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晚年蔣介石因何事與宋美齡起感情風波,選擇獨居?
(晚年蔣介石和宋美齡)
一、一位「女子」,一位「小人」,使蔣介石很「苦痛」
1972年,晚年的蔣介石已處於重病中,深為一位「女子」、一位「小人」所苦。
其3月17日日記云:「女子與小人之言不可聽也。」從文意揣度,這裡所稱「女子」,所稱「小人」,均非泛指,而是確有其人,認為他們的話不可聽。
同年5月27日,蔣介石日記云:「獨上中興賓館視事。近日精神苦痛,以女子、小人為難養也,故擬獨居自修。」
中興賓館,即今之台北陽明書屋。從這一段日記看,這一位「女子」,這一位「小人」,使蔣介石精神很「苦痛」,所以想一個人「獨居」。
蔣介石原來和宋美齡同居於離台北圓山不遠的士林官邸,「獨居」,自然是離開宋美齡。那麼,這一位使蔣介石感到「難養」,認為其言「不可聽」的「女子」可能指的是宋美齡了。
說到做到。三天後的下午,蔣介石離開士林官邸,獨自搬到位於陽明山的中興賓館。
上了陽明山,蔣介石仍然心情不佳。看來,在這位「女子」和這位「小人」之間,蔣介石認為更難以相處的是這位「女子」。親近吧,「不遜」;疏遠吧,「則怨」,她會鬧情緒。
「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春秋時代孔子在《論語》中講過的話。1972年3月至6月之間,蔣介石為何三次想起孔子的這句話,所指何人?使蔣介石精神「苦痛」的原因何在?
(蔣介石與宋美齡)
二、「女子」,指宋美齡;「小人」,指孔令侃
要回答上述問題,還需要從蔣介石日記中搜尋答案。
1972年5月17日蔣介石日記云:「晚見令侃,心神厭惡,國家生命幾乎為他所送。妻既愛我,為何要加重我精神負擔?」
原來,「小人」,指的是孔祥熙和宋藹齡的兒子孔令侃。看來,孔令侃做了「大錯事」,「國家生命幾乎為他所送」,自然,蔣介石見了他就厭惡,而且,這件「大錯事」又和宋美齡有關。
蔣介石承認,宋美齡是愛自己的,但是,這件「大錯事」卻「加重」了自己的「精神負擔」。一段時期以來,蔣介石之所以「精神苦痛」者,其源蓋出於宋美齡與孔令侃也。
孔令侃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任財政部特務秘書、中央信託局常務理事。抗戰期間,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
宋美齡出訪美國,爭取美國朝野支持中國抗戰時,孔令侃擔任宋美齡的秘書,為宋美齡出過不少力,也因此頗得宋美齡的寵愛和信任。
(左起:孔令傑、孔令偉、宋美齡、孔令侃)
三、蔣介石尤其痛恨孔令侃
在「女子」宋美齡和「小人」孔令侃之間,蔣介石尤其痛恨孔令侃。
1972年2月9日,蔣介石日記云:「晚為令侃事痛憤。」
同年6月7日,蔣介石日記云:「晚間,令偉言令侃要來見我,心神為之痛苦不堪,但只好聽其來見。」「令偉」,指孔二小姐,孔祥熙的掌上明珠,不僅在孔家受寵,在蔣介石夫婦那裡,也很「吃得開」。
孔令侃想見蔣介石,先通過妹妹孔令偉打招呼。蔣介石雖然心神「痛苦不堪」,但礙於孔令偉的情面,不好不見。
第二天,孔令侃來了,談到和美國的關係,孔令侃很得意,但蔣介石卻大為不滿,6月8日日記云:「上午與令侃談話時,任其美國對他開玩笑,而彼自以為得意,殊為可嘆。」
國民黨遷台後,孔令侃長期定居美國,任台灣當局駐美國「大使館」參事,從事對美秘密「外交」。其任務是做美國政府和美國國會議員的工作,例如爭取美國的政治支持和物質援助,向美國購買飛機、艦艇以及武器、軍火等。後曾被蔣介石聘請為「國策顧問」。
從上引蔣介石日記可知,孔令侃的對美工作出了大錯,但其本人卻毫無自覺,所以蔣介石既痛恨這個外甥,又很看不起他,寫下了「殊為可嘆」四字。
過了一個多月,蔣介石想起孔令侃來還憤憤不已。7月11日日記云:「恥辱仇憤,沒有一時能忘。我的病源起於令侃,我的國恥亦發於令侃,用人不可不謹慎也。」
看來,孔令侃的錯誤犯得很大。它是蔣介石的「病源」,也是蔣介石的「國恥」,所以他時刻在懷,無時能忘。
四、這一時期,中美關係出現大轉折
國民黨遷台後,美國政府長期和台灣當局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係,但是,也在逐步謀求調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1968年,尼克松擊敗民主黨人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四十六屆總統,開始疏離台灣,接近中國大陸。
1969年3月,中蘇兩國軍隊在珍寶島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政府視為聯華制蘇難得的機遇,開始醞釀政策轉變。
同年10月10日,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會見巴基斯坦空軍元帥謝爾·阿里·汗,告知他美國將停止兩艘驅逐艦在台灣海峽的例行巡邏,希望他通過總統葉海亞·汗向北京方面傳達。
11月19日,美國作家白修德通過羅馬尼亞向北京遞交信函,暗示美國將從台灣撤軍。
託人傳話,轉遞信函,都還是私下的秘密活動。進入1970年,美國政府逐漸公開表明對北京的友善態度。
這一年2月,尼克松向國會提交外交報告,聲稱「中國人民是偉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們不應該被繼續孤立於國際大家庭之外,從長遠來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量,要建立穩定的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
尼克松的上述言論預示,美國政府的對華外交政策即將出現大轉折。
蔣介石對華盛頓和北京的接近保持高度警覺。尼克松向美國國會提交外交報告之後,接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蔣介石日益不安。
1971年4月,以美國乒乓球協會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為首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問北京,周恩來在和代表團談話時表示:「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
同年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經巴基斯坦秘密飛抵北京,與周恩來、葉劍英六次會談。
16日,發表公報聲稱: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訪華,尼克松總統接受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會晤,目的在於謀求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尼克松非常重視北京的邀請,對此也很興奮。同年10月,尼克松在接受《時代》周刊訪問時明確表示:「如果我死之前有什麼事情可能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在尼克松發表上述談話後不久,基辛格即於同月20日至26日再次訪問北京,為尼克松訪問作準備。
基辛格在北京的最後一天,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台灣蔣介石集團的代表。蔣介石對此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是,事到臨頭,蔣介石還是有「晴天霹靂」之感。
1972年1月,尼克松連任美國第四十七屆總統,和台灣關係進一步冷淡,相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卻進一步熱絡。
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應邀訪問北京,美國國務卿羅傑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隨行。21日下午,毛澤東會見尼克松。21日至26日,周恩來與尼克松會談,就兩國關係正常化及國際局勢等廣泛問題交換意見。28日,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
(尼克松訪華)
這一連串的事件對蔣介石說來自然是極為沉重的打擊。除了在日記中稱尼克松為「尼丑」,指責他「出賣中華民國」以外,他不得不思考原因何在。
五、蔣介石怪罪孔令侃與宋美齡
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轉變自有其國際和國內的深刻原因,但是,蔣介石卻想得很簡單,認為其原因出在孔令侃和宋美齡身上。
1971年12月25日,蔣介石日記云:「此次尼丑對華政策之惡化,其咎當在令侃,而夫人仍信其言,幸得改正為慰。」
可見,蔣介石將尼克松對華政策的變化視為孔令侃之「咎」和宋美齡的「信其言」。「幸得改正為慰」。宋美齡很喜歡孔令侃,信任孔令侃,聽孔的話。大概這時候宋美齡不大聽了,所以蔣介石感到欣慰。
孔令侃和宋美齡與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轉變何干?查1971年12月14日蔣介石日記云:
尼丑未當選以前,來台北相訪,彼滿懷我協助其選舉資本,應(因)其未先提,而我亦未提也。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此乃吾妻專聽令侃一面之詞所致。今國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尼克松於1946年當選為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步入政界。1952年,作為艾森豪威爾的夥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1956年再度當選為副總統。1959年,與約翰·肯尼迪競選總統,以微弱票差被擊敗。失敗後,尼克松先後在洛杉磯和紐約做律師。
1967年4月,尼克松訪問台灣,於同月10日會見蔣介石。當時,台灣國民黨當局已因經濟起飛而有錢,尼克松此行的目的是企圖從蔣介石手中得到資助,以便第二年再次參加總統競選。會談中,尼克松未開口要錢,蔣介石也就裝糊塗,不肯掏錢。
蔣介石何以不肯掏錢呢?從上引蔣介石日記可知,是孔令侃的主意,孔令侃影響了宋美齡,宋美齡又影響了蔣介石。結果,尼克松空手而歸。
關於1967年蔣尼會見的情況,蔣介石1971年9月28日日記也有記載:
尼丑昔年在慈湖晤談時,視為其可厭之政客,以輕薄待之,並未允其助選。
從這則日記中可以看出,蔣介石當時不僅沒有答應資助尼克松競選總統,而且對他持輕視、鄙薄態度。
在仕途上蔣介石不看好尼克松,然而,事情卻出乎蔣介石的意料。第二年,尼克松在競選中獲勝,入主白宮。
「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蔣介石認為尼克松之所以疏遠台北,親近北京,其原因在於報復1967年台灣之行「空手而歸」之恨。
蔣介石稱尼克松為「政客」,這一點可能並沒有說錯,但是,視其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的「小人」,則是把尼克松看錯了,把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視為尼克松的個人恩怨所致,就更錯了。
六、蔣宋和好,日記輟筆
(蔣介石與家人)
蔣介石搬上陽明山之後,「獨居」到6月19日,宋美齡也搬來「同住」。6月27日,蔣介石日記云:「夜與妻月下閑談。」7月3日日記云:「與妻車游。」7月14日再記云:「與妻車游。」7月20日又記云:「與妻車游山下一匝。」
據台灣作者王豐記載:每天下午四五點鐘,照例這是蔣介石、宋美齡伉儷坐車兜風的時間,蔣先生用過午茶和點心,通常會主動去找宋美齡,問她:「噠令(darling)!你要不要去『車車』啊?」「車車」,意為兜風。
上引日記顯示出,蔣宋二人已經重歸於好。但是,對孔令侃卻始終未有原諒之詞。
7月22日中午,蔣介石突發高燒,確診為肺炎,從這一天開始,無法再寫日記。
-end-
選摘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13個歷史真相》作者:楊天石,出版:九州出版社
內容簡介:
內容包括綏遠抗戰與蔣介石對日政策的轉變,蔣介石與德國內部推翻希特勒地下活動補述,蔣介石收復新疆主權的努力,蔣介石為何拒絕在《延安協定》上簽字?蔣何以邀毛、毛何以應邀?1946年政協會議為何功敗垂成?
蔣介石推薦胡適競選總統前後、蔣介石槍斃孔祥熙親信及其反貪願望、蔣介石與蔣經國的上海「打虎」、蔣介石與釣魚島的主權爭議、陳潔如回憶錄何以塵封近三十年、蔣介石聯合蘇聯謀劃反攻大陸始末、尼克松競選與蔣介石與宋美齡晚年的感情風波等。


※日本人與中國人:一個「異鄉人」眼裡的中國和日本
※葛劍雄:所謂「德藝雙馨」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