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強大還是自由: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悲劇

強大還是自由: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悲劇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周 鼎

1866年5月7日,星期一,大病初癒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離開國王威廉一世的王宮,像平常一樣步行回家。當他走到菩提樹下街時,身後傳來三聲槍響,他迅速轉過身去,看見一個少年正向自己舉槍射擊。憤怒的俾斯麥猛衝上去,一隻手抓住刺客握槍的手腕,另一隻手緊緊扼住他的咽喉。刺客隨機應變,把槍從右手換到左手,趁勢又連開兩槍。其中一槍穿透了俾斯麥的衣服,另一槍則擊中了俾斯麥。高大魁梧的俾斯麥用盡全力死死扼住刺客,直到有人前來幫忙擒獲刺客。這時,俾斯麥才覺得肋骨處有點疼痛,但是他記起夫人邀請了幾名客人共進晚餐,忍痛堅持步行回家。

俾斯麥鎮定自若地回到家裡,徑直走進書房,仔細檢查全身衣服,接著又給威廉一世寫了一封簡訊,然後出來招呼夫人。他一邊親吻夫人的額頭,一邊說道:「親愛的,請不要害怕,剛才有個刺客開槍,但是感謝上帝,他並沒有傷到我,現在沒事了。」在餐桌上,俾斯麥輕描淡寫地向夫人和客人們講述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暗殺事件。他的口氣像一個嚴謹的科學家冷靜客觀地描述一場化學試驗。

這是一個典型的俾斯麥風格的精彩故事。無所畏懼一意孤行的俾斯麥總是用他的憤怒和蔑視無情碾壓他遭遇的所有挑戰者。

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年輕的刺客第二天在獄中自殺了。這個刺客名叫科恩·布林德,是一名信奉激進民族主義的大學生。他的動機不過是想除掉俾斯麥,阻止普魯士向奧地利發動戰爭,避免德意志民族手足相殘。

好鬥成性的俾斯麥為此倍感懊惱,因為他恨不得能親手處置此人。倒是刺客的那支左輪手槍成為了俾斯麥的珍藏之物。正如俾斯麥的秘書所說,這場離奇失敗的暗殺不僅沒有嚇壞俾斯麥,反而使他越發堅信,上帝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刺殺事件剛剛過去一個月,俾斯麥就向自己的德意志同胞宣戰了。

大難不死的俾斯麥讓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如果不是刺客的槍口不小心抵住了俾斯麥的大衣,恰好減弱子彈出膛的速度,恐怕一代名相已經倒在血泊之中了。如果俾斯麥死於這場意外的暗殺,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德意志霸主爭奪戰還會發生嗎?以後普魯士和法國的歐洲大陸霸權爭奪還會發生嗎?如果俾斯麥一手締造的德意志帝國半途而廢,後來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一戰和二戰還會發生嗎?

用鐵和血解決一切問題

歷史固然無法假設,但是這一系列的「如果」卻足以提醒我們,俾斯麥的歷史地位到底有多麼顯赫。在數不勝數的英雄偉人中,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改寫歷史的人並不多。毋庸置疑,俾斯麥必定是其中之一。用一位歷史學家的話說:「俾斯麥於1862年9月24日被任命為首相,從此開始了他令人驚嘆的生涯,不僅以無與倫比的方式解決了憲法糾紛,而且使德意志在普魯士領導下實現了統一,從而在德國和世界史上永遠打下了他的印記。」

1862年擔任擔任普魯士首相時的俾斯麥

然而,俾斯麥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自始至終都處於爭議之中。即使在他去世百年之後,關於他的傳記已經多達千種,可是無數爭論依舊圍繞著他,如同珠穆朗瑪峰頂的萬古積雪。例如,俾斯麥第一次以首相的名義發表他著名的鐵血政策的演講就引來一片嘩然。許多人都曾被這篇經典演講深深打動,毫不猶豫地變成俾斯麥的鐵杆粉絲。俾斯麥也從此以鐵血宰相之名為後人銘記在心。但很少有人知道,俾斯麥的這篇著名演講差點斷送了他的前程。

1862年9月30日,47歲的俾斯麥第一次出席議會的預算委員會。此時,距離他被進退維谷的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還不足一周。臨危受命的俾斯麥面臨的當務之急,是說服議會通過政府關於軍事改革和增加總預算的建議。沒想到侃侃而談的俾斯麥竟然跑題了。

他面對28名委員心血來潮地即興抒發了一通老生常談的感想:「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不是取決於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力量。普魯士必須積聚力量,掌握力量,等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幾次了。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已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只能通過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的辦公室

俾斯麥肯定沒有想到,不經意間的吐槽竟然會成為傳誦久遠的金句,並創造了一個至今普遍使用的辭彙「鐵血」。第二天,他照例給夫人寫信講述昨天的經歷,壓根兒沒有提到他發表的鐵血政策演講。當所有報紙都開始討論首相的這段言論後,他才意識到自己莫名其妙就上了「熱搜」。

德國著名歷史學家特賴奇克當時還是一個28歲的自由主義者。他聽到這段講話時深感震驚,忍不住寫信告訴朋友,說:「您知道我多麼熱愛普魯士,但我聽到像俾斯麥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容克(德語音譯,貴族地主)談論鐵和血,並想把它當作桎梏套在德意志肩上時,這句話的荒謬更甚於庸俗。任何一個理想主義者,不管他是多麼嚮往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祖國,都不會對赤裸裸呼籲暴力行動的言論表示歡迎。」

更糟糕的是,在外地度假的威廉一世也在報紙上讀到了關於這次講話的消息。他不能確定,俾斯麥到底是想追求一支現代化的強大軍隊,還是想發動一場危險的戰爭?(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開始擔心,力排眾議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會不會是一場風險太大的豪賭?如此口無遮攔的俾斯麥會是一名力挽狂瀾的合格首相嗎?自己是否應該在可能輸得血本無歸之前及時改弦易轍?國王隨即宣布,他將在10月4日返回柏林。

自信滿滿的俾斯麥特意趕到位於柏林以南約有七十公里的於特堡小車站,率先見到了悶悶不樂的威廉一世。國王直言不諱地告訴俾斯麥,他的鐵血政策可能會激發一場氣勢洶洶的革命,那時候「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但是俾斯麥從容回答說:「我們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當火車最後開進柏林車站的時候,國王又一次被口吐蓮花的俾斯麥成功說服,放棄了解除他首相職務的任何想法。

三場戰爭,一個帝國

暫時渡過免職危機的俾斯麥再接再厲,妙手化解了國王和議會之間的僵局。1863年1月14日,普魯士議會復會。三天後,俾斯麥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提出了同樣著名的「憲法漏洞」理論。

威廉一世國王希望擁有軍隊的完全統治權,拒絕接受任何干預,而議會卻堅決要求保留軍費開支和服役年限的審批權力。儘管沮喪的國王屢次以退位相要挾,可是理直氣壯的議會仍然拒不讓步。

正是在這場政治危機之中,俾斯麥成為了國王手中的救命稻草。

現在,該俾斯麥出手了。他提醒議員們,按照普魯士憲法,一切法律,包括預算,必須是政府的三個部分——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一致同意的產物。當這三部分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哪個部分應該屈服呢?很遺憾,憲法沒有給出任何說明。這就是憲法的「漏洞」。既然僵局已經形成,那麼為了防止政府停擺,預算方案就應該繼續遵照上一年執行。如此一來,國王就可以完全無視議會的干預,繼續我行我素地掌管軍隊。

俾斯麥的「漏洞」理論又一次引起爭議。議會中的多數党進步黨拒不接受俾斯麥的論證。進步黨的領袖福肯貝克宣稱,俾斯麥的做法意味著議會被剝奪了最重要的預算審批權,以後這個肆無忌憚的政府將在國內實行軍刀統治,在國外進行戰爭。他相信,對普魯士的自由幸福來說,俾斯麥是最危險的首相。

但是,俾斯麥不為所動,自行其是,自由自在地支配他認為必要的一切經費。

首相和議會形成了奇怪的對峙,看似水火難容,卻又相安無事。只是威廉一世時常提心弔膽,常常站在王宮的窗前,看著下面的庭院,暗自念叨說:「在王宮庭院的那塊地方,人民會給我豎立斷頭台。」

不過,威廉一世和俾斯麥都沒有登上斷頭台。一年後,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了丹麥,瓜分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三年後,普魯士擊敗了昔日的盟友奧地利,奪取了德意志各邦的霸主地位,組建了北德意志聯邦。八年後,普魯士擊敗拿破崙三世的法國,長驅直入佔領巴黎,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為威廉一世舉行了德意志皇帝加冕禮,宣告了德意志帝國的創立。三場戰爭的巨大勝利不僅讓俾斯麥順理成章地成為普魯士親王和德意志帝國宰相,更重要的是讓議會中的各個政黨失去了挑戰俾斯麥的勇氣。

威廉一世在鏡廳加冕為皇帝的繪畫,白衣者為俾斯麥。

後來,很多人都深信不疑,是俾斯麥精心策划了這三場戰爭,最終締造一個帝國。事實上,俾斯麥曾說過:「政治人物就好比是森林中的健行者,他固然清楚自己行進的路線,卻不曉得將在哪一個地點走出森林……只要有任何解決方案能夠讓我們不必打仗就實現普魯士的擴大和德國的統一,我都會欣然接受。」俾斯麥從未掩飾他的政治目標,就是不擇手段地擴充普魯士的勢力。除非德意志帝國有助於提升普魯士的國力和聲望,否則他對於締造帝國毫無興趣。他堅信,「一個偉大國家的唯一健全基礎是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除了自身的利益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一個偉大國家為之戰鬥。」這個偉大國家當然就是普魯士。

德意志革命,統一與自由的抉擇

自從拿破崙橫掃歐洲之後,德意志的民族意識才初步形成—此前的德意志不過是由奧地利、普魯士以及數十個大小公國和若干自由城市組成的鬆散聯盟。此後,追求自由和統一的民族主義運動逐漸在德意志如火如荼地展開。俾斯麥的普魯士擴張之路迎合了大多數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憧憬。三場戰爭不僅締造了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更重要的是還鑄造了嶄新的德意志民族。英國首相迪斯累利是「德意志革命」一詞的發明者。他最早發現,保皇分子俾斯麥掀起了一場動搖歐洲傳統秩序的民族主義革命熱潮。

在當時巴伐利亞王國發生的一個小故事,生動詮釋了這場德意志革命的深刻影響。巴伐利亞是南德意志地區最重要的一個王國,它的地位和聲望僅次於北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爭霸之時,巴伐利亞追隨奧地利反對普魯士。隨著奧地利戰敗,巴伐利亞被迫向普魯士繳付一筆戰爭賠款,而且還簽訂秘密盟約,答應在與法國發生戰爭時幫助普魯士。四年後,被俾斯麥故意激怒的法國向普魯士宣戰。

1870年的巴伐利亞步兵

巴伐利亞圍繞是否立即出兵支持普魯士展開了爭論。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聲稱這次衝突與整個德意志關係不大,提議宣布武裝中立。這時,一名年邁的教授拍案而起,慷慨陳詞說:昨天,可能還有人會念念不忘1866 年的痛苦;今天,所有德意志人都已激起對外國人的憤怒。我們巴伐利亞人沒有參加當年反抗拿破崙軍隊的萊比錫戰役,但是我們的確願意參加眼前這場新的民族戰爭。他斬釘截鐵地說:「我願意做個德意志人,同時繼續做巴伐利亞人。」最後,巴伐利亞議會以101票對47票的投票結果贊成政府出兵支持普魯士。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但是,俾斯麥成就了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統一夢想,卻摧毀了他們的另一個夢想——自由。

鐵血宰相不敵後繼無人

當俾斯麥在菩提樹下街遭遇暗殺死裡逃生時,柏林大學的一位教授匆匆跑進這條街上的一家書店,憤慨地喊道:「這個國家的左輪手槍質量太差!」這位教授就是著名的生理學家杜波伊-雷蒙。然而四年後,隨著普奧戰爭的勝利和北德意志聯邦的建立,杜波伊-雷蒙教授在大學禮堂發表演講,宣稱所有柏林的教授們都是霍亨索倫王朝精神的守護者。霍亨索倫家族正是普魯士王室,也是俾斯麥一生鞠躬盡瘁的效忠對象。

事實上,「與時俱變」的不僅僅只有柏林的教授們。在那個倒霉的刺客自殺身亡後,普魯士有很多人舉行悼念活動,批評俾斯麥的獨斷專行。但兩個月後,當擊敗奧地利的喜訊傳來,情形頓時大不相同。人們成群結隊地擁擠到俾斯麥家門外,振臂歡呼,高喊首相的名字。俾斯麥偕夫人站在窗口前,向歡樂的人們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君主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

對於德意志民族來說,勝利比自由更重要。傲慢頑固的俾斯麥無疑深諳此道。(展現普奧戰爭的油畫《薩多瓦會戰》,1869年作品。)

但是,德意志也有冷靜的人。有一名來自柯尼斯堡的普魯士議會議員在1866年戰爭後拒絕歡呼。他評論說:「一個在政治自由中統一起來的德國是歐洲和平最可靠的保證。另一方面,在普魯士軍事統治下,德意志對它的鄰國永遠是危險的。它將開創一個戰爭的時代,這些戰爭有使我們回到暴力主義的悲慘時代的危險。」可是,狂熱的人們對於這樣的警告充耳不聞。半個世紀後,來自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皇族被兵敗嘩變的軍人驅逐出境,而俾斯麥締造的德意志帝國在一戰的炮火中化為烏有。

儘管俾斯麥生前身後始終爭議不斷,但是至少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認,俾斯麥並沒有稱霸歐洲或者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一旦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奠基大業,俾斯麥在餘下的執政時期扮演著「正直的中間人」的角色,致力於謀求歐洲列強之間的勢力均衡。從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踩油門,現在是踩剎車。

俾斯麥最大的失敗其實是後繼無人。(俾斯麥與威廉二世。)

俾斯麥治國藝術的訣竅是:「不要使政策在執行時超越危險的界限,要為體面的退卻和改組留有選擇餘地。」 可正如英國歷史學家艾倫·帕麥爾所說:「思想上具有這種適應能力的政治家無論在德國或其他國家都是寥寥無幾的。」等到九十歲的威廉一世因肺炎逝世,縱然是俾斯麥也已經註定無力回天了。隨著年少輕狂的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麥不得已黯然辭職。

從此以後,看似如日中天的德意志帝國便悄然踏上毀滅之路。

(作者是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長期從事中國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2/3月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你真的需要說聲謝謝嗎?
如何取信於人?FBI行為分析師親授「友誼公式」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