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職教育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中職教育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最近幾年,中等職業教育不斷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有聲音說,中等職業教育已經到了「辦與不辦」方向性選擇的關鍵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育大國工匠的制度環境不斷優化,中等職業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保持普職比大體相當成為困擾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問題。中等職業教育在國家需求與百姓選擇的矛盾中、在「應然」重要與「實然」次要的夾縫中求生存,頻遇尷尬。如何看待,如何破解?筆者認為,老百姓不是不需要中等職業教育,而是需要高質量的中等職業教育。因此,問題不在於辦與不辦,而在於如何辦好。

怎麼看——

癥結是國家需求與百姓選擇間出現矛盾,實質是中等職業教育供需錯位

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國家需求與百姓選擇間出現矛盾,是滿足國家需求,以政府強制力量穩定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例大體相當,還是遵循百姓意願,對中等職業教育進行「市場化」選擇,是輿論爭論的焦點問題。

從國家需求看,中等職業教育對強國建設、產業升級、社會公平不可或缺。

第一,強國建設需要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支撐強國建設,人才總量是基礎,人才質量是保障,人才結構是關鍵。一方面,我們需要研究型科技創新人才;另一方面,更需要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供給主體,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根基。在強國建設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產業升級需要科學的人才技能層次。在以創新和技術革命推動我國產業轉型、發展升級的過程中,既需要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也需要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產業有層級,技術技能有層次,其對應的教育需求也應是結構與層次並存的教育。即使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高新技術領域,大量儀器設備的操作、維護、檢修等工作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也產生了巨大需求。因此,中等職業教育在產業轉型升級、動能轉換和成果轉化過程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社會公平需要平等的人生出彩機會。教育不僅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經濟,更要關注人的發展,從人的成長規律出發,發揮其潛能,為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增強其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給每個人以人生出彩的機會。中等職業教育為具有更多形象思維智力類型和特徵的學習者奠定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基礎,提供個體多方向發展的機會和能力,這在應用型人才的系統培養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對促進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從百姓選擇看,中等職業教育無法滿足「上好學」的需要。

伴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在教育領域,百姓對教育的需求也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何謂「上好學」?文化上,我國社會長期缺乏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文化土壤,無論是在高等教育還是高中階段教育招生錄取過程中,職業教育的錄取批次都排在普通教育之後,形成職業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的制度文化。觀念上,百姓缺乏根據孩子的職業性向、素質結構、智力類型科學進行職業和人生規劃的理念與意識,就讀普通高中,升入普通高校,是家長為孩子規劃的好的「前途」且是唯一出路。與此同時,一些中職學校辦學質量確實與百姓的期待有不小差距,因此,中等職業學校並不被定義在「好學校」的範圍之內,由此形成百姓不需要中等職業教育的表象。

怎麼辦——

從供給側革新突破,化解國家需求與百姓選擇不匹配的矛盾

破解中等職業教育供需不匹配難題,需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對百姓需求的適應性。當前重點需要處理好四對關係,深化四個理念。

第一,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係。辦與不辦中等職業教育,關乎整個國家產業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人才結構、教育結構的問題,因此,須站在全局謀局部,立足國家需求和百姓期待,加強中等職業教育頂層設計。

第二,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當前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是沒有得到社會的足夠認同,如果因此就貿然取消中等職業教育,對國家產業經濟和長遠發展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和挽回的。對學生個體而言,最終只能帶來人才培養成本的無限增加乃至人才的浪費。因此,須站在國家發展和人全面成才的長遠規划上,提供合理的教育結構、充足的教育機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制度設計。

第三,處理好制度和觀念的關係。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配套制度建設,加快建立職業技能資格框架,完善並嚴格執行就業准入制度,在制度層面切實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和文化觀念引導,逐步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第四,處理好剛性與彈性的關係。在保持中等職業教育基礎性地位的總體方針原則下,堅持統籌規劃和因地制宜相結合,給予地方政府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自主權。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層次結構、區域人才需求狀況和吸納就業人口能力等多種因素,因地制宜探索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在辦學體制、學校布局、辦學模式、學制形式、學校類型、學校特色等方面的多樣化發展形態,支持地方政府探索建設普職融通體系和中高職一體化、中高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等豐富形態,發展適合本地區需求的中等職業教育。

與此同時,深化四個理念,以全面提升供給質量為抓手,辦好與國家需求和百姓期待相匹配的高質量中等職業教育。

第一,深化終身教育理念,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中等職業教育要走出學歷教育定位,深化終身教育理念,轉向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學歷教育與能力教育並舉。一方面繼續做好學歷教育;另一方面做強做大職業技能培訓,將對適齡青少年開展學歷教育、中小學生職業技能體驗課(拓展課)、社會各類有轉崗、再崗和繼續教育需求的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退役軍人、殘疾人等專門群體的技能培訓納入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定位和辦學功能。

第二,深化產教融合理念,緊密服務區域經濟。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專業結構、人才素質、技能水平等多方面的匹配適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第三,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服務可持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一方面要以專業集群建設和課程模塊整合為抓手,提高學生基於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的多崗位適應能力和崗位遷移能力,培養發展型、複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將支撐學生髮展、適應時代需求的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深入到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以滿足複合型技能培養和適應性能力養成的需要,為學生得到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深化質量特色理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等職業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單一要素驅動已無法破解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要實現優質特色發展,須增強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以深化內涵建設為抓手,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職業學校、學生、家長等多主體,從制度、政策、機制、文化、觀念等多角度,從專業、課程、師資、實訓基地、校企合作、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等多要素,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全要素生產率,以此打造教育發展新高地。

(作者單位: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19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六屆兩岸學子論壇將於6月下旬舉辦
法國部分地區仍存在學生貧困問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