,能提供穩定的光照條件

C.地球表面有堅硬的岩石,防止星際物質撞擊

D.比鄰星周圍的宇宙環境較為安全、穩定

4. 電影反映了太陽與人類生存密不可分,下列現象與太陽輻射無關的是()

A.煤炭,石油的形成

B.地表水的蒸發

C.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

D.風的形成

5.在《流浪地球》故事設定中,人類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關於地下城所在地層論述正確的是()

A.縱波能夠傳播,橫波無法傳播

B.是岩漿的發源地

C.屬於岩石圈

D處於莫霍界面

對此,蘇州五中教科室的老師表示:「出題的初衷是想將地理課本上的知識點與當下的一些熱點相結合,這樣能加深大家對知識的印象,也能放鬆一下緊繃的考場環境」。

對於被題目難倒了的同學們來說,我出了電影票錢卻不知道考題的正確答案,不能忍!!!於是,《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就被大家「艾特」來答題了。

到3月4日下午,郭帆出面回應了。他轉發了這條微博,一邊允悲一邊表示「還挺難的」。

隨後,電影流浪地球官博也調侃道:「小球兒也幫不了您」

雖然郭帆並未給出自己的解答,但另一頭,網友們倒是饒有興緻。什麼五花八門的答案都有:

理科生質疑這是文科題:

文科生又自稱很勉強……

似乎沒有任何一題能達成一致,連第一道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有學霸指出,部分題目的表述似乎有點費解。比如第二題和第三題:

而爭議最大的,還得數第四題:到底哪個現象和太陽輻射無關?

煤炭石油應該算「間接相關」,但影響無線電短波的似乎又應該是「太陽活動」……

所以,大家覺得究竟應該選啥呢?

《流浪地球》超全高考知識清單

了解劉慈欣的原著背景是看懂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原著中這樣寫:

太陽老化,科學家通過各種數據得出太陽短時間內會產生巨變,形成駭閃,地球會毀滅。面對這種情況,為了應對危機,人類內部產生兩種不同意見,地球逃生派和飛船逃生派。

地球派主張以整個地球為載體,在世界各地建造核聚變大功率發動機;飛船派主張建造城市那麼大的宇宙飛船進行跑路。最終因為生態系統循環穩定性等原因(一個飛船的生態系統不足以維持數十代人的生存與延續),地球派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全球開始建造地球發動機。

先利用赤道發動機反向噴射停止地球自轉,再開動全部發動機讓地球加速至逃逸速度脫離太陽系,開始流浪。流浪的最終目標是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系的合適軌道,這個流浪過程要經歷幾十代人。

地球剎車停轉時,地球日落了三天三夜,主角降生,在十多年後,地球開始加速圍繞著太陽繞圈,期間主角經歷了地球在近日點的全球恐慌、經歷了火山爆發導致地下城被岩漿侵蝕(母親死亡)、經歷了地球穿越小行星帶時地球艦隊用反物質炸彈轟擊小行星的場面(父親死亡)。最終地球繞日軌道進行運行至木星附近時,在木星強大的引力下的反作用,最終脫離太陽引力,地球全面加速。

多年後,地球已經逃出太陽系,然而太陽還是沒有什麼異常變化。這時候很多人開始懷疑太陽駭閃毀滅地球的說法,認為這是聯合政府搞獨裁,以一個騙局來統治倖存的人類。這種說法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與支持,人類開始暴亂推翻聯合政府。(主角妻子死亡)反政府組織最終推翻了聯合政府,把聯合政府的高層全部處決在遙遠的太陽餘暉下。

就在此時,太陽駭閃爆發了,吞沒了整個太陽系的空間……結尾處,倖存的地球人類繼續操控著地球在宇宙中飄蕩,主角已經做了爺爺,他的後代,以及後代的後代,接下來數十代人都要繼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直到比鄰星的光輝重新照耀地球。

考點1:牛頓第二定律 F合 =ma

為了移動地球,地球人建造了萬台超級聚變發動機,每座11公里高,總共能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約為150億億牛頓。地球的質量大約6億億億千克,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粗略計算除發動機推動地球產生的加速度約等於0.000000025倍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也就是0.00000025m/s2,相當於地球在一年後的速度只有大約7.9m/s,尚且不如博爾特在100m賽道上的速度,根本無法驅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束縛。

大劉也曾後悔說「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考點2:衛星的發射與變軌

影片中,地球為了逃離太陽系,設定了一個飛往木星的冒險軌道,差點毀掉地球。這種冒險的原因是為了利用木星給地球加速。這種加速的方式俗稱引力彈弓(gravitational slingshot)或者叫引力助推(gravity assist)。這樣地球就獲得了木星的軌道速度,再加上原有的速度,速度增加到了二者之和,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卻沒有消耗任何燃料。

其實不僅在「流浪地球」計劃中使用這個原理使得地球加速,在2007年7月6日,旅行者1號距離太陽154.4億公里(103.2天文單位),它在經過木星和土星時通過引力助推獲得了足以完全擺脫太陽引力的動能。目前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位於太陽系和星際空間之間的邊緣帶。

在日常的衛星發射過程中,科學家們也會利用地球的自轉,使得衛星在發射的時候就先天的具有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從而節省燃料。

例題:

考點3:動量守恆中的反衝模型

影片中,為了移動地球,地球人建造了萬台超級聚變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噴射火焰產生推力,推動地球。這正是動量守恆定律中的應用——反衝運動。

噴氣式飛機和火箭的飛行應用了反衝的原理,它們都是靠噴出氣流的反衝作用而獲得巨大速度的。現代的噴氣式飛機,靠連續不斷地向後噴出氣體,飛行速度能夠超過l000m/s。

例題:

考點4:核反應中的核聚變

影片中提到地球發動機的能量來自「重元素聚變」。核聚變這個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兩彈一星」中氫彈就是一種劇烈的核聚變現象。所謂重元素聚變一般發生在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的核心處,這裡說的大質量最少也要8顆太陽質量以上了。

實際上,我們身邊的元素,除了氫和氦,基本都是在恆星燃燒、超新星爆炸以及中子星合併過程中形成的。有句話說的很好「我們其實都是核廢料」。

例題:

考點5:光年和比鄰星

稍有天文常識的人都知道,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只有4.2光年。雖說是只有4.2光年,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遙遠不過的距離了,要知道1光年大約等於9.5萬億公里。如果用最快的宇宙飛船,到比鄰星去旅行的話,來回就得17萬年。在廣袤的宇宙系統中,雖說是比鄰也遠在天涯。

比鄰星和太陽也就是離地球最近的兩顆恆星,因科學家研究恆星的相互影響,測量科學數據時,最喜愛以比鄰星和太陽為樣本,這就是比鄰星在科學上的最大價值。

例題:

知識點一:太陽的天體意義及能量來源

據影片中介紹,地球流浪的原因是因為太陽即將毀滅。太陽屬於恆星,根據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對天體意義的解讀,太陽屬於恆星,恆星是什麼?恆星是由氣態或等離子態組層的自己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太陽的能量來源是氫和氦產生的核聚變反應。太陽正處於壯年期,科學家預測還有50億年的壽命,太陽自然死亡,也就是能量衰竭是會退化為白矮星。太陽輻射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

知識點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知識點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相對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

1.太陽的穩定——提供光和熱

2.安全的行星際空間——軌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條件:

溫度——地球與太陽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適度

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形成大氣層

3.生物的作用對大氣成份的改造:水——結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4.地球的宇宙環境比較安全,太陽在漫長的時間比較穩定

知識點四:全球氣候變化

影片中描述到太陽即將衰竭,地表各地出現了極端變冷天氣,影片中,主人翁從地下城出來,發現杭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成為冰封的世界。其實計算太陽還是存在,由於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等,使得地球上極端天氣的頻率與強度大大增加。這也是高考的一個命題切入點。

知識點五: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通過木星推動地球的情節是否合理

影片中介紹地球想尋找新的棲息地,因為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即將毀滅,那麼問題來了,地球怎麼逃離太陽系。影片中所說的靠助推器或木星推動是否合理?

地球處於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第三顆行星。那麼想逃離太陽系必須要擺脫當前的軌道,也就是黃道。必須具備強度的推力和逃逸速度。從研究兩個質點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出發,人們通常把航天器達到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發射速度,分別稱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分別為7.9km/s ,11.2km/s ,16.7km/s。也就是說地球想逃出太陽系必須達到第三宇宙速度。

影片中說到地球需要藉助外力脫離軌道,即便木星可以提供強大的推力,但是地球是否能承受住,這就是一個問題。地球從外到內,分為三大圈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的最大厚度約為33km,但是這33km對於地球的整個半徑來說,就相當於雞蛋的蛋殼與整個雞蛋相比。因此強大的推力會使得整個剛性的岩石圈完全破碎,陸殼和洋殼會大規模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而被捲入地幔。而最終地表會面目全非。

當然,在這裡會有很多的命題切入,比如地球遠離太陽,通過木星軌道的時候,會經歷小行星帶,木星的衛星的形成與小行星帶有關。地球走了,月球會怎樣?是不是也要帶走?

知識點六:新的家園比鄰星,是否宜居

2017年3月24日,南美智利的阿塔卡馬望遠鏡觀測到了比鄰星的一次超級耀斑爆發,僅僅只持續了10S,但比鄰星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亮度上升了1000倍,很多科學家推測假如比鄰星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話,此次耀斑就會要了它們的命!

而另外兩顆這距離比較近,類似伴星一般的存在,因此以它們為母星導致行星軌道不穩定,兩者中的A星比太陽大,也要更熱一些,B星則稍小,但也差不多,因此這個三星系並非宜居之地!比鄰星距地球4.22光年,還記得書本上說的,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距太陽4.2光年嗎?對這顆恆星就是比鄰星。《流浪地球》中設定的是2500年左右到達,天倉五理論上需要7500年左右,但與比鄰星的不穩定恆星以及三星系同相比。因此在木星引力彈弓作用下直接轉向前往天倉五,當然半路有那麼長時間的轉向也是沒有問題的哈...

你看這地球,多美啊!(GOSE-8氣象衛星於地球靜止軌道上拍攝)圖片來源NASA

精彩時評


中國年、文化味,展自信

一部電影火了——《流浪地球》,一首歌曲熱了——《我和我的祖國》;大到博物館裡熙熙攘攘、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小到家門口的春聯福字、街道上的大紅燈籠——在春節期間,各種文化元素,或時尚或傳統,時時處處,伴隨著人們歡度新年。

節日與文化歷來密不可分。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國人的精神追求日益增長,文化順理成章地成為節日的重要角色。而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過年、過文化年自然也蔚然成風。

因為熱愛,所以投身,因為信任,所以選擇,人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追求什麼樣的願景,從根本上講,就取決於他們對鄉土親情的眷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篤信。而這種眷戀、熱愛和篤信,總而言之,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是歷經滄桑的成熟,縱觀天下的從容,「天道酬勤」的奮發,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持久與強勁的動力。

文化有如一條來自遠古,經過現代,而又流向未來的河。包容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常態。而我們今天堅持文化自信,同樣既要發揚光大優秀傳統,又創造出符合現代人要求的生活方式。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起來、更自信的中國人必然會有更為豐富的文化消費。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6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2%。這啟示我們,既要提供更為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也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迎接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

在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這天,「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大幕正式拉開。根據劉慈欣中篇小說《鄉村教師》和《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瘋狂外星人》和《流浪地球》全國公映。截至2月9日上午11點,上映5天,《流浪地球》排片率大逆轉,票房已經突破13億。

所謂「元年」,潛台詞則意味著之前中國之前沒有科幻電影,這看似是一種不嚴謹的說法,早在1938年,我國便拍出了科幻電影《六十年後的上海灘》。1963年,王敏生編導了科幻電影《小太陽》。改革開放後,第五代導演黃建新拍了科幻電影《錯位》,既有其一貫地對現實生活中的荒誕性觀照,又有對因為科技發展導致的科技倫理和生物政治的思考。此外,還有關於大腦移植的《合成人》。當然,更不能少了「80後」的集體記憶《霹靂貝貝》……

縱觀上述影片,如《小太陽》和《錯位》都針對科技發展趨勢,做出了可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所做的預測和推演,而其他的幾部影片,更像現在所說的「軟科幻」,其落腳點,不在「科」,而在「幻」,即人類基於幻想和想像,藉助科學的設定,對現實社會所作的某種改造。因此,今天在談論科幻電影時,為了與之前的國產電影做區分,人們總喜歡加上一個限定詞「硬核」。夠不夠硬核,成為評價科幻電影的一個關鍵指標,所謂「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更準確的表述應為「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而「硬核」的內涵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於科學發展和自然社會的演進做的背景設定;電影中要有對科學觀、世界觀和生命觀的深入思考;電影中的劇情走向要符合科學邏輯;人物性格發展、人類社會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遷,不僅基於審美邏輯,還受制於科學條件的變化;電影要有強大的視效支撐,使上述幾個方面能夠落地。

其實,「中國硬核電影科幻元年」說法的提出,並非簡單的噱頭和炒作,而是各方面條件成熟後的呼之欲出。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科技實力得到了極大地發展,過去的很多看似幻想的點子和想法,在今天都在或將可能變成現實,如前段時間媒體上討論的「人造月亮」「人造太陽」等等,早在劉慈欣的中篇小說《中國太陽》里預演;隨著中國電影產業化的迅猛發展,過去被嘲笑的「五毛錢」特效逐漸成為歷史。而中國電影視效公司對視效資料庫的建設,製片體制中的「後期前置」逐漸普及,中國電影工業已經有了攝製比肩准好萊塢大片的硬實力和先進的攝製流程。

從人文思想演變角度看,在「一戰」後,西方世界對技術進步所導致的對人類的「反噬」和傷害的思考一直貫穿於其科幻電影的創作之中,「廢土」與「末世」構成很多科幻電影的主場景。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是「兩彈一星」研製成功,還是「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我們對科技進步主要是持「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樂觀精神的,因此,在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的實踐基礎上,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是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科幻文藝創作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的;此外,近年來,「美國故事工廠」好萊塢越來越趨於保守,越來越依賴根據漫威、DC的漫畫改編的電影,故事越來越套路,顯然,在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好萊塢所能提供的模式和框架距離中國的國情越來越遠。而《鄉村教師》《中國太陽》里對鄉村教師、擦玻璃的藍領「蜘蛛人」的人文關懷等,都使得現實主義精神煥發了新的光彩,並開啟了新「腦洞」。

中國科幻成功實踐是改革開放40年科技巨大進步帶動的瓜熟蒂落,更源於一批對未來與人類命運充滿想像和熱情的創作者的筆耕不輟,它為新時代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蒼穹與大地的想像資源,為書寫「環球同此涼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視角和中國經驗。

作文押題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票房口碑雙豐收。人們為「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春天」興奮不已,但劉慈欣說:「除了我之外,別人都比我興奮。」他感慨在這個讀圖時代,文學正在加速衰落,中國的科幻文學其實與世界還差得很遠。

劉慈欣從小就愛讀《紅樓夢》等名著,他的小說承襲了古典小說中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方法。他不願住在大城市,認為大城市生活時尚豐富,會影響到自己對科學神秘感的探究和想像力的發揮;他和外界聯繫很少,認為相對封閉的環境可以沉澱心靈。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

要求: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立意;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徵鮮明。

現代文閱讀

【簡介】

劉慈欣: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2015年8月23日,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三體》:系列長篇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該系列作品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講述了 文明和三體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節選部分的「水滴」是三體文明發來的一個探測器。

水滴

劉慈欣

丁儀發出一陣冷笑,聽起來有種令人寒顫的凄厲,三名軍官也同樣知道這冷笑的含義:水滴不像眼淚那樣脆弱,相反,它的強度比太陽系中最堅固的物質 高百倍,這個世界中的所有物質在它面前都像紙片般脆弱,它可以像子彈穿透乳酪那樣穿過地球,表面不受絲毫損傷。

「那……它來幹什麼?」中校脫口問道。

「誰知道?也許它真是一個使者,但帶給人類的是另外一個信息……」丁儀說,同時把目光從水滴上移開。

「什麼?」

「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

這句話帶來一陣死寂,就在考察隊的另外三名成員和聯合艦隊中的百萬人咀嚼其含義時,丁儀突然說:「快跑。」這兩個字是低聲說出的,但緊接著,他 雙手,聲嘶力竭地大喊:「傻孩子們,快--跑--啊!」

「向哪兒跑,」西子驚恐地問。

只比丁儀晚了幾秒鐘。中校也悟出了真相,他像丁儀一樣絕望地大喊:「艦隊!艦隊疏散!」

但一切都晚了,這時強幹擾已經出現,從「螳螂」號傳回的圖象扭曲消失了,艦隊沒能聽到中校的最後呼叫。

在水滴尾部的尖端,出現了一個藍色的光環,那個光環開始很小,但很亮,使周圍的一切籠罩在藍光中,它急劇擴大,顏色由藍變黃最後變成紅色,彷彿 不是由水滴產生的,而是前者剛從環中鑽出來一樣。光環在擴張的同時光度也在減弱,當它擴張到大約是水滴最大直徑的一倍時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同時,第二 藍色小光環在尖端出現,同第一個一樣擴張、變色和減弱光度,並很快消失。

光環就這樣從水滴的尾部不斷出現和擴張。頻率為每秒鐘兩三次,在光環的推進下,水滴開始移動並急劇加速。

考察隊的四人沒有機會看到第二個光環的出現,第一個光環出現後,在近似太陽核心的超高溫中,他們都被瞬間汽化了。

「螳螂」號的船體發出紅光,從外部看如同紙燈籠內的蠟燭被點燃了一樣。同時金屬船體像蠟一樣熔化。但熔化剛剛開始,飛船就爆炸了。爆炸後的「螳螂」 幾乎沒有留下固體殘片,船體金屬全部變成白熾的液態在太空中飛散開來。

艦隊清晰地觀察到了一千公里外「螳螂」號的爆炸,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水滴自毀了,他們首先為考察隊四人的犧牲而悲傷,然後對水滴並非和平使者感到失 望,不過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全人類都沒有做好最起碼的心理準備。

第一個異常現象是艦隊太空監測系統的計算機發現的,計算機在處理「螳螂」號爆炸的圖象時,發現有一個碎片不太正常。大部分碎片是處於熔化狀態的金屬 爆炸後都在太空中勻速飛行,只有這一塊在加速。當然,從巨量的飛散碎片中發現這一微小的事件,只有計算機能做到,它立刻檢索資料庫和知識庫,抽取了包 括「螳螂」號的全部信息在內的巨量資料,對這一奇異碎片的出現做出了幾十條可能的解釋,但沒有一條是正確的。

計算機與人類一樣,沒有意識到這場爆炸所毀滅的,只是「螳螂」號和其中的四人考察隊,並不包括更多的東西。

對於這塊加速的碎片,艦隊太空監測系統只發出了一個三級攻擊警報,因為它不是正對艦隊而來,而是向矩形陣列的一個角飛去,按照目前的運行方向,將從 列外掠過,不會擊中艦隊的任何目標。在「螳螂」號爆炸同時引發的大量一級警報中,這個三級警報被完全忽略了。但計算機也注意到了這塊碎片極高的加速度 在飛出三百公里時,它已經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而且加速還在繼續。於是警報級別被提升至二級,但仍被忽略。碎片從爆炸點到陣列一角共飛行了約一千五百 里,耗時約五十秒鐘,當它到達陣列一角時,速度已經達到31.7公里/秒,這時它處於陣列外圍,距處於矩形這一角的第一艘戰艦「無限邊疆」號一百六十公里 碎片沒有從那裡掠過陣列,而是拐了一個三十度的銳角,速度絲毫未減,直衝「無限邊疆」號而來。在它用兩秒鐘左右的時間飛過這段距離時,計算機居然把對 片的二級警報又降到了三級,按照它的推理,這塊碎片不是一個有質量的實體,因為它完成了一次從宇航動力學上看根本不可能的運動:在兩倍於第三宇宙速度 情況下進行這樣一個不減速的銳角轉向,幾乎相當於以同樣的速度撞上一堵鐵牆,如果這是一個航行器,它的內部放著一塊金屬,那這次轉向所產生的過載會在 間把金屬塊壓成薄膜。所以,碎片只能是個幻影。

就這樣,水滴以第三宇宙速度的兩倍向「無限邊疆」號衝去,它此時的航向延長線與艦隊矩形陣列的第一列重合。

水滴撞擊了「無限邊疆」號後三分之一處,並穿過了它,就像毫無阻力地穿過一個影子。由於撞擊的速度極快。艦體在水滴撞進和穿出的位置只出現了兩個十 規則的圓洞,其直徑與水滴最粗處相當。但圓洞剛一出現就變形消失,因為周圍的艦殼都由於高速撞擊產生的熱量和水滴推進光環的超高溫而熔化了,被擊中的 一段艦體很快處於紅熾狀態,這種紅熾由撞擊點向外蔓延,很快覆蓋了「無限邊疆」號的二分之一,這艘巨艦彷彿是剛剛從煅爐中取出的一個大鐵塊。

穿過「無限邊疆」號的水滴繼續以約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飛行,在三秒鐘內飛過了九十公里的距離,首先穿透了矩形陣列第一列上與「無限邊疆」號相鄰的 方」號,接著穿透了「霧角」號、「南極洲」號和「極限」號,它們的艦體立刻都處於紅熾狀態,像是艦隊第一隊列中接順序亮起的一排巨燈。

?「無限邊疆」號的大爆炸開始了。與其後被穿透的其他戰艦一樣,它的艦體被擊中的位置是聚變燃料艙,與「螳螂」號在高溫中發生的常規爆炸不同,「無限 疆」號的部分核燃料被引發核聚變反應,人們一直不知道,聚變反應是被水滴推進光環的超高溫還是被其他因素引發。熱核爆炸的火球在被撞擊處出現,迅速擴 張,整個艦隊都被強光照亮,在黑天鵝絨般的太空背景上凸現出來,銀河系的星海黯然失色。

(1)結合小說中「水滴」摧毀地球艦隊的過程,說一說你的感受。

(2)小說中有多處文字展示了「水滴」的神奇,超出讀者的想像。請你從文中選出一處,加以賞析。

(3)這篇科幻小說帶給人們的是震撼和沉思。結合人類生活現狀,寫出引發你思考的問題並闡釋理由。

參考答案:

(1)示例:外星文明發來的一個探測器--水滴,以人類和計算機無法想像的速度毀滅太空戰艦,爆炸後的船體金屬全部變成白熾的液態在太空中飛散。這種超出 象的毀滅給我帶來深深思考:宇宙是一片無止境的神秘的空間,人類自以為歷經滄桑,其實才蹣跚學步。自以為懂得了生存奧秘,其實還遠沒有競爭的資格。

(2)示例:例如:水滴撞擊了「無限邊疆」號後三分之一處,並穿過了它,就像毫無阻力地穿過一個影子。影子是無聲無息的,把水滴比作一個影子,非常形象 描繪了水滴穿過艦體的神速以及無法估量的力量。讓我們震驚於水滴的神奇和地球外文明的高超。

(3)示例: 問題:人類是不是應該停止互相殘殺的戰爭? 闡釋:這篇科幻小說帶給我們深深思考。宇宙是無限的,在人類朝著無盡太空探索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但只要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團結在一起來,就會一同 災難,一同面向未來。所以,現實中的人類應該把眼光放長、放寬,而不是現在的狀況。


《流浪地球》用災難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概括起來,這部電影體現了三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氣魄。面對災難,

首先,是中國精神——面對災難,我們永遠選擇人自身的力量,像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一樣,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

中國精神。「帶著地球一起走,這種命運共同體意識,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面對地球災難,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共濟天下。」

很多人為了救援犧牲自己,這是一種悲壯美學,展現了中國人『仁者愛人』的思想:為了我們共同的族類,願意放棄自己。這是電影體現的第三點:中國氣魄。」

考點鏈接

1、經濟生活: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2、政治生活:

(1)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聯全國的宗旨與原則。中國是聯合國會常任理事國,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2)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堅定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

(3)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係,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利益相悖則是國家之間衝突的根源。

(4)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

(5)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3、文化生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2)傳統文化的特點。文化多樣性及文化的交流、傳播、繼承、發展、創新。

(3)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5)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夯實文化軟實力。

4、生活與哲學:

(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2)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3)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4)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5)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要區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6)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7)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生必看《流浪地球》的三個理由

這個春節檔,可能你已經看過《瘋狂的外星人》《新喜劇之王》和《飛馳人生》,但是小編還是要向你鄭重推薦《流浪地球》,理由有三。

理由1:在這個充斥著各路明星緋聞的「娛樂化」年代,特別是刻意迎合過年「笑笑笑」氛圍的春節,《流浪地球》除了已超過20億的高票房,它的科幻氣質顯然與眾不同,它讓中國觀眾開始學會思考,而只有思考才能讓人實現指數級成長

理由2: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作家劉慈欣融合科學和想像而成的文學作品,那麼,同名電影的創作過程則是導演郭帆「夢想照進現實」的現場直播。

從被「先試試弄一弄」的機會開始,到聘請科學家尋找「不自由的想像力」,再到確認「挺中國」文化內核的「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三到製作過程中「沒錢了」、「沒錢了」、又「沒錢了」的窘境,四到克服各種技術難度,最後到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殺青。

一路走來,這部電影終於得到了行業大咖卡梅隆大帝的認可和讚譽。

理由3:正如前文所述,高考很可能會考!所以,抽時間去影院支持一下這部中國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吧!

來源:來點物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物理經典】引力簡史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