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媽媽,戴頭巾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會死?」紐西蘭華人與孩子談恐襲

「媽媽,戴頭巾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會死?」紐西蘭華人與孩子談恐襲

恐襲發生的那一刻,2歲的女兒正在身旁玩耍,她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作為母親,我下意識地把家裡大門緊緊扣上,內心滋生出一絲恐懼。

毫無疑問,這成為紐西蘭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作為移民,並且身為父母,我有個更多的擔憂:我該如何向孩子解釋這一次恐襲?

01

「戴頭巾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會死?」

事發當晚,我和老公圍坐在電視機前,死死地盯著屏幕。

隨著傷亡人數不斷攀升,我們的心都揪了起來!而一旁的女兒還是像往常一樣看著動畫片,時不時咯咯地笑。

我忍不住問:「如果孩子問起為什麼那麼多人死了,該如何回答?」

正好一位華人朋友,分享了她的經歷。她的兒子已經5歲,這個年紀已經能夠感知到事情的異樣。

「媽媽,那些戴頭巾的小朋友,是不是在那個地方(指清真寺)拜一拜,就都會死?」

我的這位朋友當時很明確地回答:「是的!」

那之後,她的兒子陷入了沉思。

到底該如何給孩子解釋這樣的暴力事件?

就在恐襲發生的當天下午,這位朋友就接到了學校校長發來的郵件:

「學校的老師不會把恐襲事件帶到課堂上,但是如果有孩子問,我們會按照教育部的指導方針,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給與適合的回答和解釋。我們不會禁止孩子提問,但是學校會努力做到迴避集體討論。

我們生活在紐西蘭,我們無法迴避問題的發生,我們更無法做到孩子充耳不聞。「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解釋的機會,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

最終,這位媽媽決定參考學校郵件里提供的有效信息,按照心理專家的建議和兒子「談一談」,並且只描述事件,而不過多涉及細節和原因。

這位華人媽媽更是巧妙地舉了下面這個例子,讓兒子了解了事件的大概,並且是用他能理解的話語:

02

不要在孩子內心播撒仇恨

媒體報道,丹尼丁Brockville中學的穆斯林學生們不願意戴頭巾,3/2學生不再到學校上課,只因為害怕自己的「身份」引來殺身之禍。

「這些學生被嚇到了,他們內心充滿恐懼和悲傷,他們中一些人就認識恐襲中的遇難者!」校長Tania McDonald表示。

毫無疑問,此時此刻,就在恐襲發生後,我們除了讓孩子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更重要的是不要在他們的內心埋下「仇恨」的種子。

今年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皮膚》可以很好地引以為鑒:

美國小鎮一家超市的付款通道,一個黑人對一個白人小孩微笑,不曾想這個善意的舉動卻在白人父親眼中被視為挑釁,仇恨和誤解被不斷激化。

在父親頭腦中,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並且一次次輸入到孩子大腦里。

有一天,白人父親被劫持帶走,並被黑人對其進行了「改造」。10天後,白人父親被扔到街頭,他卻已經被變成了「黑人」。

就在父親打開家門那一刻,兒子向「黑人」父親開了一槍……

這是一個悲情的結局,可是「白人」父親的死,究竟只是「意外」,還是自己埋下的「果」?

就在這次紐西蘭恐襲發生後,生活在基督城和奧克蘭的許多華人家庭,不是迴避,而是紛紛帶著孩子走上街頭,參與到悼念集會中。

一位基督城的華人媽媽,帶著10歲的雙胞胎女兒親自去給遇難者獻花,她說自己的孩子並沒有因為發生這次悲劇事件後害怕,反而是不斷地問她:「媽媽,我們還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嗎?」

家住奧克蘭東區的華人父親Lin也帶著8歲的孩子,參加到上周六市中心Aotea廣場悼念遇難者的集會中。

Lin說,作為華人移民,雖然不是自己的族群遇難,但是只要生活在紐西蘭,就應該團結在一起。而他的兒子,也在前一天和同學一起做好了寫有「We Are One」的牌子,只為在集會上發出共同的聲音:

「所有人在紐西蘭都是一樣的,沒有人能夠分離這個國家!紐西蘭人不會被嚇到,只會更團結!」

04

愛、善良仁慈對抗這個世界的惡

紐西蘭恐襲發生後,大部分學校都向家長發了郵件,提供多方權威信息,幫助家長引導孩子了解事件,並且疏導不良情緒。

下面是奧克蘭一所學校提供的,來自於心理學家James Beck的經驗分享和指導手冊,分享給所有華人父母們。

/ 父母可以這樣和孩子聊恐襲 /

1,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年齡、認知能力不同講述不同信息,關鍵是讓孩子知道事情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他們是否安全。

2,讓孩子們知道他們有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無論恐懼還是焦慮,都是被允許的。

3,對孩子說「不要擔心,別傻了,你不會有事的!」只會加劇他們的擔心,相比之下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害怕,我深深地理解,這是一件讓人恐怖的事情!」

4,讓孩子知道恐襲事件不是發生在他身上,他不是遇難者中的一員,大家都在努力讓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5,鼓勵孩子暢所欲言,說出內心害怕的東西。給孩子更多擁抱和陪伴。

6,可以分享你的悲傷給孩子,但更重要的是傳遞出你內心的堅強和力量。

7,對於孩子類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有人要做壞事?」的問題,父母可以選擇回答「我不知道」。同時,讓孩子依然保持這樣的信念:這個世界有不好的事發生,但卻有更多愛、善良和團結。

/ 不同年齡段孩子話題重點 /

4歲

幼領孩子無法分辨現實和幻想,所以儘可能避免他們了解創傷事件。如果他們提問,只回答能讓他們感受到安全的細節描述。

5至11歲

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問題背後的驅動力和意圖是什麼,回答他們想要了解的細節,但不要更多,不要撒謊或逃避他們的問題。

12至14歲

這個年齡段孩子會從社交媒體、同齡人和學校中了解更多信息,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有任何問題可以來問你。必要時幫助他們消除對於事情的誤解。

14歲以上

確保這個年齡段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準確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更傾向於和同齡人分享心情,作為父母不需要為此擔心。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們一樣「感同身受」,表達你內心的安全感和力量。

「讓孩子們知道

他們對於構建一個安全和善良的世界

肩負著一份責任

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聲音、想法

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只要飽含愛、善良和仁慈

就能擁有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來對抗這個世界的惡。」

—James Beck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現紐西蘭 的精彩文章:

19歲中國留學生涉嫌性侵、敲詐未成年女生,父母卻毫不在意……

TAG:發現紐西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