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L2+/L3級量產前夜,高精地圖落地服務大戰開啟「GGAI視角」

L2+/L3級量產前夜,高精地圖落地服務大戰開啟「GGAI視角」

半自動駕駛的超級巡航系統在2018年發布的凱迪拉克最新一代CT6轎車上首次亮相,這是全球第一個使用高清地圖輔助自動駕駛的車型。

不久前,豐田研究院(TRI)宣布推出一個大型開源自動駕駛地圖平台(AMP),基於豐田每年銷售的1,000萬輛汽車中收集數據,引入其他共享形式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轉換成可以實時更新的高清地圖。

隨著L2 及L3級量產車大規模進入私人市場,高精地圖的需求正在快速啟動。這其中傳統圖商、導航服務商、初創公司、汽車製造商都在以各種方式搶佔市場份額。

TomTom可能不像谷歌地圖那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它支撐著許多用戶可能每天都在使用的服務,包括Uber和蘋果地圖(Apple Maps)。微軟還將TomTom用於Azure、Bing Maps和Cortana等服務。

近年來,TomTom一直在尋找未來合作夥伴,希望為無數聯網汽車和移動服務提供產品及方案支持。上個月,TomTom與微軟和公共交通數據平台Moovit合作,共同為開發者創造了一個終極的多模式交通平台——利用TomTom的實時駕駛和停車數據。

僅在過去一周,TomTom就宣布與日產、菲亞特克萊斯勒和大眾汽車集團達成了新的地圖和導航合作協議,涉及大眾汽車、奧迪、保時捷、斯柯達、蘭博基尼和賓利等品牌。此外,TomTom還將首次成為奧迪汽車在中國和日本的交通服務提供商。

除了傳統地圖導航業務,TomTom還透露,它已與「多家排名前十的」汽車製造商達成協議,提供高清地圖數據服務,包括車道模型、幾何形狀和交通標誌,精度為厘米級。

TomTom的高清地圖聲稱覆蓋了美國各地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和開發的關鍵區域。這些地圖是自動駕駛汽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汽車需要精確的態勢感知來實現自動導航。而目前GPS系統通常有幾米的誤差,這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無法接受。

上周,TomTom和Elektrobit發布了名為自動駕駛高清「地圖地平線」產品,可以讓車輛實時重建前方道路的詳細虛擬圖像。例如,它可以讓汽車的駕駛員輔助系統提前知道前方道路上有一個急轉彎,或者前方有非常規的障礙物,比如一些物體的碎片。

不過,TomTom在2007年開始經歷了一波低估,彼時智能手機的出現,對公司的衛星導航硬體業務造成了重大影響。「為什麼有人要花300美元為他們的汽車買一個專用的GPS導航?智能手機成了車載導航的替代者。」

大約18個月前,TomTom開始對業務進行重大重組,將重點重新放在面向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的核心技術上面。2017年9月,TomTom宣布將裁員136人,以擺脫競爭激烈的可穿戴設備市場。

2017年公司收購自動駕駛公司Autonomos,它是一家創立於2012年的創業企業,該公司總部位於德國柏林,專註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設計。Autonomos的技術包括3D感應,數碼圖形的處理等,旨在解決自動駕駛領域的一些很精準和特殊的問題。

因為,就在幾個月前,谷歌與雷諾、日產和三菱等主要汽車製造商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將Android Automotive嵌入式系統(包括谷歌地圖)整合到他們的汽車信息娛樂系統。上個月,沃爾沃旗下的Polestar 2車型發布,成為全球首個搭載Android Automotive的車型。

TomTom首席執行官Harold Goddijn表示,我們將繼續投資我們創新的地圖製作系統,使地圖更新更快,同時降低運營成本,為自動駕駛鋪平道路。「以1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遠程信息技術業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它來投資地圖周邊的一些技術。」

過去10年,谷歌在這場可被解讀為第一場地圖大戰中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主要集中在消費者市場。這家科技巨頭依靠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測繪車隊,捕捉新的道路布局和街道圖像,供其所有產品使用。

但是隨著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汽車革命,其他地圖製作者有了新的目標和機會。近年來,在高精地圖採集、數據處理及服務領域,有不少初創公司成為這個市場的新進入者。

不過,在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早期,關於地圖是否真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必需品爭論非常激烈——一些人認為,這些汽車可以完全使用車載感測器運行。

但很快人們就發現,高精地圖將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部分——它能讓汽車具備一定程度的態勢感知能力,而單靠感測器是無法安全實現這一點的。

Harold Goddijn表示,「自動駕駛車輛需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感測器無法100%做到,尤其是前方有遮擋物或者超出感測器視野的未知路況。這就是高精地圖的優勢。」

戴姆勒和寶馬最近就自動駕駛汽車達成了長期技術研發合作關係。而早在2016年,這兩家公司就組成了一個財團,以30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旗下的Here地圖業務。這確保了他們對自動駕駛定位技術有足夠的控制權。

TomTom的官方數據顯示,它在全球有8億用戶包括硬體和嵌入式應用程序。通過這種方式,TomTom每天存儲超過200億個位置數據點,這些數據點反饋到其產品中,以確保其地圖和相關信息是最新的。

目前,TomTom還擁有50萬公里的高清地圖數據,並且與谷歌地圖相比,關鍵優勢在於TomTom可以訪問的實時交通數據源。

谷歌地圖的數據通常來自智能手機,它可能並不總是傳達準確的信息——人們在走路、開車、騎自行車、跑步、滑冰、滑行,有時甚至是乘坐飛機時都在使用谷歌地圖。

因此,谷歌地圖很難區分在自行車道上快速騎行的人群和路上行駛的汽車。此外,智能手機的GPS定位準確較低。

「這是谷歌和其他科技公司試圖進入汽車市場的原因之一,因為可以得到更好、更穩定的數據。」Harold Goddijn表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隱私。谷歌和其他技術巨頭一樣,也捲入了各種各樣與數據相關的爭議中,這也是汽車製造商顧慮的地方。

對於像TomTom和Here這樣的公司來說,把重點放在司機身上,而不是廣告(谷歌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可能會對它們有利。

「隱私很重要,我們沒有把數據用於廣告,而是用數據來提升產品體驗。」Harold Goddijn表示。不過,現在說誰將贏得自動駕駛汽車地圖之戰還為時過早——事實上,從長遠來看,可能會有更多的競爭者。

這其中,最大的競爭門檻除了採集資質,數據處理能力,更重要的還在於地圖的即時更新。

Harold Goddijn表示,「TomTom目前每個月對其數字地圖進行15億次修改,這些修改每周都會發送給我們的客戶。這證明了TomTom平台的可擴展性,讓我們離實時地圖又近了一步,這恰恰未來自動駕駛的關鍵。」

目前TomTom在中國只設立了上海一個分公司,主要負責銷售和業務推廣。《高工智能汽車》採訪了相關人士,了解到公司現在在國內主要的業務是承接一些OEM的項目,同高德合作,為車載導航提供道路的實時擁堵情況。

作為TomTom產品核心的是其導航引擎NavKit,能夠執行包括搜索、定位、導航路徑規劃、轉向建議引導等一系列功能,比如最快速路線以及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預計達到時間)的預測。

NavKit是一個獨立的平台,在對硬體和操作系統的兼容性之外,還支持除了TomTom之外的第三方內容提供商的服務。NavKit支持TomTom自己的地圖數據格式以及NDS地圖數據格式,也就是說第三方的數據只要是NDS標準的,即可支持。

實時交通信息被TomTom作為一個服務來進行提供,並不需要與其他的地圖進行綁定。TomTom為此發布了一個開源的openLR標準,就是用來與其他地圖進行兼容的。

TomTom在國內的客戶,主要是一些國際車企,為了保持全球的產品一致性,國際性車企一般會希望國內車型也搭載同款地圖導航產品,而在國際市場擁有眾多客戶和份額的TomTom,便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在中國市場,TomTom最大的外資競爭對手就是Here。

去年5月,HERE與四維圖新(NavInfo)、日本IPC/Pioneer、韓國SK電訊等多家數字地圖製造商組成OneMap聯盟,旨在整合現有資源,2020年為行業提供統一標準的全球高清動態地圖。

按照最新HERE與四維圖新達成的合作協議,HERE將在中國市場提供路線、導航等服務,另外還包括地圖展示及定位服務。

四維圖新將提供中國的地圖信息,而Here則會將獲取的信息轉換成其全球化的規格,從而使地圖與在全球其他地方使用的繪圖和定位服務兼容。

此外,四維圖新將為寶馬(HERE股東之一)在中國銷售的2021年-2024年量產上市的寶馬集團所屬品牌汽車提供Level3及以上自動駕駛地圖產品和相關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工智能汽車 的精彩文章:

通用汽車「豪賭」無人駕駛:人數翻倍+10億美金「GGAI視角」
乾貨!特斯拉Autopilot核心感測器解讀「毫米波雷達篇」

TAG:高工智能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