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擺出迷魂陣,令曹丕無功而返,為何張遼卻死於非命

此人擺出迷魂陣,令曹丕無功而返,為何張遼卻死於非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發生在曹丕伐吳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丕、張遼和丁奉。原文如下:

正驚訝間,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濺濕龍袍,大船將覆。曹真慌令文聘撐小舟急來救駕。龍舟上人立站不住。文聘跳上龍舟,負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忽流星馬報道:「趙雲引兵出陽平關,徑取長安。」丕聽得,大驚失色,便教回軍。眾軍各自奔走。背後吳兵追至。丕傳旨教盡棄御用之物而走。龍舟將次入淮,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震,刺斜里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孫韶也。魏兵不能抵當,折其大半,淹死者無數。諸將奮力救出魏主。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著;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絕住龍舟。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丕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劉曄認為此戰難以取勝。當曹丕乘船渡江時,突然得到趙雲兵出陽平關直取長安的消息,不僅大驚失色,連忙下令撤回對岸。就在此時,大將孫韶和丁奉突然率領東吳水軍殺出,令曹軍猝不及防。曹丕上岸後,又遭到東吳大軍的圍攻。在混戰之中,丁奉一箭射中張遼。此後,張遼病重不治而亡。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曹魏大軍的損失情況,叫做「不計其數」, 意為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雜識別集下?襄陽始末》中的「火炮、葯箭射死北兵及墜水者,不計其數。」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曹丕征討東吳的情節,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發生在東吳黃武三年(公元224年)。據《建康實錄》載:「三年秋九月,魏大軍來寇,曹丕自出廣陵,臨大江,兵十餘萬,旌旗數百里。魏文帝臨江不敢渡,久之嘆曰:『天固隔我吳魏,彼有人焉。』便退。」另據《三國志?劉曄傳》載,對於曹丕此次的出征,劉曄和不以為然,認為孫權必然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得知曹丕率兵來犯後,孫權立即採納了安東將軍徐盛提出的一個建議。據《三國志?徐盛傳》載,徐盛建議「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也就是在長江南岸從建業到江乘江邊一線搭建木架,外面包裹蘆席,加上一些五彩的裝飾,修築了大量的假城樓,又在城樓外的長江上排列了浮動的戰船。簡而言之就是在長江南岸擺了個迷魂陣,讓曹丕誤以為東吳已經集結大軍嚴陣以待。這一計策果然使得曹丕中計,曹丕不敢輕舉妄動。再加上正值長江水勢大漲。曹丕無奈,只好撤軍回國。

不過,小說作者在描述這個故事時,也虛構了兩個情節。首先是所謂的趙雲兵出陽平關。按照《三國志》相關記載,此時的諸葛亮正在忙於穩定蜀漢政局,連南征都沒有開始,又豈能派趙雲出兵呢?小說的另外一處虛構是張遼的結局。按照小說的說法,張遼被丁奉射傷不治而亡。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張遼死於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關於他的病因,《三國志?張遼傳》中說「遼病篤,遂薨於江都」,這說明張遼是病逝的,而並非是中箭身亡。

至於小說作者為何這樣虛構張遼的結局,目的有兩個。一來馬革裹屍是武將的最佳結局。因此作者這才設計了這個故事,讓張遼死得其所;二來與對丁奉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關。在小說的後半部分,丁奉成了東吳集團碩果僅存的老將,不僅在新城之戰中立下大功,同時又除掉了權臣孫綝,一度穩定了東吳的局勢。作者在此為丁奉形象做了一個鋪墊。

參考書籍:《三國志》、《建康實錄》、《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圍繞著荊州問題,劉備面臨一個死結,最終導致了關羽的悲劇
陳宮提出自救之策,呂布之妻表態,斷了所有人的活路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