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帶一路進入「耐力跑」 已成外媒兩會關注焦點話題

一帶一路進入「耐力跑」 已成外媒兩會關注焦點話題

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楊牧、劉葉婷)3月15日,隨著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的圓滿結束,2019年全國兩會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舉世矚目,中外媒體記者共同聚焦中國的發展變化,共同關注中國的前進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自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倡議逐漸成為外媒記者在中國兩會期間關注的焦點議題,成為外媒報道中的高頻辭彙。

備受外媒關注

作為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人民網記者對2014年至2019年,外媒在兩會期間針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梳理總結。

據統計發現,近年來,倡議在提問數量、涉及到的國家部委等方面均實現了由少到多的變化。如,2014年,「一帶一路」相關問題僅在外交部記者會上被提及。2019年,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發改委記者會、外交部記者會上相關問題均有涉及。尤其是在今年外交部記者上,在中外記者提出的21個問題中,外媒提出3個涉及「一帶一路」的問題。

此外,關注「一帶一路」的外媒也從以發展中國家媒體為主,逐步向發達國家媒體擴展。其中,哈薩克國際通訊社在2014年、2018年以及2019年持續關注「一帶一路」相關問題;中阿衛視更為關注「一帶一路」的中阿合作願景;來自日本、義大利的媒體記者在提問中也透露出國內考慮加入「一帶一路」合作的聲音……值得一提的是,兩會召開前在媒體對外國記者跑兩會最關心話題的相關報道中,來自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尚比亞的記者均表示「一帶一路」是其最為關注的話題,關注的角度涵蓋與本國合作前景、推動區域發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交流等。

「經過5年多的發展,『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一個和中國齊名的中國理念、中國思想和中國方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幾年,全球媒體對「一帶一路」報道的一個轉變是,從過去少數國家、區域性發展中國家關注向全球性關注轉變。『一帶一路』不再只是一些相關國家關注的話題,更是全球性關注的話題。現在目力所及,幾乎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媒體,涉及中國的經濟、對外關係,甚至社會發展等相關話題的報道中都會提到「一帶一路」。

他指出,全球媒體對「一帶一路」的另一個轉變是,從過去泛泛報道、簡單提及,到現在深度聚焦報道。前段時間,《紐約時報》以及全球各大智庫都發表文章,對「一帶一路」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從這個角度看,也代表全球正發自內心地對「一帶一路」更多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去研究關注,深刻理解「一帶一路」背後的故事。

王文還表示,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全球正從單向的媒體關注變成全方位的機構關注,包括智庫、NGO、政府研究部門、學術機構、國際組織、社會組織等都開始出現越來越關注「一帶一路」的趨勢。他指出,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內部不完全統計,過去5年,全世界對「一帶一路」長篇研究報告達3000多份,這充分說明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了解愈加深入。

兩種聲音並存

記者在對相關問題的梳理中還發現,在外媒提問中,除了尋求合作、關注發展願景的聲音,還有一些問題對「一帶一路」倡議表露出了擔憂情緒。關於「一帶一路」,外媒出現了明顯的爭議與合作兩種聲音。

「全球關於『一帶一路』的報道正從過去的單線性敘事,到現在的複雜敘事轉變。『一帶一路』對全世界來說越來越成為綜合、多元、複雜的故事。」針對兩種聲音並存的現象,王文表示,過去有些國家的媒體,像烏茲比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家對「一帶一路」報道基本正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各種複雜報道、複雜敘事都會出來。即使一篇報道主要正面說,某種程度也有批判和期待。在相關問題上,對華不太友好國家的媒體主要持批判態度,但批判中也有肯定。「出現各種各樣的報道都是正常的,對肯定報道,進一步加勉;對批判報道,有問題則改之。」王文說。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永亮此前曾撰文總結「一帶一路」建設遇到的一些問題。一是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人物針對「一帶一路」發表了一些不太積極的言論,詆毀「一帶一路」的初衷和理念;二是出現了針對「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論」「地緣戰略論」「環境污染論」「規則替代論」「新殖民主義論」「新朝貢體系論」「經濟滲透論」等經不住推敲的負面言論,給「一帶一路」的國際形象造成一定消極影響;三是一些國家和組織推出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被國際輿論界認為有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味;四是個別「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取消了部分合作項目,或對原有合作規劃作了一些調整,給中國企業造成一些暫時性影響。

林永亮對此分析稱,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必然性:一是一些國家不願看到「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千方百計對「一帶一路」進行制約,阻撓建設進程;二是一些國家慣於對立式思維方式,疑惑「一帶一路」建設背後有什麼「陰謀」;三是一些國家國內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四是「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創新探索的過程,相關方在合作中需要不斷磨合,難免會出現制度對接、利益分配、習俗融合等方面的問題。

儘管存在質疑的聲音,國際社會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仍是主流聲音。目前,已經有眾多各國政要、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公開反駁針對「一帶一路」的不實言論。義大利總理孔特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對義大利和歐洲來說是發展機遇,義大利希望與中國深化經貿合作以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孟珂琳說,對英國而言,「脫歐」讓我們意識到應該更大膽地擁抱各種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恰恰是完美的機遇。斐濟駐華大使坦吉薩金鮑表示所謂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包含「債務陷阱」、中方利用該倡議來施行「地區霸權主義」是一種誤解。巴西《經濟觀察報》總編馬科斯·德奧利維拉說,「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良好效果,不僅惠及中國自身,也惠及沿線參與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聲音不一而足。事實證明,質疑聲音只是「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小插曲,相向而行,共謀發展依然是「一帶一路」大合唱的主旋律。「『一帶一路』建設是全球共同事業,兩種聲音並存的情況是『一帶一路』深入發展的表現。」王文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正進入耐力跑階段。就像馬拉松長跑,前幾公里把速度帶起來,所以走得快,現在到了考驗耐力的時候。

未來前景光明

「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注入了強大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五年多來,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

據了解,「一帶一路」朋友圈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已與123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1份合作文件,其中既有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有國際組織,還有不少發達國家的公司、金融機構等。

過去五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2018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156億美元。到2018年底,中國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在沿線國家貸款餘額約2500億美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在沿線國家累計實現保額6000多億美元。中方已經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設立了能力建設中心。「一帶一路」共建成果卓著,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項目,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林永亮撰文指出,5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既氣勢恢宏又潤物無聲,各類合作項目紮實啟動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世界經濟復甦發展和沿線國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動力。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繼續穩步前行,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指引方向,為充滿亂象的世界提供定力。

「『一帶一路』的提出源於歷史,而現在越來越多屬於未來。5年多來,『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型合作平台,其目的是推行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已經不再局限於原來空間和時間上的概念。」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對人民網表示,下一步,「一帶一路」建設還應遵循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總體規劃,把已有的合作項目走深走實,真正造福廣大民眾。同時,還應注意防範風險,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創造更多合作發展方式。

4月下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辦,習近平主席將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全程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此次峰會以「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為主題,預計將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各界代表就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入交換意見,共商合作大計。這一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受到了各方熱切期盼。期待各方凝聚更加強大的合作動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方向邁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客家民俗鬧新春——鯉魚燈舞表演在廣東梅州大埔舉行
全國人大代表朱登云:不當白領當「牧羊女」 這個苗寨姑娘願更多農產品走出大山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