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米芾是怎麼學《聖教序》的?

米芾是怎麼學《聖教序》的?

《方圓庵記》是米芾三十三歲時的書作,陶拯鐫刻。據《金石萃編》記載,,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 廣三尺五寸七分。凡十七行, 每行四十八九字。書法、摹刻應當作於同一時期, 即元豐六年。

據《武林梵志》卷8記載: 「元豐初,慧才律師授菩薩戒於南屏之雷峰, 方羯磨, 觀音像騰寶焰, 映奪日燈。法真(即守一) 撰《證戒光記》, 命公(即米芾) 手書, 勒石寺中。公於幽居洞之左岩, 復摩崖書「琴台」二字。惜碑與字今俱不存。惟《龍井方圓庵碑記》尚在。」由此可知, 守一請米芾書寫的碑文實際不止《方圓庵記》一種。《方圓庵記》是米芾早期所謂「集古字」時期之佳作, 書法腴潤秀逸, 瀟洒俊發, 有晉人風度。對才剛過而立之年的米芾而言, 實屬難能。

由此可見, 作者的確是一位早熟型的天賦極高的書法奇才。清李宗瀚跋《方圓庵記》拓本雲: 「此《方圓庵記》書於元豐六年癸亥,米芾才三十三歲, 正專學晉人之時, 所以運筆能控引王(獻之) 、羊(欣) 。其他諸帖每以奇氣掩其古法, 求如此逗露機緘者不多見也。」而大部分論者謂此作從集王《聖教序》出, 如沈鵬《米芾行書簡論》說: 「其結體與圓勁轉折處很像《聖教序》。」

此《方圓庵記》刻手陶拯在當時應屬於名匠, 其刻工精良, 畢現真跡之神采, 細微之處絲絲入扣, 效果如同作者以筆蘸白堊(e)在漆板上揮寫一般,完全表現出元章早期書法如獅子搏象、駿馬斫陣般的神韻與氣勢。遺憾的是, 米芾所書原石久已亡佚。時至今日, 連舊時復刻本也蕩然無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 的精彩文章:

黃庭堅:痛戒酒色,認真寫字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