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無非就這兩個字!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無非就這兩個字!

我們今天接著聊《道德經》,這部經典洋洋洒洒五千言,幾千年來,不知道被多少人研究過,不知道被多少人註解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時看得是雲里霧裡,暈暈乎乎,今天我們就追根溯源,直搗黃龍,簡單分享一下這部經的本質內容。

大家都知道《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道」,但要想把「道」說清楚,讓人都能夠理解,又很難,所以老子才寫了一部《道德經》,其實都是在講這個「道」。那「道」到底是什麼呢?《道德經》上講的也很明確,其實無非就兩個字:「無和有」,把這兩個字搞明白了,這部經也就讀懂了。

古人著書寫作,都是開宗明義,單刀直入,直接把中心思想呈現出來,然後再逐層展開,這就是大道至簡,沒那麼多彎彎繞繞,所以一旦你喜歡上了古人的經典,白話文所寫的文章你就看不下去了,實在是啰里啰嗦,味同泔水一般。

《道德經》第一句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雖然這個「道」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講出來了就不是原汁原味的「道」了,但是還要講,還是要命個名字,這叫文以載道。那什麼是「道」?馬上就展開了: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什麼?就是「無」和「有」這兩個字。

「無」,就是開天闢地時最原始的那個東西;「有」是萬事萬物生成的開始。因為最初的那個「無」,才有了後來的「有」;沒有「無」就沒有後來的「有」,沒有「有」,也就談不上原來的那個「無」。這句話說得可能有點繞,下面舉個簡單例子,便於大家理解:

我們住的房間,中間是「無」,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我們人進去以後,就變成了「有」。正是因為那個「無」,才會有我們進去以後的那個「有」,如果這個房子是實心的(這個例子可能不太恰當,房子如果實心的,那就不應該叫房子了,那是一對混凝土。這不重要,方便大家理解就好),沒有「無」,我們人就進不去,也就沒有後來的「有」了。

所以這個「無」和「有」是不可分割的一對,兩個同時存在,這才是「道」,缺一不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因此我們常常保持一顆「無」的心態,直接觀察事物的本質,就能領悟到「道」的奧妙。「徼」是邊際的意思,如果我們保持「有」的心態,從現象看本質,也能窺探到「道」的端倪,結果和從「無」那領悟到的奧妙其實是一樣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說,這個「無」和「有」都是從最原始的「道」衍生出來的,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這兩者都非常玄妙,是眾妙之門。

什麼是妙呢?就是說「無」和「有」這兩個字,是我們所有聽到、看到、感覺到、意識到的萬事萬物的那個源頭。我們經常說「妙不可言」,就是因為我們平常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外表現象,當我們看到了事物的最原始的那個面目,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極限,我們就覺得很妙,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法喜充滿。

比如我們現在回想一下小時候,那時候經歷的酸甜苦辣、風風雨雨;那時候激動、興奮、痛苦的心情,現在想來,什麼都過去了,什麼都不復存在了,再去看當時的人和事,就看得很清楚,很透徹,這就是在「無」的狀態下,感覺到的妙。

再比如我們爬山旅遊,這個風景看看,那個風景看看,但都不是那麼過癮,等我們爬到山的最頂峰,再往下一看,所有的風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這就在是「有」的狀態下感覺到的妙。

所以,《道德經》里講的「道」,就是「無」和「有」這兩個字,不可偏執於任何一方。你不能執著「無」,反正什麼也是無,索性不上班了,不掙錢了,不管老婆孩子了;也不能執著「有」,什麼都較真,遇到點挫折就痛苦不堪,要死要活,別人誇獎兩句,就飄飄欲仙,高興的一晚上睡不著,這都不行,這就落到兩邊去了。

總之,該「有」的時候有,該「無」的時候無,一切順其自然,這就近乎於「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古人說「千里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十句民間諺語,句句深藏大智慧!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