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就算一無所有,也不能沒有胃口

就算一無所有,也不能沒有胃口

2012年,一部另類的紀錄片在熒幕上牽動了全民的味蕾。

《舌尖上的中國》,主角是來自天南地北的食物們。

它們或是山珍海味、或為家常閑飯,一箸一勺之間,將藏於名樓、隱於市井中的滋味化為視覺盛宴,最後成了觀眾們拚命往下吞咽的口水。

截圖來自 《舌尖上的中國2》

而這一切的「預謀者」,就是紀錄片的總導演,陳曉卿

陳曉卿,紀錄片製作者、美食專欄作家。1989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後,入職中央電視台工作至今。

因對各種食物不加挑剔的熱愛,且熱衷搜尋平民美食,他被朋友戲稱為「掃街嘴」。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該年的年度話題。

今天推薦的這本《至味在人間》,是陳曉卿在十年間談吃文章的首度結集。

他將文字化為原料,以散文為碗缽,佐以故事人情之鹽,把關於食物的獨家記憶蒸炒煎炸而成此書。

與攝影畫面中直白的誘惑不同,陳曉卿的筆墨又是另一種衝擊力。

著名美食家沈宏非在作序時,就這樣評價:

吃喝有道,寫字有氣。各人筆下有各人的氣,這個不服不行。

陳曉卿的氣,是地氣——不是從地里冒出來然後被他一把彎腰接住,而是醞釀于丹田,厚積於舌根,薄發於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

的確,看他的文字,生動有趣、細緻入微。

即便最平實的醬、魔蛋、炒米,都勾勒得有滋有味。彷彿香氣從紙間滲出,味覺已然有了回應。

穿過剛剛開始蘇醒的街道和毛毛雨中的小巷,到了一家羊肉湯館,五元錢一大碗的羊湯莊嚴地擺放在面前,把羊油辣子和香醋調勻,深深一口下去……哎呀!喉結蠕動的同時,阻滯的氣血開始融化、流動。

再隔壁是打燒餅的燜爐,一口缸反扣著,下面是炭火,缸壁上貼芝麻燒餅,黃澄澄,喧騰無比。

吃什麼,在哪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陳曉卿曾說,「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他筆下的食物,總是與人穿插關聯。無論是烹調者,還是飯局上把酒言歡的朋友們,都為食物中添加了一劑至味——溫情。

母親每年都做醬,黃豆煮熟,拌上很多炒麵,平鋪在大大的竹匾上,一寸來厚。折來馬鞭一樣長相的香蒿,那是一種有刺激氣味的植物,洗乾淨後均勻碼在黃豆上。

即便是麵館里遇到服務態度不佳的狀況,也能在他的筆下透出一絲難得的情誼來。只要食物對了,場景也成了恰到好處的搭配。

一吃,果然是原先的味道,服務員的態度也還是那麼惡劣,我太喜歡了。所謂店大欺客,如果菜做得不好,服務員是不敢耍態度的,這是我在北京居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最大的收穫。

通過這本書,看的是陳曉卿的盤中菜肴,也恍然間瞥見了自己熟悉的味境。

體會人間至味,既是尋覓人世間數不勝數的美食,也是在人與人之間醞釀出苦辣酸甜。味覺里藏著記憶,一餐一頓的連接,構成了我們生命豐厚的底色。

美食落入胃中,而人間熱烈的煙火味,卻一直留在心頭了。

至味在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何為佛?何為茶?這本《茶與佛》帶你解密出家人的「茶佛一味」
大巧若拙,以不變之境,納茶席萬千風華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