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劉寧:解除量化指標束縛、助推尖端學術突破

劉寧:解除量化指標束縛、助推尖端學術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在兩會期間接受採訪

本網記者 陸航/攝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在委員駐地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請她暢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

劉寧告訴記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才能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才能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在此過程中,敬畏學術,推動尖端學術突破,改革和完善高校的學術評價機制,改進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量化和指標化的不合理評價方式,建立一套學術評價的科學體系,讓學術回歸學術,用學術邏輯評價學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創研究的薄弱,嚴重製約了尖端學術突破的形成,對我國在世界科學競爭中的實力和地位,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都產生重大影響。推動尖端學術突破,需要多方合力,而加快改進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量化和指標化的不合理評價方式,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劉寧認為,我國的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是追求尖端學術突破、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然而,當前的學術評價體制,未能充分關注尖端學術發展的特殊需要,普遍採用的量化和指標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對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束縛尤為突出。片面量化和指標化的評價方式,傷害最大的就是尖端學術研究。尖端學術突破來自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研究,思考周期長,涉及的問題重大而複雜,絕不能追求「短、平、快」,絕不能用片面量化和指標化的方式來評價管理。特別是學術創造力最為旺盛、有實力衝擊學術尖端的中青年才俊,現在深陷各種量化指標的考評中,很難保持學術定力,這種現象嚴重製約我國尖端學術突破的形成。目前,我國已成為「論文大國」,但尖端學術與建設創新大國的目標還遠不相稱,基礎研究和原創研究的短板亟需彌補,對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量化指標鬆綁」尤其緊迫而必要。

「尖端學術研究尤其需要寬鬆的氛圍,以及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環境,現行學術評價的集中性和統一化,對此的束縛也極為嚴重。」劉寧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需要更寬鬆的氛圍,在尊重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形成千姿百態的學術高峰。

在劉寧看來,目前教育部的學科評估對高校建設發展影響巨大。該評估體系雖然在不斷完善,對不同學科類型的評估有所區別,但尚未引入針對不同學術層次高校的「分級」原則,沒有充分關注到一流高校推進尖端學術發展的特殊需要,對一流高校掣肘過多。在國家大力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應儘快採用分級評估,為一流高校特別制定更適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有效促進一流高校的尖端學術研究,推動國家創新戰略的加快實施。

針對一流高校的評估,劉寧在兩會提案中提出如下建議:

1,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36所單獨制定更為合理的評估標準,考慮到制度改進的複雜性,可以先從前幾輪學科評估中綜合成績排在前幾位的大學入手進行試點。

2,對一流高校的評估,應主要採用國際國內同行評估,徹底淡化論文數量、項目數量的指標權重。要讓「雙一流」高校與國際一流大學進行對標,參與國際競爭,而不是關起門來與國內高校比論文數量、課題數量、頭銜數量。

3,對於一流高校的評估,建議有更長的時間周期,從目前的4年一評,擴展到8年一評,給一流高校更多時間從容發展,充分形成自身特色。

4, 取消學科評估中在讀碩士生、博士生的論文發表統計。統計在讀研究生的論文,會助長學生在讀期間追求多發論文的浮躁學風。應當營造鼓勵研究生潛心學習的學術氛圍,為衝擊學術尖端培養越來越多的一流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宋明理學史(修訂版)》新書發布會舉行
機器翻譯想要取代人工翻譯?為時尚早!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