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詩仙」名號源出茅山宗,且談李白與道士交往二三事

「詩仙」名號源出茅山宗,且談李白與道士交往二三事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道教與道家思想在唐代非常興盛,唐王朝建立之初,追認道家始祖老子為李唐宗室的祖先,將道教指定為「國教」。李世民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時期達到了空前高峰,不僅三山五嶽遍布茅山上清派傳人,豪門公卿、文人學士也深受影響。從唐高祖開始,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歷代皇帝都與茅山道教有密切的關係。

茅山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公元647-735年)是當時的道教領袖,他與著名道士吳筠都是茅山道士陶弘景弟子,作有琴曲《蓬萊操》《白雲引》,並撰有琴學著作《素琴傳》。司馬承禎不僅道學深厚,還寫得一手好篆,精通琴曲,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屢次召見,唐睿宗賜他寶琴和霞紋帔等物,玄宗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司馬承禎與茅山道士李含光、晚年出家的道士賀知章、太常卿韋絛等人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創作改編道曲,交流道學。他還有一個「仙宗十友」的圈子,加入了當朝的名流才子陳子昂、孟浩然、王維等,其中名氣最大,一生軌跡受茅山影響最深的就是李白。

《神仙記》卷二十記錄了詩仙李白在青少年時期就受到蜀地道教的浸潤。「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這兩句就充分講述了李白故鄉的道觀及家庭信教氛圍對他的濡染。李白離開四川後,某一日路過溧陽,瀏覽北湖亭時對山影起伏的青山產生了興趣,於是有了第一次的茅山之行,並寫了一首《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的詩,留下了「與君拂衣去,萬里同翱翔」的千古豪情。然而,在茅山的宮觀里,李白並沒有見到備受皇家恩寵的道士司馬承禎。

當時的司馬承禎正在江陵佈道,李白在茅山等了多日未見其蹤影,便一路追隨到江陵。《大鵬賦序》里說得清清楚楚,李白結識司馬承禎時「剛離蜀時,約二十四、五歲時」。而李白自述:「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稀有鳥賦》以自廣……」說的是李白把自己比作大鵬,把司馬承禎比作稀有鳥,抒發了道家情懷。司馬承禎與李白一見如故,稱他氣度非凡,才情超人,贊他有「仙根」。這與後來賀知章稱李白「謫仙人」倒是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是茅山道士司馬承禎為李白的燦爛人生打開了第一道門。

彷彿與茅山道士有緣似的,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又結識了與司馬承禎同修於潘師正門下的吳筠。吳筠深得玄宗的器重。李白那首《鳳笙篇》中的「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采鳳鳴」說的就是他。42歲的李白在吳筠的極力推薦下入了長安城,終於等來了仕途「扶搖直上」的機遇。然而,李白究竟過於單純了,他看不慣宦官和外戚的受寵,最終走進了死胡同。44歲那年,李白離開了皇城深宮,被玄宗賜金放還。

政治上失敗的李白,在道教中尋找精神慰藉。他奔赴齊州臨淄郡(今山東濟南),請紫極宮道士為他授道,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在他求仙慕道的生涯中,結交的道門中人很多。除了司馬承禎、吳筠、賀知章,還有元丹丘、胡紫陽等人,他們都是上清派的宗師和傳人。李白在《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詩中記錄了他與元丹丘、元演同出胡紫陽門下。這胡紫陽又是上清派的第十四代傳人。故胡紫陽傳金書玉訣於三人,李白就成為上清派的第十五代傳人之一。

唐天寶(742-750年)年間,朝廷中李林甫、楊國忠用事,導致朝綱日漸紊亂。知時識務向來是道士的機警,吳筠預感到朝綱回天乏力,屢次奏乞歸隱茅山,終於在安祿山之變前夕回到了茅山。當中原大亂時,吳筠已不再問世事,逍遙於茅山的山水之間。吳筠閑雲野鶴的生活吸引了一大批像李白、孔巢父之類仕途失意的文人,他們在茅山坐看雲起,撫琴聽松,舉杯邀月,過著自在又詩意的生活。然而,李白始終是矛盾的,一方面有著出世的情懷,一方面又有一顆入世之心。只是他滿腔的愛國熱情還沒等到「西入長安到日邊」,命運已被改寫。

李白這一生寫下了一百多首與仙道思想有關的詩文,其中在茅山留下的詩篇頗為珍貴,如《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下途歸石門舊居》等,像一粒粒飽滿結實的種子,餵養著一代代後人的靈魂。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農曆二月初六,東華帝君誕辰,世上修仙者皆當朝拜之
這些知名道人都曾被曹操「聚而禁之」,你知道幾人名姓?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