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為《陽台上》平反:看不懂的不一定是「爛片」

為《陽台上》平反:看不懂的不一定是「爛片」

文:點點

華語電影圈中,張猛導演是尤為特別的存在。不愛商業大片,專註於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攝影風格獨特,喜歡拍攝生活化鏡頭,把屏幕內電影故事演變為最真實的現實。

從《耳朵大有福》到《鋼的琴》,這位導演一直致力於拍攝小人物生活,均獲得不俗口碑。

這一次,他帶來最新作品《陽台上》,青春題材,卻承載著復仇主題,有種別樣的味道。

正式給大家推薦這部電影前,點點需要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評分不高,豆瓣6.2,剛剛及格。很多觀眾都說看不懂,故事情節完全沒有。

但點點仍舊想說,這是一個值得觀看的故事。因為它獨特的膠片拍攝方式,更因為它所承載的文藝片氣質,電影最後欲語還休的意味深長。

故事主線很簡單,圍繞青年張英雄的家庭變故出發:家裡居住的老房子即將迎來拆遷,父親不肯,認為補償金太少,遲遲不肯搬家。拆遷負責人陸志強親自前來交涉,不僅沒談妥,還把父親氣得一命嗚呼。

張英雄認為,這一切都是陸志強的錯,如果他不出現,父親就不會離失去性命。

為復仇,性格孤僻的他大膽買來鋒利的尖刀,整日整日跟在陸志強後面,找機會復仇。

在這個過程中,張英雄認識了陸志強的女兒陸姍姍,乾淨,漂亮。

屬於少年的暗戀情愫陡然而起,張英雄變成偷窺狂,買來望遠鏡,變態般偷窺陸姍姍的生活。

復仇計劃與暗戀情愫參雜在一塊,讓本就膽小的張英雄猶豫不決。

他的生活節奏逐漸變慢,每天都只是重複跟蹤,完全沒有勇氣殺人。誰也不知道,張英雄最後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整體節奏很慢,通篇都是紀錄式鏡頭,重複拍攝張英雄跟蹤陸志強的過程,絲毫沒有戲劇情節可言。

因為這個緣故,大部分觀眾對《陽台上》打了3星以下的差評,憤怒評價:沒有故事情節,完全不知所云。

這一點,點點是承認的。

所以,點點不想評判這個故事的劇情,而是想從故事的情緒出發,為《陽台上》平反一次。

——這是一部文藝片,所以,電影重頭戲全放在了對情緒的渲染、對生活感的掌控、對真實生活的描繪上。

影片中,張英雄孤立無助。

父親在世時,動不動就扇他耳光,從不把他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造就張英雄孤僻自閉的性格。

父親去世後,他開始成長,想要變得強大。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他復仇。明知困難重重,卻仍舊想成為一名「討回公道的英雄。」

這是一種抗爭。

抗爭平庸的生活,抗爭看不見光亮的未來。

只要觀眾足夠細心,就可以發現張猛導演在影片中埋下的兩個小伏筆:和父親一起去公安局詢問拆遷問題時,一輛裝著鏡子的車從兩人面前行駛而過。張英雄選擇復仇持續性跟蹤陸志強時,這輛裝著鏡子的車又出現了。

電影符號中,鏡子是象徵性最濃的元素之一,代表觀察,更代表審視。

基於《陽台上》所傳遞出的抗爭情緒,我們還可以把鏡子這一物件延伸為做夢:可以是自閉青年想成為英雄的幻想,也可以是小人物意圖掙脫泥濘生活的美夢。隱喻性很濃,需要觀眾細緻品味。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陽台上》這部電影,點點想說:「故事不夠,但文藝感十足。」

它優缺點明顯,完全放棄情節上的戲劇衝突,採用沉悶的時間順序敘事方式,只為營造出張英雄迷茫的生活狀態。

與此同時,它又充滿了欲語還休的沉重感:在陸姍姍患有痴呆症的殘酷設定中,在張英雄發現陸志強生活同他一樣混亂不堪時。

在那之前,張英雄把陸志強當強者。強者變成弱者後,這場復仇又該何去何從?

整部電影的基調並非沉重,而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釋然。張英雄處心積慮接近陸姍姍,暗戀情愫中參雜數不清私慾,讓人情不自禁期待之後的發展。

抗爭有沒有結果,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面對重壓生活,我們能採用的最好方法,是一路勇敢前行。

影片配樂還挺獨特的,和畫面中隨處可見的拆遷環境相輔相成。張英雄拿著尖刀穿梭在這些混亂的環境中,使邊緣群體的孤獨感噴涌而出。

從張英雄的個人生活經歷來看,我們感知到一代青年人的縮影。從影片整體環境氛圍來品味,我們得以看見不一樣的上海風味。

不看故事情節,單看藝術氛圍營造,《陽台上》堪稱今年文藝片中第一匹黑馬。

如果特別在意故事完整度,不太偏愛情緒感的話,觀影體驗可能沒那麼好,需要仔細斟酌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首映禮被罵爛片,上映首日跌至6.2分,《陽台上》為啥不討好?

TAG: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