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這個父親 不求兒子考第一

這個父親 不求兒子考第一

導讀

從來父母對於兒女成績的期待,多希望能拿第一名、中狀元。而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紓對於兒子的學業成績,卻不作這個要求,這是為何呢?

林紓在1913年10月5日寫給兒子林璐的信中說:

考但中等,卻不妨事。汝初學,安能超軼諸人而上?古人言:「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常常行,不怕千萬里。」但抱守「有恆」二字做法,萬無不成之理。

其實,林紓在這封信的開頭曾明確說自己希望兒子「用心讀書,期於成就」。既然如此,那他肯定也是希望林紓能拿第一名的。但是,林紓又明確跟兒子說考試成績只要中等就可以了,沒太大關係。這是為何呢?我想理由大致有二。

首先,相比於兒子的成績,作為父親的林紓更關心兒子的健康。在同一封信中,林紓說他對兒子就兩個期待,一個如上所說,是希望兒子「用心讀書,期於成就」。而在這個期待之前,還有一個就是「保衛身體,求其平安」。

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林紓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與其兒子拚命讀書,犧牲健康而換的一個上等乃至第一名的成績,還不如兒子健健康康拿個中等的成績好。

在這一點上,我想今日的父母應該多向這位前輩學習。須知兒女取得優異的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健康才是關鍵。否則,即使「套著了狼」,卻把孩子給舍了,那就大不划算了。

其次,林紓本身就是讀書人,深知讀書求學,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貴在持之以恆。因此,林紓對於兒子,也並不要求他立刻就取得上等的成績,而是更希望他能穩步前進。換言之,林紓看重的是平均速度,而非瞬時速度。

古往今來,許多孩子都能在某一時段表現的非常出色,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這些孩子中,很多或因一時的勝利而沖昏了頭腦,驕傲自滿,最終停止了進步;或者因身體透支,後續無力,最終能止步不前。真正最終能夠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夠持持以恆,穩打穩乾的人。

所以林紓對於兒子,只是反覆告誡他要抱守「有恆」二字。他怕兒子不理解,所以後來又補了一句:「有恆是不間斷之謂,然要當心。」所謂不間斷,說白了,就是不要半途而廢。拿不拿第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夠堅持學習,每天都取得一些進步,這樣,即使今日不得第一,自己的學力終有一日也能有所成就。

大儒朱熹曾說過:

有恆者之去聖人,高下固懸絶矣。然未有不自有恆而能至於聖人者。天下事大概既是有恆,方做得成。嘗觀分水嶺之水,其初甚微;行一兩日,流漸大;至到建陽,遂成大溪。看來為學亦是有恆方可至於聖人。

林紓說兒子考試拿中等成績即可,並非他不希望兒子出類拔萃,而是他深知學習一事,不可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正如朱熹所說的分水嶺之水,起初很細微,但因其能有恆,遂能漸行漸遠,漸行漸大,終成大江大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治下無道 一杯羊羹也亡國
《幽夢影》:人不可有傲心,但不可無傲骨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