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大臣見了皇帝就山呼萬歲?那是要挨罵的

清朝大臣見了皇帝就山呼萬歲?那是要挨罵的

在熱播電視劇《康熙王朝》里有這樣一幕場景:

康熙皇帝來到乾清宮舉行早朝。當他站在龍椅前時,眾大臣立即跪拜下來,高聲喊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康熙皇帝隨即下令「平身」。眾大臣又齊聲回答:「謝皇上!」一套早朝禮儀才正式結束,進入當天的早朝主題。

除了《康熙王朝》,不少清宮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歷史小說里,都會見到類似的場景:大臣在覲見皇帝時,動不動就稱呼「萬歲」「萬歲爺」等。其實,這是一種不符合清朝禮儀制度的稱呼。如果有大臣膽敢這樣做,一定會挨罵的。搞不好的話,還會罰去俸祿,甚至革職問罪。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萬歲」,還是「萬歲爺」,都是戲劇舞台上的稱呼,不是正式禮儀稱呼。用戲劇舞台上的稱呼來稱呼皇帝,你豈不是嫌命長?

雍正皇帝在這方面特別反感。有一次,江西布政使李蘭奏摺後面寫道「皇上洪福」幾個字。這幾個字是再普通不過的套語,比起「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萬壽無疆」等常見套語來,算不了什麼。但雍正皇帝照樣生氣了,硃批道:「朕深厭此種虛文。」

那麼,大臣在覲見皇帝時,對皇帝的正式稱呼是什麼呢?

這要分兩種情況。

如果是滿人大臣,他應該在跪安時稱呼:「奴才某某某恭請皇上聖安。」

如果是漢人大臣,他應該在跪安時稱呼:「臣某某某恭請皇上聖安。」

比如,在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李鴻章、盛宣懷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他們均稱呼:「臣恭請皇上、皇太后聖安。」有意思的是,雖然慈禧太后掌握實權,但他們依然把皇帝擺在前面。

書面語言是是如此。《清史稿》記載,清朝入關前的重臣、葉赫部貴族後裔阿什達爾漢上疏給皇太極時,說:「皇上欲恢張治道,深思篤行之。」仍然是稱呼「皇上」,而不是什麼莫名其妙的「萬歲」。

除了大臣,皇后、妃嬪等所有人見了皇帝,準確的稱呼都是「皇上。」只有皇太后、皇太妃能夠稱皇帝為「皇帝」。這一點,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說得清清楚楚:「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這樣稱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

到了清朝晚期,出現了「萬歲爺」的稱呼。但是一定要注意,這裡的「爺」千萬不能省略,不能直接就稱呼「萬歲」,那樣的話又會挨罵的。而且,這種稱呼局限於宮內一部分太監、宮女,適用範圍並不大,而且絕不可能出現在正式場合。大臣們也不會這樣稱呼皇帝。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提到這種稱呼:

太妃們為了表示對我的疼愛和關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還規定在我每餐之後,要有一名領班太監去稟報一次我的進膳情況。這同樣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麼,領班太監到了太妃那裡雙膝跪倒,說的總是這一套:「奴才稟老主子:萬歲爺進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個饅頭(或者一個燒餅)和一碗粥。進得香!」

在這裡,稱呼溥儀(皇帝)為「萬歲爺」的,是太監。你又不是太監,稱呼什麼「萬歲爺」?這不是自掉身價嗎?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我的前半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官員不想給直隸總督送錢 朋友說:他是恭親王的岳父
老恭親王奕訢精明能幹 兒子卻個個都不成器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