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丨日久他鄉是故鄉丨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埔縣大東鎮,花萼樓正月初三的祈福儀式。攝影/葉廣傑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梅州一角。攝影/曾紀新

「梅州是四川的么?」一位同事問我。我無奈一笑。外人不曉得梅州,倒也正常,畢竟在2018年廣東省二十一個城市人均GDP排名中,梅州墊底。

但對於全球8000萬客家人來說,梅州是再熟悉不過的「老家」。這座城市不僅是世界範圍內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被稱為「世界客都」,還因為從梅州「出走」,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有約333萬之多,被稱為「華僑之鄉」。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梅縣區南口鎮,有著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同時是著名的僑鄉村。攝影/李力

開國元帥葉劍英祖籍梅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泰國前總理他信和英拉的祖籍梅州,張國榮和羅大佑等明星的祖籍也是梅州。梅州像一個偏遠的驛站,許多人來來去去,在這裡相聚別離。

一、在梅州落腳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繪圖/Paprika

距離廣州有將近400公里,梅州偏安在廣東省東北部,與世界級別的繁華關係不大。我們自嘲是「偏遠山區」的梅州,位於福建、廣東和江西三省的交界,屬於五嶺山脈以南的丘陵山地。在唐朝之前,如此荒蠻之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都不足兩人。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豐順縣,韓山森林公園。相傳韓愈貶潮時曾途宿韓山,韓山因此而出名。攝影/盧文

跟梅州的靜默形成對比,晉代的中原烽火連天。匈奴、鮮卑、羯、羌、氐這幾個北方民族入侵,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鄴城,一時間屍橫遍野。一波居住在中原的漢族人因此往南方遷徙,大致走到了今天的河南、安徽和江西一帶安居。這群中原人並不知道,接下來還有四次遷徙等著他們和子孫後代,並且他們將走上一條自成體系的道路。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五指山不只海南有。梅州五指山擁有粵東著名的丹霞地貌。攝影/宋志峰

第二次遷徙發生在400多年後。唐王朝因為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早已一蹶不振,一位名叫黃巢的鹽販子進士不第,氣不過便組織了一批百姓揭竿而起,攪亂了大半個中國。上面講到的那一部分中原人被逼著再度南下,主要安扎在江西南部贛州和福建南部長汀的群山峻岭之中。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繪圖/Q年

禍不單行。到了北宋末期,宋都開封被金兵佔領,宋高宗帶著一批中原人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政權,佔據了上一批南遷族群的生活空間。再加上蒙古人逐步入主中原,向南踐踏的鐵蹄侵擾著閩粵贛交界地帶,剛安定下來的中原人又不堪其擾,再度往南,就走到了「荒山野嶺」的梅州。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梅縣區雁洋鎮陰那山,人稱「粵東群山之祖」。攝影/葉廣傑

因為當時的戶籍已經有了主客之分,這批中原人被收編為客籍,由此「客家人」的說法也慢慢流傳了下來。梅州開發的程度低,加之這裡的「主人」是游耕的畲族、俚族等,死守鄉土的意識並不強烈,剛開始多個民族之間的衝突不大,越來越多的中原人能以「客家人」的身份在梅州繁衍生息。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梅縣區鬆口古鎮。明末以後,這裡是客家人出海南洋的第一站。圖一二/圖蟲·創意;圖三/視覺中國

因為迫不得已,梅州成為了「世界客都」:這裡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一道中轉站,往南是人口稠密的潮汕平原,再去爭搶地盤已不太現實;若過了潮汕平原再往南走就是大海,沒有海王的命,不能住海里。後來客家人再往西南、往海外遷,多是政策主導。大量的中原人為求穩定生活而定居梅州,已經成為了一種自主選擇。

二、既來之,則安之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埔縣湖寮鎮,泰安樓。泰安樓和花萼樓在外形上一方一圓,同為客家圍屋的經典代表。圖/圖蟲·創意

客家人的一切,都和先祖路途上的奔波有關,比方遍布在梅州各個鄉鎮的2萬多座客家圍屋。雖然福建有非常標誌的、像《大魚海棠》那樣的客家土樓,但梅州在數量上完勝。

艱難的遷徙,使得梅州的客家先祖對命運、自然有所敬畏,所以他們蓋房時非常注重風水,尤愛把房屋修在山邊,講究有「靠山」,最好不要是「孤山」而是「群山」。他們不是天生就喜歡山,既然來到了這裡,生老病死都與山有關,自然而然就對山有情結在。

有山還要有水,圍龍屋前面半月形的池塘早已成為客家民居建築的一種定式。「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有水就有財。這並不完全是迷信——門前的池塘一來能夠蒸騰起水汽,讓室內的溫度降低,達到冬季空氣濕潤、夏季降溫避暑的效果。人身體健康了,間接地有了「財氣」;二來早期的圍屋是用木頭建成,池塘消災滅火的作用尤為突出。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俯瞰泰安樓。攝影/李力

客家圍屋還會被修築得儘可能大。同一個家族要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侵佔和自然災難,求生的本能促使他們強化宗族意識,用集體的力量克服困難。修大房子一起住,就成了維繫宗族的紐帶。

三、客家味,梅州味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南口鎮生產的黃皮豆乾歷史悠久。攝影/曾明(牛牛好攝)

讀懂梅州客家人的住房有些晦澀,那從美食走進梅州,絕對沒有門檻。

同樣在廣東,廣州粵菜有著酒樓里的高端大氣,客家菜「土得掉渣」,就像媽媽親手做出來的食物。客家人吃遍山野,因為強大的體力消耗而喜歡吃「咸、油」的食物,同時流傳著中原遺風。而梅州正是客家菜的集大者。

梅州腌面

能吃上一碗腌面,才算真正到了梅州——腌面里沒有魚蝦、沒有牛羊,只是一碗簡簡單單的鹼水面,撒上了被豬油爆得香脆的蒜粒,搭配蔥花、鹽或魚露,和豬油熱拌著吃。乍一眼看平淡無奇,但勁道的面越嚼越香,油潤咸鮮。那在平凡中閃光的味道,就算用龍蝦鮑魚也換不來。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腌面配及第湯。圖/匯圖網

腌面油膩,要搭配用清爽枸杞葉和豬瘦肉、豬肝、豬粉腸一齊燙出來的三及第湯才完整。客家人講究耕讀傳家,除了勤勞耕田,就只能通過走上仕途來改變命運。科舉時代,狀元、榜眼、探花是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在湯里也分別對應著三味豬雜。一碗湯,能喝出客家人對功名利祿的渴望。

米反念粄(bǎn)

粄,客家專屬辭彙,指的就是用大米、糯米或者木薯粉搭配餡料做成的點心。客家人吃粄,就像潮汕人吃粿,陝北人吃面一樣平常。梅州早先住著游耕的畲族,他們對大米的崇拜順利融合進了來此定居的客家人中。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艾粄。圖/網路

眼下清明將至,田間地頭裡儘是生命力蓬勃的草藥。用艾草、雞屎藤、苧葉等熬成汁做的清明粄,是客家人祭祖的必備。從前,清明節正好趕上「三荒」時期,遠道遷徙的人生活貧苦,連祭祀用的三牲「雞、豬、魚」都湊不齊,只好用地里摘的草藥做成粄來告慰先靈。這些草藥多具備祛濕消瘴的作用,清明粄因此代代相傳。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埔縣湖寮鎮,仙人粄。攝影/葉廣傑

清明粄是家家戶戶的拿手戲,而一旦入夏,梅州街頭開始響起叫賣仙人粄的聲音。這種由仙人草熬成的汁液與紅薯澱粉混合凝成黑色膠凍狀的粄,清涼降火,儼然是植物界的龜苓膏;用大米做的味酵粄也很奇特,秋天必蒸,祭祀祖先必須用上當年的新米。甜可淋紅糖醬油,咸可切成長條炒肉絲青菜。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麻鎮,發粄。攝影/葉廣傑

梅州每個地區,有自己的粄味——梅縣的老鼠粄、味酵粄正宗,興寧有蘿蔔粄,到了仙草之鄉平原縣得吃仙草粄,大埔縣的筍粄和憶子粄都讓人垂涎,豐順縣的捆粄和菜粄有它們的節令。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老鼠粄。圖/網路

客家的美食數不盡。鹽焗雞為體力勞動者提供著電解質,釀豆腐寄託了客家人對中原餃子的思念,而扣肉用的梅乾菜,則是因長途跋涉而萌生的貯藏智慧。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正在釀豆腐的客家人。攝影/耳東塵

四、從梅州出走

縱使家裡的飯菜再香,也攔不住梅州人四海為家。梅州旅外華僑、華人214萬,港澳台同胞119萬,分布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的人客死他鄉,有的人建功立業,名揚四海。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泰國前總理他信和英拉都是祖籍梅州的代表。為什麼偏偏是梅州人願意漂洋過海去謀生?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埔縣大麻鎮,是著名的僑鄉鎮,全鎮旅居海外人口超三萬。攝影/葉廣傑

梅州人僑居國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1279年),祖籍江西的宋右丞相文天祥為了抵抗元朝軍隊對閩粵贛的侵擾,到贛州和梅州徵兵勤王,梅州地區有800多人應徵。後來文天祥被俘,宋朝滅亡,從梅州來的義士10人為了躲避追殺,乘坐木筏由海上漂流到了今天的印尼定居。

但梅州人集中往外走,是在清朝康熙解除「海禁」之後。那時因為番薯、玉米等糧食的普及,國內人口暴增。相反,梅州各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4畝,按照當時的標準,平均每人擁有4畝土地才可以維持生計。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埔縣大東鎮,坪山千畝梯田。因為地少,梅州人不得不向大山索取耕地。攝影/宋志峰

根據《光緒嘉應州志》記載:「州俗土瘠民貧, 山多田少,男子謀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婦人。」再加上清朝廣東地區的土地制度極其不合理,優質田都掌握在地主和富農手中,壓迫和屈辱成為一股把梅州人往外推的力量。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大埔縣百侯鎮,著名的華僑之鄉、幹部之鄉。攝影/盧文

另外,他鄉有一股牽引梅州人的拉力。19世紀以來,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他們需要尋求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列強們開發了東南亞、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正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進行種植、開墾,「不持武器而又勤懇」的華工就成了列強的首選。因此,梅州人開始拉著自己的同鄉,到印尼種煙草,到暹羅修鐵路,到美洲、澳洲挖金礦。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張弼士故居。張振勛,字弼士,近代企業家,張裕葡萄酒的創始人,曾經叱吒風雲的南洋首富。由於家境貧寒,張振勛15歲時就漂洋過海去印尼謀生。上圖攝影/陳彥;下圖攝影/宋志峰

19世紀中葉之前,梅州華僑出國大多是結夥乘坐木船。遇上好天氣可能10天半個月就能到漂到南洋的島上,天氣惡劣時要花兩三個月甚至半年。有的華僑出國完全是被騙,當地俗稱「賣豬仔」——一些與西方勾結的中國人在「招工」的幌子下,用甜言蜜語編造發財故事,或是誘騙勞工到賭場,再對工人進行威逼利誘。更有甚者強行綁架或下藥,把一批梅州人通過廣州港和汕頭港運出中國。其中的辛酸可相知而。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梅州五華石匠技藝精湛,上圖皆是五華石匠的作品。從左至右:珠海漁女像;廣州解放紀念碑;廣州越秀公園五羊雕。一圖攝影/黃昆震;二三圖/圖蟲·創意

長期在國外生存,大部分華僑能通過勤勞節儉致富。因為心繫家鄉,他們紛紛把錢匯回了國內。自打有人外出打工,梅州每年都有大量的僑匯進入,這筆錢是當地財政收入的10倍。不僅如此,在國外發達了的梅州華僑華人還返鄉投資實業。大到橫跨梅江的橋樑,小到城裡一座乘涼的亭子,他們的貢獻功不可沒。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客家人最多的聚集中心 竟然是這座美味城市?

▲ 梅州地標:梅江橋。攝影/呂志偉

到了現在,梅州人向外出走、尋求更好生活的基因還在涌動。2016年末,梅州的戶籍人口是500多萬,而常住人口只有400多萬。超過五分之一的人選擇離開了梅州打拚。不知他們是否像曾經漂洋過來的先輩一樣,牽掛著自己的家鄉?

- END -

來源:地道風物官方

文丨百萬

圖編丨Geethan

設計丨Q年

地圖編輯丨Paprik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行道 的精彩文章:

日本挖下88米巨坑,我們砸20億填平遭嘲諷!反成奇蹟,西方嘆服!
世界最高垃圾場,他們在珠峰撿垃圾的90天,左邊屍體,右邊是屎

TAG:旅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