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餐飲業「千禧一代」如果老去,誰來接班?

餐飲業「千禧一代」如果老去,誰來接班?

作者 | 房煜

頭圖 | 視覺中國

在上周舉行的中國連鎖協會舉辦的餐飲峰會上,最後出現了一點小「誤會」。

大會壓軸環節是六位餐飲大咖上台對話。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感嘆說,現在做餐飲的年輕人頭腦很靈活、反應很快,以至於西貝董事長賈國龍都說自己要「退休」了(賈國龍後來澄清自己沒有說要退休)。這倒引發了主持人的興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隨機拋出一個問題:「既然提到了這個話題,就接著往下延伸下去。我想問一下下一代接班的這個話題,你們是怎麼看的?」

這個問題看似有些「超前」,當時台上坐著六位嘉賓,除了賀光啟、賈國龍這兩位,還有嘉和一品董事長劉京京、喜家德董事長高德福,黃記煌董事長黃耕以及王品集團董事長陳正輝。這六位嘉賓有60後、有70後,都還是年富力強的年紀。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各位創始人和各家品牌的特點,筆者也發現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論是60後、70後,他們的品牌創立時間(進入大陸發展),卻都分布在千禧年前後,按照時間順序如下:

1998年,呷哺呷哺創立於北京。

1999年,賈國龍在北京開出第一家西貝莜麵村。

2002年,高德福在黑龍江開出第一家喜家德水餃。

2003年,王品集團進入大陸。

2003年,黃記煌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劉京京創立嘉和一品。

所以,這六位餐飲人雖然年齡經歷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品牌可以說是中國餐飲業的「千禧一代」。從創立品牌(進入大陸發展)至今,他們的公司品牌都已臨近或跨過20歲生日。在這時探討傳承問題,並非讓創始人讓賢,而更多是著眼於人才梯隊的建立和經驗的傳承。這,也正是中國餐飲業的當務之急。

子女接班難

並不出乎意料,在所有的回答中,沒有一位嘉賓明確回答會考慮讓子女接班。

劉京京作為唯一的女性,直言會心疼女兒,干餐飲太苦太累。「因為做餐飲真的很累,很操心。操心容易讓人變老。我讓女兒們享受她們自己的生活。」而黃耕則表示,他的大兒子已經明確表示自己另有職業興趣,不想干餐飲。

也有兩位表示,從內心來說,如果子女接班當然是好事。高德福就表示,「其實每個人我感覺中國的傳統思想,包括咱們是傳統行業,肯定是活得越久是所有人希望的。接班是絕大多數人的嚮往,包括我在內。我也希望我子女能接班。但是一切看能力,能力不夠是堅決不能接。」呷哺呷哺的賀光啟也持同樣觀點,不過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或許是為了避免造成誤會,給股東信心,賀光啟強調:「我的身體很好,再干20年沒問題!」引發現場一陣笑聲。

在這個問題上,來自台灣的王品集團甚至在制度上堵死了這條路。為此,20年前王品集團就制定了非親條款。

陳正輝介紹說:「我們20年前就定了非親條款,主任以上的三等親都不能進公司。三等親就是上下左右,表哥表妹都不能進公司。我們定了這個之後完全沒有這些問題。當然有好也有不好。好就是管理變簡單了。我們要走這條路前提是這個企業價值能夠永續經營下去。我們希望未來我們的接班團隊完全是由下面表現優良的晉陞上來。就沒有所謂的親戚的問題,家族的問題。」

論壇現場,賀光啟在發言中。文中圖片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提供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大陸企業領導人和台灣企業還有一些差別,大陸這邊是舉賢不避親,只是子女不願意另當別論。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年輕人想接這些60後70後的班,也不容易。餐飲業「千禧一代」的創業經歷,雖然說不上九死一生,但也都經歷過不少波折,而且很多人都有過長時間在一線積累經驗的階段,這些經驗會讓他們更加接「地氣」。

比如,黃耕在創立黃記煌之前,因為出身餐飲世家,很早就參加工作,1979年至1989年,他在中華老字號「同和居」整整當了10年廚師,是真正從大廚成長為餐飲企業老闆。和他同為60後的賈國龍也一樣,根據媒體報道,1989年10月,他拿出3000元,在臨河開了一家「黃土坡風味小吃店」。一間20多平米的小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到100塊。這個時間距離他後來開出西貝莜麵村,也有差不多10年的「蟄伏期」,這期間他還開過海鮮大酒樓,對於中國底層的餐飲市場有著深入的了解。

整整十年時間,放在今天的年輕人那裡,可能正在讀商學院,讀書都可以讀到博士學位了 。讀商學院也沒錯,但是對於餐飲業這樣一個紮根於市井中的行業,很多經驗與閱歷真的是無法照本宣科學會的。

問題是,這一代餐飲人的經驗與思想財富,如何傳承下去,這或許是比找到具體的接班人更加重要的問題。

經驗的標準化與迭代

這些年來,在談論中國餐飲業發展的瓶頸時,被討論最多的是所謂中餐標準化的問題。其實對於這些餐飲老江湖來說,這個問題未必最困擾他們。去西貝吃飯的人,都見過西貝的明廚亮灶,都見過西貝上菜的倒計時小沙漏。上菜時為什麼要給你放個小沙漏看時間?表面上看是提高客戶體驗。其實有業內人士早指出過,這樣做的真正目的其實是倒逼後廚的流程與操作標準化,因為只有後廚標準化規範化,前台上菜才可能有效率。一個小小的沙漏背後,是餐飲供應鏈改革的冰山一角。

所以,在這次論壇上,黃耕才會直接說:「說中國餐飲沒有標準化的,可以問問媽媽家裡包餃子時有沒有標準?也是有標準的。中餐的問題是標準沒有被嚴格的執行。」

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說,或許真正的難題在於,這一代餐飲人摸爬滾打換來的經驗與認知如何傳承下去?這裡說的不是員工操作手冊,而是真正可以登堂入室、啟發後人的系統化、結構化的成果。

很多時候,這需要靠經典來傳承。在中國商界,研究聯想有凌志軍的《聯想風雲》,研究海爾有張泳的《海爾是海》,研究騰訊有吳曉波的《騰訊傳》。餐飲業呢?似乎流傳最廣的還是《海底撈你學不會》。

所謂接班人在哪裡的假設,也是沿襲了過去餐飲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當經驗無法標準化時,就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傳下去。

在這方面,賈國龍倒是對於餐飲企業的人才梯隊提出了一個團隊建設模型。他認為,一家企業好比是一隻球隊,「我本身比較喜歡體育,經常把企業組織比喻成一個球隊。包括我們搞賽場,其實好多都是跟體育裡面學的。你看足球隊22個人,有人在場上,有人是替補。假如主力隊員受傷了,犯規了被罰下了,替補選手一定要能替得了。不能說替上去就輸了。不然就是一個不成熟的球隊。」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在論壇發言

這個比喻很有意思,因為這個球隊模型模糊了清晰的代際界限,而是用主力和替補兩個陣營的共存來解決傳承問題。看過體育比賽的人都知道,這裡的主力和替補是動態關係,雖有年齡上的代際,但是絕非論資排輩。

在體育世界裡,很多體育強國都有靠一個團隊內「主力帶替補」的方式來完成代際過渡的例子。比如,1994年巴西奪得世界盃冠軍,當時的冠軍隊里有一個不起眼的年僅17歲的替補,沒有出場一分鐘,但是他就是在1998年世界盃開始自己輝煌職業生涯的羅納爾多。1994年帶上資歷尚淺的羅納爾多,就是讓他看看冠軍前輩怎麼踢球,感受氣氛,貼身學習,這個在五星巴西早已是優良傳統。

所以賈國龍正面回應了賀光啟說他要退休的問題,強調這是一個企業內部傳承的系統方案:「我說過我要退休嗎?什麼時候說了?我還是想表達我的真實想法,我是有一個退休計劃,而且不只我有,要求所有高管都要有退休計劃。退休計劃其實是指,你要培養誰來替你。我要求每一個高級幹部,我們在座的,你一定要有這方面的安排。」

他表示,「最好把人才含養在組織中,阿里是人才濟濟,良將不少,這是我們的追求。千萬別最後變成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因為只要下面有良將不少,你就能選出人來,因為你希望企業永續經營。」

所以,餐飲業千禧一代能否再干20年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的團隊中,存在著多少「超級替補」?如果良將如雲,則餐飲業不愁後繼無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星仔,國家已經沒有任務給你了
小米手機需要第二次「奇蹟」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