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聞惡名願

不聞惡名願

不聞惡名願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及中國傳統哲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授手,利益有緣。

【原文】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章旨】

自性清凈,聞聲清凈。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譯文】

『我作佛時,國中人天,不聞惡名。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義】

問:如何是「不善」?

答曰:善者,清凈也,純潔也。與此相反,不清凈,不純潔,是名不善。譬如《論語》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個「性」字,就是指這個自性妙體。這個自性妙體,人人皆同,個個無別,故曰性相近,或曰性相同。這個「性相近」的「性」字,若用禪宗的話來說,那就是「菩提自性,本自清凈」。菩提自性,人人皆同,個個無別,故曰「性相近」。若欲超凡入聖,若欲往生凈土,當須識得自性。識得自性後,方能順從自性。順從自性,方能完全地融入自性。完全地融入了自性,是名究竟解脫,是名究竟成佛。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背離自性,著相外求,是名習氣,亦名污染。著相外求,迷途難返,是名離家外走。經云:「無始習氣,猶如瀑流,為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恆無斷絕。」

諸人的習氣,各有不同。諸人順著各自不同的習氣,繼續污染下去,那麼,這個人的習氣就會越來越重,這個人的污染就會越來越深,他的精神世界就會離「自己的本來面目」越來越遠,就會離「自己的自性凈土」越來越遠,故曰「習相遠」。

純潔假名善,污染假名惡。被惡污染,此是污染。被善污染,也是污染。是故學人,應當離開一切污染。既要離開惡污染,亦要離開善污染。離一切染,即名至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也只是就形而下——人生狀態上來說的,而不是就形而上——自性理體上而言的。人生之初,那是一個純潔的生命狀態,他沒有成年人的人我是非。純潔之故,稱之為善,故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而,這個「善」,卻不是「利他」意義上的善,而是「純潔」意義上的善。人生之初,不知天地,不知父母,不知人生規範,也無有利他之能,又怎能有「利他」這個意義上的「善」呢?「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善」字,是從「純潔」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就是說,人生之初,那是一個純潔的生命狀態。以「純潔」為「善」,那麼,人生之初,就是一個「善」的人生階段,就是一個「純潔」的人生階段,故云「人之初,性本善」。

問:如何是不善名?如何是「不聞不善名」?

這個「名」,不是狹義的「名稱」,而是指廣義的「名相」,而是指廣義的「現相」。《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道」,就是指「自性」,就是指「道的本體」。這裡所說的「名」,就是指「現相」,就是指「道的現相」。

既然「名」是指「現相」。那麼,不善名就是不善的現相,就是污染的現相。極樂世界,自性凈土,無有不善的現相,無有污染的現相,是故經云:「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自性凈土,那是一個「本然的凈土」,那是一個「本然的境界」。這個「本然的凈土」,這個「本然的境界」,離名離相,離善離惡,無有「不善名」,無有「不善相」。臨濟禪師云:「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名離相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需磨。」這個「本然的境界」,離名離相,哪裡又有什麼不善名、不善相呢?

不聞惡名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不取於相,上座時不許見光見佛,一切打破
《無量壽經》的宗旨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