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第四十二篇《老魔小丑豈堪一擊 勝之不武》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情節:

慕容復先敗於段譽,再敗於蕭峰,在天下英雄豪傑面前,顏面喪失殆盡。慕容復欲拔劍自刎,卻被一臉蒙灰布的灰衣僧人阻止。灰衣僧人道:「大燕國當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卻不料都變成了斷種絕代的無後之人!」金庸接著寫道:「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諸人,都是當年燕國的英主名王,威震天下,創下轟轟烈烈的事業,正是慕容復的列祖列宗。」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熟悉「十六國」時期「大燕」(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合稱)歷史的人都知道,慕容皝、慕容垂、慕容德分別是前燕、後燕、南燕的皇帝或君王。

慕容恪不過是前燕分封的一位親王,為何享受到與君主並稱的殊榮?為何無論是親友或敵手,還是後代或是鄙視夷狄的漢族政權統治者,或是嚴華夷之分的思想家如王夫之等,皆給予他極高的正面評價?這與慕容恪的個人魅力,與其在前燕時代無論是武功征伐,還是居中輔政,皆功勛彪炳,無疑有密切的關係。


一、鏖戰後趙

慕容恪(321年—367年),字玄恭。因父親慕容皝不甚寵愛他的生母高氏,所以,慕容恪很長時間沒有進入父親關注的視線內。直到他十五歲時,慕容皝突然驚訝的發現,這個他都不太認識的兒子,談論國事竟頗有見地。自此,慕容恪引起了父親的高度關注。

338年五月,後趙皇帝石虎出兵數十萬攻擊前燕,圍攻大棘城(今遼寧義縣)。燕趙兩軍相持數十日後,石虎見大棘城防守嚴備,無法攻克,遂下令撤軍。慕容皝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派慕容恪率2000精騎出城追殺。石虎大驚,棄甲潰逃。後趙軍大敗,被斬殺三萬餘人。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同年十二月,段部鮮卑與前燕合謀進攻後趙。慕容恪率精騎7000,埋伏於密雲山,在三藏口(今河北承德)大敗後趙將領麻秋部,三萬後趙軍死亡大半。


二、大戰高句麗、扶余

前燕興起時,高句麗、扶余等周邊政權不斷侵擾前燕邊境。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前燕和高句麗

341年十月,慕容皝命慕容恪為渡遼將軍,鎮守平郭。

342年,20歲的慕容恪隨慕容皝出征高句麗。前燕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用佯攻吸引高句麗軍主力,前燕軍主力則突襲防守空虛的高句麗國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以西的丸都山),高句麗國王高釗單騎僥倖逃脫。燕軍獲勝後,燒毀高句麗王宮,拆除丸都城牆,俘虜了高釗的母親、妻子,挖掘高句麗王陵,將高釗父親高利的棺木掘出,攜帶俘獲返回前燕。高釗無奈,只好向燕國稱臣,奉獻大量珍寶,「贖回」了他父親的棺木及被俘的貴族們。

345年十月,慕容恪又攻佔高句麗重鎮南蘇城,高句麗自此再不敢覬覦前燕。

慕容恪給韓國祖先留下的恐懼基因和心理陰影,一直「遺傳」到現代。在一次由全球網民選舉世界200名將活動中,眾多韓國網民將選票投給了讓他們的祖先心驚膽戰的慕容恪!

346年正月,慕容皝派世子慕容儁與慕容恪等率軍突襲扶餘國。慕容恪不避危險,親自率軍冒矢石進擊,攻克扶余,俘扶餘國王玄及部落5萬餘口。


三、燕、魏國運之戰

正當前燕在東北亞凱歌高奏,所向披靡之際,中原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動。349年,後趙皇帝石虎病死,諸子爭位。最後,石虎養孫,漢族人石閔控制了朝政,並頒布屠胡令,殺二十餘萬胡人。350年,石閔自立為帝,改回原姓冉,國號大魏。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說來巧合的是,338年前燕與後趙的棘城之戰,使少年慕容恪一戰成名。後趙冉閔也因所部獨全,也聲名鵲起。

351年八月,慕容恪攻取中山(今河北定州),規劃南下;冉閔則攻取襄國(今河北邢台),欲圖北伐。二位名將的勝負較量,二國存亡的命運之戰,已如箭在弦上。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冉閔塑像

352年四月,冉魏、前燕決戰開始。最初,魏、燕兩軍交戰10次,燕兵皆敗。燕軍士氣下挫,十餘年來首遭敗績的慕容恪並不氣餒,他激勵將士,稱冉閔「有勇無謀,不過一夫之敵」,魏軍雖兵甲精良,但糧少飢疲,可一舉擊破。參軍高開建議,魏軍多為步兵,肯定會謀劃將以騎兵為主的燕軍引誘至叢林作戰,變劣勢為優勢。燕軍利於平地作戰,可派遣輕騎與魏軍接戰,佯敗,將魏軍誘至平地,然後擊之,魏軍必敗。

慕容恪採納高開建議,決定將燕軍分為三部。慕容恪親率中軍,選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成方陣,以抗擊魏軍重裝騎兵的衝擊;另二部分置於兩側,擇機配合中軍主力合圍進擊。

魏軍果如慕容恪所料,交戰後,冉閔率主力徑直突擊燕軍中部鐵馬方陣,冉閔手刃燕軍300餘人,燕軍拚死抵禦,傷亡慘重。此時,燕軍側翼部隊迅速從兩側出擊,合圍魏軍。魏軍死傷慘重,很多重臣或陣亡,或被俘。冉閔向東突圍,奔逃20餘里後,因坐騎倒斃,被燕軍俘殺,冉魏滅亡。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此後,慕容恪又指揮燕軍,分別於352年、354年魯口(今河北饒陽)之戰,355年的廣固(今山東青州)之戰、東郡(今河南濮陽)之戰,361年的野王(今河南沁陽)之戰中,消滅或驅逐了王午、段龕、諸葛攸、呂護等割據軍閥或東晉勢力,前燕轄境迅速延至黃河以南。365年二月,慕容恪與慕容垂率軍攻洛陽。三月,攻陷洛陽。隨即,慕容恪率軍略地至崤山、澠池,關中大震。前秦天王苻堅不得不親自到陝城,督軍嚴防死守。


四、仿霍光、諸葛亮,忠心輔佐幼主

359年,慕容儁患重病,鑒於東晉、前秦強敵環伺,太子慕容暐年幼,恐不堪承擔重任,意欲將帝位傳給弟弟慕容恪。慕容恪堅決拒絕,表示願盡心竭力,輔助少主。

360年正月,慕容儁病危,命慕容恪、慕容評、慕輿根等輔政,不久病卒。皇太子慕容暐即位,年僅十一歲。二月,以慕容恪總攝朝政。

不久,前燕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內訌。時任太師,受遺詔輔政的慕輿根屢屢製造事端,意圖陷害、誅殺慕容恪。慕容恪因先帝剛剛去世,以國家安穩大局為重,採取忍耐對策。慕輿根又攛掇慕容暐母子誅殺慕容恪,被慕容暐阻止。同時,慕輿根力勸太后和慕容暐放棄新都鄴城,還都前燕舊都龍城(今遼寧朝陽),這實際上是要變相放棄慕容恪和將士們多次血戰後奪取的華北、中原地區。慕容恪聯合慕容評,密奏慕輿根等罪狀,誅殺慕輿根及其黨羽,消除了導致前燕動蕩不安的內部禍源。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平息內亂後,慕容恪大赦天下,停止慕容儁生前徵發的兵役,與司徒慕容評同心協作,虛心待士,諮諏善道,量才授任。前燕政權逐漸穩定下來。

正當慕容恪勵精圖治,意圖大展宏圖時,卻不幸於366年身患重疾。慕容暐親臨慕容恪府,向他詢問後事。慕容恪對慕容暐說:吳王慕容垂兼具文武之才,才能僅次於管仲、蕭何,希望能重用他。否則,國家或有滅國之危。

他未曾稱帝,金庸為何卻將其與「大燕」諸皇帝並稱?

不久,一代名將慕容恪去世,終年46歲。後來的史實,印證了慕容恪臨終前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慕容暐和繼慕容恪後輔政的慕容評猜忌慕容垂,必欲置之死地。慕容垂無奈,逃奔前秦。前燕政局愈發混亂,終於在370年被前秦滅亡。


文史君曰

慕容恪雖為夷狄之人,但其謀略、見識,確有過人之處。他以不到弱冠之年,就指揮數千騎,打破一世梟雄後趙國主石虎數十萬大軍,此後,又頻頻南征北戰,鮮有敗績,更以擊敗一代猛將冉閔的驕人戰績,被後人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為前燕的擴張,立下汗馬功勞。面對最高統治權的誘惑,他無動於衷,而是自甘居於臣位,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輔佐幼主。剷除內患,外拓疆土。他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用兵如神、愛兵愛民如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他贏得了時人及後世,親友與敵手的一致讚譽和推崇。因此緣故,唐、宋武廟受祭之64位、72位古代名將中,慕容恪也成為少數幾個以非華夏族身份,配饗祭祀的人之一。因此,金庸先生將其與慕容皝、慕容垂、慕容德等前燕、後燕、南燕皇帝並稱,可謂有深意焉。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