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睡眠幫助修復受損DNA;暴力遊戲是否讓人更有攻擊性?科學FM

睡眠幫助修復受損DNA;暴力遊戲是否讓人更有攻擊性?科學FM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黃 華 尤 嘉 宋宇錚

責編 | 惠家明

1

加州政府考慮新法案,要求科技公司向用戶支付數據使用費

圖片來源:pxhere.com

據今日美國網站(USA Today) 報道,加州政府正在考慮一項新的法案,要求科技公司在使用個人數據的時候向用戶付錢。這一法案的提議者認為,如果說用戶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那麼擁有用戶數據的人(即用戶本身)理應分享這筆巨額收益,正如阿拉斯加州公民長期受益於阿拉斯加州的石油收入一樣。這一法案的具體細節仍在制定和審查中,相關工作由包括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在內的加州科技立法工作者主持。

文章鏈接: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2019/03/03/get-paid-your-data-californias-governor-says-yes-but-critics-wonder-if-penalizes-poor-and-alienates/3022249002/

2

暴力遊戲會不會讓人更有攻擊性?

圖片來源:pixabay

很多家長和教師會在青少年玩電子遊戲時嚴加管控,原因之一在於,他們擔心遊戲中的暴力成分會影響身心健康。以往確實有大量的研究認為,暴力的視頻遊戲會導致玩家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攻擊性。不過,美國多個科研機構的最新合作成果卻對此提出異議。研究人員認為,以往的實驗設計不合理,沒有排除遊戲中其他因素的干擾。因此,該研究使用同一款遊戲的不同模式進行實驗。他們發現,遊戲的暴力程度以及難度大小不會影響玩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攻擊性。在同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食指和無名指長度之比對攻擊性也沒有影響,而以往的研究通常認為指長特徵與暴力行為有一定相關性。

文章鏈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9829688

3

黑暗三角」人格未必能使人成功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心理學領域,自戀、馬基雅利維主義(冷酷、權謀)和心理變態這三種人格稱為「黑暗三角」。以往有大量研究將「黑暗三角」人格與事業、兩性關係的成功聯繫到一起。然而,美國普渡大學和喬治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對現有「黑暗三角」理論提出批判。這一研究可能推翻人們對於「黑暗三角」人格的認識。研究人員認為,「黑暗三角」研究中對於三種人格的評判標準不夠全面,對於人性格特徵的歸納也過於簡單,以至於整個領域的研究質量都不容樂觀。喬治亞大學的心理學家 Joshua Miller 表示,以往我們對於「黑暗三角」的研究往往過於膚淺,並不能得到有意義的結論。

文章鏈接:

https://psyarxiv.com/mbkr8/

4

研究發現睡眠幫助修復神經元中受損的 DNA

圖片來源:pixabay

上周,以色列科研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腦細胞在白天積累的受損 DNA,會在睡眠期間得到逆轉、修復。通過在透明的小斑馬魚的染色體中加入化學顏色標記,科研人員觀察到了小斑馬魚的染色體活動。結果顯示,在小魚清醒的時候,斷裂的 DNA 堆積在神經元上,修復速度遠遠趕不上損傷的累積速度。但是入睡以後,染色體移動頻率得到加快,因此受損 DNA 的修復速度也大為加快。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8806-w

5

美國企業僱傭博士數量首次與學界持平

圖片來源:Pixabay

作為最高級學位的擁有者,世界各地的博士在畢業後大多選擇留在學術界大展身手。然而,在企業界研發投入愈來愈高的美國,這一趨勢卻正在被打破。據Science 雜誌最新報道,1997年時,美國教育機構僱傭博士的數量比私營行業高出11%,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已降為1%,美國42%的博士在私營企業工作。研究者認為,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學界工作機會增長乏力。同20年前相比,拿到終身職位的數學與計算機博士比例降低了16%,在生命科學界則降低了 10%。當傳統而漫長的「學徒式」學術路徑令年輕博士感到焦慮時,私營公司則在用更透明的招聘方式吸引著更多的人才。面對如此劇變的時代,學界需要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文章鏈接: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9/03/first-us-private-sector-employs-nearly-many-phds-schools-do

6

近半數的小兒癌症未能被確診

圖片來源:Pixabay

基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者估計,2015年大約有397,000名15歲以下兒童罹患癌症,而他們中的43%從未被醫生確診。事實上,眾多發展中國家甚至沒有篩查、記錄小兒癌症的意識。在整個西非,僅有兩個國家擁有小兒癌症的數據,這一地區57%的患癌兒童沒能被確診。由於醫療條件的惡劣,大多數患兒從未有機會接觸腫瘤專家。在南亞地區,未確診患兒的比例亦高達49%。相比之下,在醫療體系成熟的歐洲與北美,這一數字則僅為3%。科學家希望通過該研究喚起發展中國家對小兒癌症的關注,建立相關診斷、記錄體系,並將繼續追蹤這些未確診患兒的存活率。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828-0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一部反映辣椒前世今生、簡明實用的寶典
丁勝:中國為何要關注全球健康?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