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一說到家譜,人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一條長長的紅紙,寫滿了黑色的毛筆字。或是幾本布滿了灰塵的,古老的線裝書,上面用毛筆寫著一輩又一輩家族人的名字。可是您知道嗎,歷史上有過這樣一個「怪」到了南天門的家譜,竟然和一組冰冷的青銅器,永遠地聯繫在了一起。這是件怎樣的青銅器,它又是如何和家譜聯繫在了一起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這件青銅器,確切地說是一組,它叫三勾兵,自然有三件。這是三件怎樣的青銅器呢?三勾兵,就是三件戈。它們長約27厘米,寬約5厘米。在形制上,是典型的商代文物。都是直援微胡,內端用鏤空透雕的手法雕有鳳紋,援身上,還倒鑄有銘文。

這組三勾兵出土在解放前,因為時間過久,已經沒有準確的出土地的記載了。今天廣為流傳的是農民在翻地時,從土裡刨出來的,而三勾兵的出土地點,也有河北保定,易縣,平幽縣三種說法。總之,最後落到了著名的收藏家羅振玉手中,並被完整地留存下來。

三勾兵的用途曾經引起過人們的廣泛爭議。從傳統意義上講,戈,尤其是商代的戈,本來是應該用於戰爭的武器。可研究發現,三勾兵和在戰場上廝殺的兵器還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是它的細節部分與普通的兵器戈不同,如內端出現鏤空立鳥,要知道,任何一件兵器,自然不能鏤空,因為鏤空的兵器一旦上了戰場,很容易就會折斷。其次,三勾兵的做工必須要用精緻來形容,很不符合普通實戰兵器厚重,結實和粗獷的特點。而最大的不同是,在三勾兵的援身,分別銘注著很長的銘文。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專家們給出的結論是,它絕不是一件實戰的武器,而是一件宗廟祭祀中使用的禮器。

再對三勾兵上的銘文一解讀,發現三段銘文內容各不相同,但意思相近。分別是「大祖日己祖日丁祖日乙祖日庚祖日丁祖日己祖日己」,「祖日己大父日癸大父日癸中父日癸父日癸父日辛父日己」,「大兄日乙兄日戊兄日壬兄日癸兄日癸兄日丙」。古代沒有標點確實很讓人頭疼,但這樣的銘文還是難不倒我們的。很明顯,這些銘文寫著的,是一個家族,從太祖,祖,父,到兄四輩,共二十個人的名字。這不正是一個完整的家族譜嗎?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目前,我們已知的我國最早的家譜,出現在商代的甲骨上。那是一片很大的牛的肩胛骨,上面共刻了14行,共13個人名,其中,11人為父子關係,2人為兄弟關係,形成了一段非常完整的商代人家庭的世系。專家認定,刻的是距今約3200餘年的武丁時代,一個以男子為世襲的家譜。可以斷定,在此之前,還會有如刻在竹木簡,甚至是皮革上的家譜,只是都沒能留存下來。這樣看來,至少在商代,家譜制度已經比較成熟。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因為那件甲骨家譜,三勾兵失去了我國最早的家譜文物的「寶座」。可它卻成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刻在青銅器上的家譜,並得到了王國維,羅振玉等名家的一致認同,羅振玉甚至評價它是「傳世古兵無能逾此」。

易縣出土「少見」的三勾兵,在它身上,還發現「青銅器族譜」

至於為什麼要用兵器來當禮器,又為什麼會把家譜刻在戈上,小編有個自認比較靠譜的推測:這個家族世代都是軍人,他們將祖輩、父輩還有自己這輩的名字,刻在兵器上,目的就是告訴自己的晚人後輩,要牢記祖先為國征戰,並獲得功名的傳統,也是激勵後人,想要上家譜,必須要要好好努力,樹立建功立業,為家族爭光的理想。究竟是不是小編說的原因,這還得需要考古學家的考證和揭秘……目前,神奇的三勾兵,現在珍藏於遼寧博物館,如果您有時間,一定要到博物館去親眼看一看,沒準您就會發現它身上的未解之謎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店 的精彩文章:

大塘遺址出土「不起眼」陶片,專家說:它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岐山發現一件青銅器,專家說:它揭示了《尚書》隱藏的千古謎團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