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你以為只是腹瀉,其實會致死!兒童最容易患此病,家長必看!

你以為只是腹瀉,其實會致死!兒童最容易患此病,家長必看!

3月12日下午

部分學生家長反映位於溫江區的民辦學校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小學部

食堂食品質量有關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3月15日8:55分

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

@金溫江 發布情況通報:

【溫江區衛健局:成都七中實驗學校36名自述身體不適的學生接受檢查診斷,結合流行病學調查,未發現與食源性疾病有關的異常指標。】

雖然這次事件並沒有發現與食源性疾病有關,但還是再一次將人們的視線聚集在了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上。WHO對全球食源性疾病負擔的首次估算表明每年10人中幾乎有1人因吃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導致42萬人死亡。五歲以下兒童處於特高風險,每年有12.5萬名兒童死於食源性疾病。

那什麼是食源性疾病呢?

1.什麼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子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常見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有志賀氏菌、沙門氏菌、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及諾如病毒等。

顧名思義,凡與攝食有關的一切疾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均屬食源性疾患。

2.食源性疾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患者食入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半小時至24小時內出現乏力、發熱、頭痛、出汗、寒戰、關節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有水樣便、膿血便),體重減輕、脾腫大等,若患者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

3 .食源性疾病有哪些臨床特點?

1. 潛伏期短,一般由幾分鐘到幾小時,食入「有毒食物」後於短時間內出現;

2. 病人多以腹痛,腹瀉,噁心與嘔吐等急性胃腸道癥狀為主;

3. 發病與食入某種食物有關;

4. 一般人與人之間不傳染;

5. 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多發生細菌性和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發生肉毒中毒和亞硝酸鹽中毒等。

4.食源性疾病如何治療?

鑒於食源性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胃腸道癥狀,比如噁心、嘔吐、腹瀉,從而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因此治療中常用的共性措施是防治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即補液。

補液療法包括口服補液和靜脈補液,前者簡便易行,患者在家中即可進行。如果患者不能配合,或存在其他口服補液的禁忌證時可考慮靜脈補液。特異性治療措施需要明確診斷後才能進行,細菌感染比如細菌性痢疾、傷寒等,常需要及時給予抗菌藥物的治療。

寄生蟲性食源性疾病需要抗寄生蟲藥物的治療。化學物質導致的食源性疾病有特異性解毒治療,如有機磷農藥中毒治療時應用阿托品。除了藥物治療外,有些食源性疾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如肝包蟲、肝膿腫、腦室囊尾蚴病等等。

5.診斷食源性疾病有哪些診療思路?

診斷食源性疾病,要考慮到患者腹瀉乏力,感染程度如何,電解質情況如何?

患者如若休克,是否只是單純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有沒有合併其它情況?患者腹痛,真的只是胃腸道痙攣性疼痛?

尤其要特別注意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發熱/腹瀉/嘔吐/納差/大量出汗後的電解質紊亂往往可以誘發嚴重的惡性心血管事件。更有些不典型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是會以腹痛為首發的臨床表現。

6.食源性疾病的鑒別診斷有哪些

鑒別診斷主要有:1、急性胰腺炎;2、腸梗阻;3、外科急腹症:急性闌尾炎;4、急性心梗等。

完善輔助檢查:血常規、電解質、心電圖,腹部彩超、腹平片。排除胰腺炎、腸梗阻、闌尾炎等疾病。

7.食源性疾病治療的常用醫囑

治療原則很簡單,也是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手段:補液、補充電解質,糾正電解質紊亂、抗感染、對症支持等。

臨床常用醫囑:

1.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100ml Bid,ivgtt.

2. 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泮托拉唑80mg ivgtt,qd.

3. 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維生素C 3.0維生素B6 200mg氯化鉀注射液15ml 鹽酸山莨菪鹼注射液8mg ivgtt,qd.

4. 氯化鉀緩釋片、左氧氟沙星膠囊、多潘立酮片等藥物口服。

8.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

接診的醫護人員還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向患者/家屬進行食源性疾病的相關健康教育:

1. 避免在沒有衛生保障的公共場所進餐;

2. 盡量不買散裝食品,新鮮食品經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3. 食物生熟分開,不喝生水,生食瓜果必須洗凈;

4. 重視加工涼拌類和生冷類食品的清潔;

5. 盡量不剩飯菜,吃剩的飯菜盡量放冰箱儲存,下次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

6.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編輯:畢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原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心病」到底是不是病?
一歲半的娃竟然滿口「色素牙」 隨麗娜:這些事情寶寶要注意

TAG:中原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