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最近一部熱播劇《都挺好》,使得「原生家庭」一詞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通常人們認為,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

如果家庭和睦,人格就較為完善;若是家庭不幸,性格就較為乖張。

然而,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傷痛,對一個人的影響其實未必如想像得那麼重要,關鍵取決於當事人如何看待在原生家庭中所經歷的各種事件。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阿德勒心理學顛覆了對原生家庭的原有認知,讓你學會用全新的視角解讀過往的經歷,獲得對自我的解放,從而擁有真正意義上自由的勇氣。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書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1989年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古賀史健則以對話創作見長,30歲時邂逅阿德勒心理學。書中他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用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在一問一答之間,把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一一闡述。

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主張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生的責任和選擇的權利完全在自己手中,讓我們裹足不前的,並非外界的環境,而是我們的內心。

我選取書中最觸動我的3個觀點與你分享,一定會讓你有頓悟之感。


1.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認為,人的心靈在過去所受到的傷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

然而,阿德勒心理學卻否認心理創傷,他主張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自身經歷中的創傷而痛苦,我們只是在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這就是弗洛伊德「原因論」和阿德勒「目的論」的本質區別。

例如,若你曾經遭遇過父母離異的變故,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對這件事的感知卻是自己的主觀感覺,問題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對父母離異這件事是如何詮釋的。

無論過去發生什麼事情,你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如何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如果過去決定一切且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今天的人們對自己的人生也將束手無策。

很多出生在原生家庭不和的孩子,他們自暴自棄,將所有的不幸歸因於原生家庭,卻不知道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中。

除非你願意,否則沒有人能夠傷害你。

傷害我們的並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遭遇的回應方式。

面對不幸,你可以選擇自甘墮落,得過且過,也可以選擇發奮圖強,努力向上。

你的人生不是被他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

哪怕你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已走投無路,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因為一旦你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就逃避了對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無需擔責,也就沒有了心理負擔。

但人生是有選擇的,人也是可以改變的,人生不會真的陷入沒有選擇的絕境,只要自己有意願改變,就不會裹足不前。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2. 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阿德勒把這些人際關係分為三類: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統稱為「人生課題」。

一個人,是其所有關係的總合。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引起情緒或帶來煩惱的往往就是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些煩惱和不快的原因究竟出自哪裡?

阿德勒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矛盾起因都源於對他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做到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太過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不斷尋求他人認可。如果得不到認可,內心就感覺受到傷害。或者對他人滿懷期望,若別人無法按自己的預期做到時就失望至極。

這些都是造成人們心理困擾、活得不自在、糾結和煩惱的根本原因。

然而,他人如何評價你,都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也不應把自己的期待無端加註在他人身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生課題需要面對。

遇到一件事時,首先需要分清這是誰的課題,自己的或是他人的,客觀地分清界限。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會有很多困擾,其實也可以運用課題分離的方法。

如果你有一個不愛學習,不認真聽課寫作業的孩子,作為家長的你一定會想盡一切方法來讓他好好學習,你覺得這是作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但是,這種強迫式的手段卻未必能讓孩子真的喜歡上學習。

如果運用課題分離的方法,「學習」就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

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那麼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比如成績差,無法考上好學校,最終由孩子自己來承擔,因為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不過,作為父母也並不應採取放任的態度。阿德勒主張在了解孩子幹什麼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家長會隨時給予幫助,但絕不是對孩子的課題武斷干涉,指手畫腳。

但是,如今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時,總會說一些「我們都是為你好,為你將來著想」之類的話,其本質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虛榮心和支配欲。

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就會心甘情願主動學習。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直面困難,那麼在之後的人生道路上也會逃避一切困難。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3.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只能活在此時此刻

通常人們會把人生比喻成登山,其實是把人生看成了一條線,但是阿德勒認為人生是點的連續每個點,就是當下的此時此刻

作為家長,總期望自己的孩子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結婚生子,這樣的軌道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是,那些最終完成夢想、登頂成功的人,其實是在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活在了「此時此刻」。

夢想成為小提琴家的人,將注意力聚焦在每天練習的一首曲子,一個音節上。練習本身就是目的,完成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目標忘掉,專註在每個可以掌控的當下。

因為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本身。專註在每一步的腳下,走著走著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來到了心中的目的地。

比如,當你為了提升能力考個證書,面對一堆的學習資料,內心卻不想學習,這個態度就是沒有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

考試雖是之後的事,但是每天進步一點,解開一個方程式,學會一個新單詞,卻是今天能夠做到的事。把今天能夠做到的事做好,就是今天存在的意義。為將來的考試而努力學習的「此時此刻」就是真實的存在。

如果只是想著想做的事,等時機到了才去做,實際上是一種拖延的人生方式,因為完美的時機永遠不會到來。

把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如何度過當下的這一剎那。


結語

美國作家弗格森曾說: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當你不再刻意追求被人認可,被人喜歡,不畏懼被人討厭,才擁有了真正的自由。

當你改變之時,就有了被討厭的勇氣,這份勇氣會帶給你真正的自由。

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從此時此刻的改變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