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婷:亂世中,他完成了一場歷史的託付——張學良與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李婷:亂世中,他完成了一場歷史的託付——張學良與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平津危急。此時,故宮文物該如何妥善保藏以免淪於敵手的問題提上了日程。

故宮博物院內,院長易培基、馬衡等人支持將文物南遷。及時轉移文物,也是當時歐洲博物館遇到戰爭的應對之策。不過,不論在故宮內部還是社會上,對此方案都有相當激烈的反對意見。1932年8月31日,北平政務委員會會議的第一項議程竟是「各委員簽字,呈請中央拍賣故宮古物,購飛機五百架」。當時身在南京的易培基聞訊馬上致電張學良,希望坐鎮北平、節制北方八省的張學良能夠予以阻止。幸而張學良及時阻止了這項荒唐的議案。

易培基寫給蔣介石的信

信中提到張學良派兵護送文物

但文物南遷之議被媒體披露後,京城炸鍋了,許多人覺得大敵當前怎麼能先想著遷移故宮的寶貝呢?北平軍事長官宋哲元就反對文物南遷,許多知名學者也不支持,胡適對文物南遷的前景不看好——遷到何處有凈土呢?並擔憂文物一散難聚,寄希望於國際監督;魯迅先生則發出了「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諷刺。當故宮內馬衡先生在為文物南遷做籌備時,其子馬彥祥卻發文呼籲:「要抵抗么?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最為激進的是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他成立了「北平民眾保護古物協會」,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甚至給支持南遷和參與南遷者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並揚言要用武力手段阻止文物南遷。這種憤青姿態,還得到了不少組織的通力支持。

面對國難,懂行的人卻不能僅僅權作憤青了事。北京城在短短一個世紀內,已被洋兵洗劫兩次: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來又搶了一票,可謂殷鑒未遠。但時代已不同了,保護好故宮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的職責,他們保護的是整個民族的文化遺產,難道放任不管讓侵略者再搶一次?

是否支持文物南遷,對北平的最高軍政長官張學良來說是個兩難的選擇。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要是支持文物南遷,更會被說成只知帶著寶貝逃跑。相反如果喊幾聲「與文物共存亡」,則或可贏回一些公眾印象分。也許是張學良曾長期擔任故宮理事的責任意識,也許是想到了圓明園等的慘痛教訓,內心迷茫的張學良最終選擇了支持故宮文物南遷。一方面,故宮工作人員反覆研究如何清點、打包文物;另一方面,張學良則開始籌備如何才能安全運走文物。張學良與易培基等人曾晤談了一整天商議南遷之事,還交代故宮要製作大量堅固的木箱,以適應戰時轉運文物的需要。經過支持南遷者的共同呼籲,1932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也同意了文物南遷的議案。

為了保證南遷文物的安全,故宮博物院從清點裝箱開始,張學良就派來軍警負責護衛。故宮博物院經過兩個多月的清點、裝箱,精選了20多萬件歷代名人真跡、字畫、器具和圖書文獻共13427箱又64包,作為第一批南遷文物。其中就包括《四庫全書》等古籍,以及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名畫。

張學良(右三)、于鳳至(右一)與外國友人

在北京故宮乾清宮前合影

華北局勢日益危急,社會輿論也日趨理性,支持故宮文物南遷漸漸成了主流。後來擔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的吳瀛起初並不支持南遷,但之後也開始為文物南遷積極準備並被委以重任。南京國民政府批准南遷後,起初反對南遷的胡適、馬彥祥等也積極投入到了文物南遷行動中。但仍有不少反對者,周肇祥放話只要拉文物的列車啟運,就在鐵路沿線埋炸彈,炸毀列車。反對南遷的勢力還聯絡搬運工會抵制,使原計劃1933年1月31日開始的文物南遷被迫推遲。

為保證文物順利運出,2月5日夜,張學良下令北平尤其是故宮至天安門、前門的長街實行戒嚴,周肇祥被拘禁。故宮博物院第一批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火車站。沿途軍警林立,張學良派來的軍隊全程護送。運送文物的專列上,除了總押運官吳瀛帶隊的故宮押運人員外,還有張學良派的100多名荷槍實彈的憲兵和警察,車頂上還架著機槍。次日凌晨,專列秘密啟程。

南遷之路,危機四伏。直到文物專列出京10天後,張學良才將激烈反對者周肇祥釋放。南遷過程中,要求沿途各火車站一律優先放行,在火車車頂四周各個車口都架起機關槍,車上有憲警荷槍實彈,嚴加保護,白天封存,晚上押運,在重要關口熄燈。每到一站,都有當地政府派員上車招呼。

日本關東軍也曾打探文物的下落。關東軍司令本庄繁曾派人偵察,企圖在南遷途中派飛機轟炸,因未能得到準確消息,轟炸計劃未能實施。在徐州一帶,文物專列還遭到土匪攔截,幸好有軍隊的護衛,才將土匪擊潰。而當第一批文物到達南京時,等待了20多天的押運官吳瀛,竟然還聽到了「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的建議……當五批文物終於南遷之後,隨著形勢日益危急,最終故宮文物分三路輾轉西遷四川,其中有一批文物剛剛離開南京,就發生了南京大屠殺……

據有關研究,抗戰時期中國文物損失至少在1000萬件以上,但彙集中華珍寶的故宮文物由於及時轉移,幾乎沒有損失。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中,還曾數次赴國外舉辦專題展覽。1935年底到1936年3月,735件精美的故宮文物赴英國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向世界宣傳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1940年1月至1941年6月,部分西遷古物又赴蘇聯莫斯科國立東方文化博物館和列寧格勒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增進了戰時盟國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故宮文物南遷不僅保護了國寶,其艱辛的播遷歷程也使故宮的文物與國家命運、民族精神緊密相連,對於抗戰精神的形成、民族認同感的增強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命運弄人,為保護文物鞠躬盡瘁的易培基在文物遷移過程中因被人誣陷,沒能等到平反便含冤逝世;張學良因發動西安事變遭遇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幽禁。他們並沒有機會去繼續關心故宮文物將來的命運,然而今天看來,易培基、張學良等在故宮文物南遷一事上,顯然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功莫大焉。

來源:中國美術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禮品、催促與推託:文徵明信札的一個側面
顫抖吧,看國博十年入藏重器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