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宮中祭祀與「堂子祭」

清代宮中祭祀與「堂子祭」

(北京故宮坤寧宮內陳設)

編者註:王松林、田佳訓提供的《薩滿文化和中華文明》,原文比較長,所以我們分為幾個專題發表,已經發布的文章有:

2月18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論與北方薩滿神系》。

2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聖壇上的女神王國》。

2月20日發表文章《薩滿「多層天穹」觀與「三界」說》。

2月21日發表文章《「三魂說」與薩滿魂化觀念》。

2月22日發表文章《「靈魂飛翔」與薩滿脫魂術》。

2月23日發表文章《觀氣——薩滿原始氣運觀念》。

2月24日發表文章《「火練金神」與薩滿鍊氣功》。

2月25 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判觀念與卜筮、占夢術》。

2月26日發表文章《薩滿神歌——高深莫測的語言魔法》。

2月27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諭的內容與形態》。

2月28日發表文章《薩滿面具的分類與原始功能》。

3月1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薩滿神偶與神像》。

3月2日發表文章《錫伯族薩滿驅邪的心理療法》。

3月3日發表文章《薩滿服飾功能結構與象徵符號》。

3月4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帽造型類別及象徵意義》。

3月5日發表文章《薩滿神鼓、法器種類及應用》。

3月6日發表文章《薩滿選徒、授技與承襲儀式》。

3月7日發表文章《神樹崇拜與滿族的神桿祭祀》。

3月8日發表文章《動物崇拜——原始氏族生存意識的反映》。

3月9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鹿崇拜民俗與藝術》。

3月10日發表文章《古代民族的熊崇拜與圖騰意識》。

3月11日發表文章《「熊節」——奇異的北方薩滿祭俗》。

3月12日發表文章《北方民族的「骷髏神」——不可思議的祖先神崇拜》。

3月13日發表文章《「神狼」形象及其原始文化內涵》。

3月14日發表文章《滿族薩滿祭祀的氏族保護神》。

3月15日發表文章《薩滿祭類祭程的上古遺風》。

3月16日發表文章《原始部落的薩滿雪祭大典》。

3月17日發表文章《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

歡迎大家共同學習和討論,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清代宮中祭祀與「堂子祭」

清代宮廷中,堂子祭神祭天,是滿族薩滿祭祀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顯示了皇家祀典的若干特色,又具有滿族祭祀的一般形式。乾隆十二年官修的《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又以皇家祭祀為模式,作為滿洲旗人祭祀的基本規範。宮中、堂子祭祀場所涉及繁多的祭祀形式。

宮中祭祀在紫禁城內坤寧宮。坤寧宮和堂子祭祀這兩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坤寧宮為皇帝、皇后家祭之所,堂子為皇帝舉行重要祀拜典禮、其他公祭及皇族共祭之處,堂子神殿所祀神祗平日又安奉坤寧宮,用時由坤寧宮抬去。這是不同於民間的特殊之處。

(北京故宮坤寧宮堂子)

(一) 坤寧宮諸祭

乾隆朝編篡《滿洲源流考》,把堂子寫成祭天之所,「我朝自發祥肇始,即恭設堂子,立桿以祀天。又於寢宮正殿,設位以祀神。」這段話突出了堂子的祭天作用,而把堂子祭神的功能,說成是坤寧宮專用。

坤寧宮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設在大內後部的「內庭」。明代,坤寧宮本為皇后所居之處,清代則增加了一項重要功用——祭祀包括天帝在內的諸宇宙神祗。這是清王朝入關前在盛京清寧宮的舊制,坤寧宮也因此而按關外舊俗改造,西暖閣建北、西、南三面大炕,以作安奉佛亭神像及供案之用,並設殺豬之俎案及煮胙肉之大鍋灶。院中立「神桿」。宮中設置一大批人員專掌皇室祭祀,扮演主角者為司祝。司祝,為贊祀女官長,俗稱薩滿太太,專業神職人員。另有司俎官、司俎執事、贊祀女官、司香婦長、司香婦、掌爨婦長、掌爨婦、碓房婦長、碓房婦及太監等多人配合,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熟悉祀典儀式者。坤寧宮祭祀主要有如下諸項:

日祭。它是除皇帝齋戒日、國忌日、浴佛日及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下年元旦諸神入堂子這幾日外,每天都要舉行的祭祀,而且每日朝祭、夕祭兩次。

朝祭安奉朝祭神——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關帝聖君於西大炕,前設供案,上擺祭神之器及供品。司俎者牽豬二頭侍立於宮門外。在三弦琵琶、鳴拍版樂聲中,薩滿太太執神刀進宮,叩禱,誦神歌,司俎官等歌「鄂羅羅」和之,反覆九次。如皇帝親詣行禮,則立神位前,祝祭先跪,皇帝次跪,祝祭致神辭,皇帝行禮,帝、後同來,則行禮時司俎官等男性須退出。以下為省牲、獻胙。司香婦將佛、菩薩像撤去,只留關帝像位於正中,司俎牽豬進宮,跪按於炕前,薩滿太太於供案前跪禱,將神前所供水灌入豬耳之內,再如法灌第二頭豬,然後殺掉煮熟,將此「神肉」供於案上,叩拜,禱祝。帝、後親詣行禮,則叩拜後撤祭肉,帝、後同食,帝、後未詣,召眾侍衛人員進宮食肉。畢,將朝祭神移奉西楹神匱。

夕祭。安奉夕祭神——鈕歡台吉(天神)、阿琿年錫、安春阿雅喇、穆哩穆哩罕、納丹岱琿、納丹威瑚哩、恩都哩僧固、武篤本見色、喀屯諾、佛多鄂漠錫瑪瑪(柳母神)等畫像於北大炕,神像架上立樺木扦,上懸神鈴七個,前設供案。未進豬之前,還要將朝祭中的佛像、菩薩像安奉於西楹神龕。夕祭女薩滿,已是另一種裝束,系閃緞裙、束銅鈴、執手鼓進宮。司俎等擊鼓,嗚版,祝祭先坐擊手鼓,誦神歌祈請,然後起立,在鼓點配合下,盤旋起舞,口誦神歌,舞步隨鼓點的增加而不斷加快,然後,拱立誦神歌,如是者三次,這就是所謂跳神。跳畢,為省牲,獻胙肉,其程序與朝祭同。惟於獻神肉之後,還要舉行「背燈祭」,即將宮內明燈撤出,煮肉灶內之火全部熄滅,展開背燈青幕遮住窗戶,除薩滿和擊鼓太監外,其他人退出,將門關上。漆黑之中,太監擊鼓,薩滿太太依次向案上所供跳神之腰鈴及神像染上之神鈴誦神歌祈請,搖鈴以禱,如是四次,收背燈青幕,燈火移入,撤祭肉入膳房,收儲神像。

(宮廷祭祖)

月祭。每月初一日(正月為初二日)舉行祀典,該日亦朝、夕兩祭,儀式與日祭之朝祭、夕祭大致相同。不同之處,一是供酒而不供水,灌豬耳也以酒不以水。所用之酒必須是坤寧宮自釀者,以表示對神的敬意;二是供品因月而異。此外,月祭第二天還要於庭院拜神桿祭天,先將佛像、菩薩像安奉於坤寧宮西楹神龕,再將院中神桿放倒,司俎牽豬於神桿石座之東。皇帝親詣,則向神桿跪拜,將供案上之米灑凈,祝禱。皇帝不親祭,則由祝祭奉御衣叩拜。然後於神桿旁殺豬,煮熟後將精肉上供,禱祝祭天,司俎官再將豬頸骨穿於神扦之尖,以肉盛於桿上端斗內,將桿立起,以俟鵲、鴉來食。

四季獻神祭。四孟月(正月、四月、七月、十月)每月一次,以牛二頭、馬二匹陳立於坤寧宮門之東、西,安奉朝祭神、夕祭神,前供金、銀、緞、布,薩滿於神前叩祝,行獻神禮。

背燈獻鮮祭。這是向夕祭神敬獻時鮮的祭祀,四季每季一次,獻鮮是春供雛雞,夏供子鵝,秋供鮮魚,冬供山雉。所獻供品必須是活的,而且無傷、全整,否則不用。由司俎官修整,於神位前背燈祭獻。

(祭祀神器)

春秋大祭。每年春、秋兩次,宮中基本與月祭同。所以稱為大祭,是因為此祭在堂子與宮中兩處進行。先期在堂子舉行隆重的立桿大祭,祭畢,將所請之朝祭神抬回坤寧宮行朝祭、夕祭禮,次日立桿祭天,其儀式與月祭翌日之拜神桿祭天也相同。

求福儀。擇吉日而行。先期,由司俎官等向九家無事故的滿洲旗人之家攢取棉線、綢片,將棉線捻成兩縷。再往瀛台砍一株三寸粗高九尺的全整的柳樹,插於坤寧宮廊下石座上。求福儀也分朝、夕兩次進行,宮內奉神位,案上供糕、酒、魚等祭品,另放一「神箭」,將棉線懸其上,引出門外,繫於柳枝之上。帝後行禮,由薩滿太太引導,跪於神位前,薩滿誦神歌祈福,所祈朝祭、夕祭神辭中,都有「佛立佛多鄂謨錫媽媽」,兩次儀式與朝祭、夕祭也大體相同。禱畢,薩滿太太分別為帝,後系神箭上所懸線索,再向神位叩拜,然後分享所供「福胙」,剩餘令司俎及宮中太監原地食之,不令出門。三天後,帝、後所掛線索,親詣坤寧宮神位前跪解下,授薩滿收儲,至除夕於堂子焚化。另外,皇子未分府而居於大內阿哥所時,其月祭、春秋大祭也在坤寧宮進行。

(努爾哈赤雕像)

(二) 堂子諸祭

滿族建堂子祭天之說,最早見之於明末朝鮮人的記載。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都赫圖阿拉(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老城)時,就修築了堂子。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盛京(今瀋陽),在盛京也建堂子祭祀。「堂子」之名,首見於《清太宗實錄》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一:「詣堂子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清史稿》詳述:「堂子祭天,清初起自遼瀋,有設桿祭天禮。又於靜室總祀社稷精神祗,名曰堂子。建築城東內治門外,即吉明堂會祀群神之義。世祖既定鼎燕京,沿國俗,度地長安左門外,仍建堂子。正中為饗殿,五楹,南向,匯祀群神,上覆黃琉璃。前為拜天圜殿,北向。中設神桿石座,稍後,兩翼分設各六行,行各六重,皇子列第一重,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按次序,均向北。東南為山神殿,三楹,南向。祀禮不一,而以元旦拜天、出征凱旋如重,皆帝所躬祭。其餘月祭、桿祭、浴佛祭、馬祭,則率遣所司。」

乾隆朝頒行之《滿洲跳神祭天典例》

堂子一般是兩座相對的神殿,一座是方形的建在北面,朝南向,叫祭神殿;一座是圓形的建在南面,朝北向,拜天圓殿,也叫八角亭、迎神殿,是堂子中最重要的祭場。院庭正中設皇帝致祭時立杆子的大石座,其後東西各有小石座六行,每行分六重,合計院內共大小石座73個,其中,72個小石座供皇子、貝勒等致祭使用。堂子東西兩側有上神殿。

滿族入關以前,在新賓興京老城、遼陽的東京城、吉林的寧古塔、盛京的大東邊門內,都設過堂子。

公元1596年9月,努爾哈赤領兵出征,先率眾貝勒拜堂子。1618年以「七大恨」告天出兵討伐明朝,也曾先拜堂子。

皇太極承繼大統,改後金為大清,每屆農曆正月初一黎明時分,都要率諸貝勒大臣「詣堂子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然後才回到宮中接受百宮朝賀新年。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元旦時,皇太極曾對渴堂子的儀式進行改革:以前詣堂子時諸王貝勒等要免冠行禮;現在規定元旦詣堂子不免冠,照樣行禮。最初,漢族大臣也隨向前往堂子行禮。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當年即在長安左門外、五河橋東建堂子。堂子內建有饗殿、圜殿、尚錫神亭。饗殿所奉之神在坤寧宮,圜殿內所供為紐歡台吉、武篤本貝子,圜殿之南,中設石座,立神桿以作皇帝拜天之用,稍後設六排石座,為皇子、宗室王公立神桿致祭之用。尚錫神亭內所供為田苗神,這說明在天神祭中將祈禱農牧豐收擺到了重要地位,清代封建社會的農業經濟已經得到極大發展。據禮親王昭槤記載:堂子是兩座南北相對的神殿,一座方形向北、向南,叫祭神殿,因為舉行祭祀時,要將坤寧宮的神位請出,放置於此進行祭祀,故有此名。另一座圓形在南、北向,叫拜天圜殿。圜殿南院庭正中,設皇帝致祭時,立杆子用的大石座,稍後,兩翼分設各六行,行六重。第一重為諸皇子致祭立桿石座,諸王、貝勒、公等,各依次序列,均北向。祭堂子的大致禮儀是:皇帝至堂子前,「降輿入中門,詣享殿前東向坐,司祝獻酒、舉神刀,禱祝,奏弘、拍板、柎掌歌『鄂羅羅 ",帝入,一跪三叩,圈殿同」。

(堂子祭)

堂子內舉行的祭拜之禮主要有:

元旦拜天。為一年一度的隆重祀典。上一年12月26日,內務府官去坤寧宮請神送往堂子,安奉於饗殿,每日早晚上香。元旦日出前十刻,皇帝率宗室王公及滿洲一品文武官員詣堂子,於圜殿行三跪九拜禮儀。

出師凱旋告祭。遇皇帝親征或命將出征及凱旋之日,設黃龍大纛於堂子,並按翼設八旗大纛,皇帝與出征將帥及陪祭滿洲王公大臣,於圜殿與纛前各行三跪九拜禮。

月祭。每月朔日(正月於初三日),薩滿太太、司俎官及守堂子人於圜殿內設祭。由薩滿叩禱,誦神歌,眾人歌「鄂羅羅」和之。

立桿大祭。每年春、秋兩次。前一月,由內務府官赴延慶州潔凈山內選取松木神桿,祭前一日,立於石座,並將佛像、菩薩像、關帝像由宮中請至饗殿安奉。神桿懸黃旖,掛紙串,桿頂有索繩三條,通向饗殿、圜殿之內。祭時,薩滿太太、司俎官等於饗殿、圜殿分別叩禱,詠唱神歌。若皇帝請詣行禮,禮畢,將供品分賜陪祭諸人。皇帝祭後,王、貝勒、貝子、公等,挨次在堂子內立桿祭祀。

堂子浴佛。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誕辰日,屆時,內務府官將坤寧宮之如來佛像及觀音、關帝像請至堂子饗殿,由薩滿將大內所備紅蜜及宗室諸王備供之蜜放入黃瓷浴池內用水稀釋,浴佛像,浴畢,以新棉墊座安奉佛亭之內,祭拜祈禱,然後抬回宮內。

為馬祭。每年春秋二季舉行。上駟院牧長牽白馬十匹,立於圜殿外,殿內案上供祭品及綠布條20對,薩滿進殿內叩禱,誦神歌,司俎官等奏樂拍版,歌「鄂羅羅」和之。是日,復請坤寧宮朝祭神,夕祭神於大內神武門旁之祭馬神室,祭祀儀式與宮中日祭伺,翌日復祭一次,祭時,亦於案上供細條,前日為紅色70對,次日為青色280對,然後將綠、紅、青色布條分送上駟院、大凌河牧場等處,拴於馬鬃、馬尾,以祈牧群繁息。

尚錫神亭月祭。每月初一日舉行,由司俎及內務府管領祭拜。

在堂子內門外西南處,有祭神廟房三間。在它的東南側,另有一間獨門獨院的圈殿,這裡是堂子的靜堂,殿內安奉的神像從不顯露,故而給人以一種神秘感。據《清代野史》所記載,靜室中安奉的神像皆為滿族先世女真人原始 生殖崇拜中的生育神靈,即始母神的化身。專家考證,靜堂所奉祀的應為沿襲女真王族「神禖」所祀女媧、姜嫄、簡狄,以及原女真氏族未分化前更古遠的共祀女性祖先神。

(堂子祭)

以上坤寧宮、堂子諸祭中,薩滿所誦神歌禱辭,是祭神、祭天儀式中的重要內容,每一種祭儀及祭儀中的各神拜禱,都有不同的祭辭,不外乎為「吉祥之語」,總的宗旨是祈求康寧、如意。禱辭模式也大致相同:在某神前祈祝,則先呼某神,次報被祈祝者本生年,然後是所祈求的內容。

從前述各種祭禮來看,諸如朝祭夕祭禮、背燈祭、立神桿祭、樹柳掛線索求福祭等等,從形式到內容,都與一般人家族所祭基本相同,反映了作為一國之君的滿清皇帝,似與一般滿族之家一樣,崇信著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而且在某些方面超過一般旗人之家。

祭祀典制化及政治性,是清皇室堂子祭的基本特徵。堂子元旦拜天,有如歷代的郊天大祀。出兵、凱旋祭堂子,類似歷代的「馬祭」。這些祭祀雖然還保留一些原始祭拜的痕迹,但已演變成正規的國家祭祀大典,一般情況下要由皇帝主祭。屆時陳法駕鹵簿,鼓樂齊備,文武百官跪迎跪送,儀式相當隆重,肅穆典雅。堂子祭祀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即有些祭祀如立桿大祭、月祭、圜殿為馬祭雖然還用薩滿,但只叩祝、誦神辭而不跳神,大概是因為跳神的狂顛之態,有傷於已成為舉行國家典禮的堂子祭的典雅性,因而取消。其他如元旦拜天祭神、出征凱旋告祭、尚錫神亭祭神則已根本不用薩滿。還有,一般滿洲旗人之家,所奉諸神與其祖宗牌位多同處一室,祀神與祭祖大都同時舉行。清皇室則分開,祀本姓祖宗是在奉先殿、太廟等獨立的場所,這是仿行歷代的左祖右社之制,它是封建帝王家天下的重要表現形式,滿族皇帝也必然要遵從這一古制,將其列祖列宗從神祖共祭的場所中分離出去。清帝祭神祭祖的典制化及其政治性,是受漢族禮制的影響,也可以視為是宮廷薩滿教中的一種漢化表現形態。

坤寧宮諸祭、堂子諸祭的主祭人,一般是清宮專設的薩滿太太,就是說,在帶有國典性質的清宮薩滿聖壇上,主持祭神的是女薩滿。薩滿太太食三品俸祿,地位顯然不低。有清宮詞中吟:「坤寧宮裡拜南膜,薩滿名稱譯語殊。世襲竟同三品俸,曼殊舊俗亦崇巫。」薩滿太太在愛新覺羅氏宗室婦女中挑選,重要的祭事諸如祈禱、誦請神歌、獻酒、擎神刀、舉揚神箭、百姓身倒酒,等,都須由薩滿太太情緒激昂地親自完成。領祭薩滿逝後,傳其媳而不傳其女,其所誦經咒不輕授人也。由此可見,清宮祭祀禮神者必為女性,滿族婦女在聖壇前沒有失去往昔的光輝。宮中的祭祀禮儀伴隨歌舞,有專習祭祀舞蹈的舞者名曰薩瑪,她們頭戴神帽,身系腰鈴,手擊皮鼓,腰與手足盤旋舞動,鼓鳴鈴響,一時並作,又誦又唱歌,形成歡樂場面,以申祈禱之意。薩滿歌舞是向神靈的祈禱,也是向神靈的虔誠的供獻,是娛神,亦是娛人。

作者王松林、田佳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一位皇帝的自我修養
假如沒有清朝會是什麼樣子?人們對滿族有什麼誤解?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