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國崛起-德國

大國崛起-德國

地處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西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伴,南接奧地利和瑞士,北與丹麥接壤,一直是連接東西歐之間,以及斯堪的那維亞與地中海地區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

大國崛起-德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它,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走過的是一條分裂、統一、崛起――冒險、失敗――再分裂、在統一、再崛起的曲折前進的道路,既經歷了中世紀的強盛、近代的驕傲、今天的重新崛起,也遭受過分裂帶來的衰弱、飽受過戰敗後備受欺侮的痛苦。它――德意志。

德國,一個實力強大的歐洲國家,曾產生過眾多享譽世界的哲學泰斗、文學名宿、藝術奇才和科學巨匠,給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數次發動戰爭,企圖稱雄歐洲,爭霸世界,給歐洲和世界造成了重大的災難。在現代經濟發展繁榮的背後存在著一個崎嶇顛簸的歷史進程,它曾經是一千多個獨立的邦國,正如詩人歌德所說到的那樣:「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傷,他們作為個人,個個可貴,作為整體,卻又那麼可憐。」


德意志的統一歷程

必要性:1. 要求解放,追求統一在分割多年的德國中慢慢成為主流,這是關乎德意志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在歐洲各國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德國人的生存環境已經越來越嚴峻了,分裂的德國已經不能抵抗來自英吉利海峽上的英國和歐洲大陸霸主法國的威脅,統一的問題日益迫切解決。

2. 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和法國大革命的催化作用推動著古老的德意志進入了工業化發展的新時代。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高潮的到來,為德意志的統一提供了動力和條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德國落後於其他歐洲大陸的國家,分裂的德意志民族缺少了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經濟,不同邦國之間缺少共同前進的方向,一個穩定的、具有廣泛有效的干預和保護功能的中央權力得力存在,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絕對必要的前提,也唯有它,才能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框架條件。

3. 由於歷史上長年累月的戰爭,造就了德意志民族果敢、堅韌和善戰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歸屬感激勵著德意志的統一進程,共同的回憶讓他們站在一起,為了活下去,為了強大起來,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各國的邦主都不願意把自己的主權交出來,但歷史的潮流終究是不可阻擋,強烈的民族精神最終促使德意志的統一。

充分性:1.拿破崙的侵略,這給德意志民族帶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極大的宣傳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精神,為德國人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使他們不斷的去追求啟蒙思想所提倡的精神,也為德意志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

2.關稅聯盟的的形成,在此之前各邦國都在邊境上設立重關稅,這嚴重的阻礙了德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統一為政治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關稅同盟地區已經形成了共同的經濟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語言和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核心力量日漸形成。

3.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才幹,普魯士之所以能夠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實現德國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的才幹和主觀努力,他堅持推行軍事改革,增加常備軍,用先進武器武裝各部隊,撤換不稱職的軍官。主張利用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實現德國統一

4. 三次王朝戰爭,俾斯麥利用這種國際形勢,施展外交手腕,孤立敵人,連續發動三次戰爭,分別與丹麥、奧地利、法國進行統一前不可避免的戰爭,並且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終於在1871年1月18日,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的統一全部完成實現了統一。


兩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範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多萬人,共有840多萬人陣亡,另有2100多萬人受傷。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的發動者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一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翌年5月23日,合併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重新統一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結語

德國的發展史上看,它在經歷了如此多的歷史曲折和災難以後,仍能像不死鳥一樣獲得重生,並奇蹟搬地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而衍生出的這樣一種民族精神,一種積極進取的、不屈不撓並且勇於爭先的民族再生力。

德意志的統一是以精神的力量去彌補軀體的損傷,在長期的分邦割據中政治理念、社會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因素,成為制約德意志內部迅速融合為一個整體的主要障礙,在不斷的實施各種措施之後,統一的思想讓德國統一了,在二戰之後的再分裂,再統一的過程中,一直支撐著德國人的強烈民族意思促使最終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上。

在德國從瀕臨亡國到發展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歐洲強國的過程中不可忽視一個重要的因素――國民教育,普及的思想教育是一股強大的動力,強烈的國民意識為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普及教育,普魯士王國建立起現代的教育,為之後的統一和崛起佔據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在之後的發展道路上,德國人憑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帶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通過教育形成強烈的民族精神,鼓勵著這個分裂多時的民族一步步走向崛起的道路。

從德國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它走過的是一條分裂、統一、崛起——冒險、失敗——再分裂、再統一、再崛起的曲折前進的道路,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但願我們能從德國歷史發展的思考中有所獲益。

大國崛起-德國

大國崛起-德國

大國崛起-德國

大國崛起-德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