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無法想像,杯中喝的綠茶,都經歷過什麼

無法想像,杯中喝的綠茶,都經歷過什麼

中國是茶葉大國,茶的歷史上可追溯至炎黃時期,下至現在茶的英文tea,便是源自於的閩南話里茶的發音tey

隨著春天到來,各地的茶芽紛紛冒尖,引發一場「春茶熱」。

一杯滋味鮮爽的春茶,代表著春天正式開始。

不過綠茶雖鮮,相對於茶的幾千年歷史,可以算是後來產物了,而這正源於制茶工藝的改變。

那麼,為了這一口青綠鮮爽的春茶,中國人在茶的幾千年歷史裡,究竟經歷了什麼?

| 吃茶羹

即使是現在,亦有人將喝茶叫作「吃茶」。這源於茶最早被發現當做藥用有關,以茶為葯,做成羹狀,當然得吃。

德昂地區保留的吃茶習慣:利用陶罐腌制酸茶

在秦漢時期,茶雖然被發揮了其他用途,但依然將其與各種蔬菜煮在一起食用。

並且當時並沒有什麼工藝講究,直接採用晒乾的茶樹葉子。

這也導致了茶有一個缺點:青草味很重。

不僅僅是現代人,古人亦覺得青草味難以忍受。

煮茶葉蛋的部分用料

所以在吃茶時,需要在加入一些生薑、大蔥和食鹽等,有些時候還會加入花椒和橘子皮來掩蓋這種青草味,有點類似現代煮茶葉蛋。

雖然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種味道當做菜還是非常不錯的。

並且,如此「吃茶」一直吃到陸羽長大。

| 煮茶湯

大概是某個風情日和的下午,陸羽在吃了當時的茶後,大為不滿,怒而起筆寫出後來的茶界聖典《茶經》。

不過即便對花椒橘子皮大發牢騷,經過陸羽老先生改良的茶湯,依然是加了姜與鹽用來調味的。

而陸羽老先生能感悟出「泡茶真諦」,其實也源於當時制茶技術的改善。

唐時,人們已經發現茶葉的青味可以通過蒸來去除。

故當時的制茶工藝是將茶葉在蒸籠上蒸過後,再擠出裡面的汁水,最後把茶葉放入模具里壓成餅狀(類似現在的普洱茶餅)。

要喝這樣的茶,得先用工具撬下些許,加入姜鹽放入火上炙烤後,擂成細末再煮成茶湯。

由於泡茶工藝漸漸精細標準化,古人開始將這一步驟演化成藝術,比如宋朝的點茶。

| 點茶藝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藝術的高峰時期。

此時飲茶口味漸淡,人們逐漸體會到茶之本味,但只是部分人。

宋代茶餅模型

據說曾有人送了蘇東坡一餅「費萬錢」的好茶,結果被家人用生薑煮了起來。

東坡居士只好感嘆「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

處於對藝術的追求,宋人在唐人的基礎上,將「茶藝」發揮的巔峰至極。

點茶的流行令當時的茶人追捧能體現茶膏湯色的建盞

當時的點茶是利用「茶筅」攪動茶膏後茶湯表面浮起的茶沫,「點出」不同畫面的圖案,如水墨畫一般,可謂風雅。

現在的茶白戲便是繼承了宋時的點茶。

| 點茶藝

宋朝之後,除了崖山巨變,飲茶方式也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明代中葉時期,當時的制茶師傅發現了一個更好的保存茶葉香氣的方式,那便是炒茶,沖飲式也由此誕生。

明代紫砂壺

對於之前的蒸茶工藝(非蒸青),雖然能去除茶的青草味,但無疑,也同樣去除了茶葉的鮮甜。

而新鮮的茶葉採回之後用鐵鍋來炒干,通過茶青乾燥,茶葉不僅維持了緣由的風味,更因為炒制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額外的香味。

至此,中國人終於從茶葉里品嘗到春天的滋味。

隨著技術完善和制茶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誤會」,紅茶、白茶、黃茶等其他茶類在綠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比如採下來的茶葉不立刻進行揉搓,而是等待茶葉中的多酚氧化酶產生作用,將茶多酚變成茶黃素和茶紅素再進行加熱炒干,如此就得到紅茶。

若發酵程度不夠,烏龍茶這種半發酵茶便有了。

所以雖然六大茶類各有所好,但各路茶人不約而同,總要在春天時候囤上一點綠茶用來嘗鮮。

畢竟,這杯中的鮮爽滋味可是跨越了幾千年的春天啊!

這個春天的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不負金獎之名,一款難得的武夷岩茶
碗泡茶,這個春天最流行的綠茶沖泡方式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