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讓不確定性回歸我們的生活

讓不確定性回歸我們的生活

不受歡迎的不確定性

在生活中,不確定性歷來是不受歡迎的客人。試問,誰喜歡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迷了路?去拜訪一位好友,他卻出去了,讓你碰一鼻子的灰,你還會愉快么?本來打算半個小時到辦公室的,結果路上堵了2小時的車,這種事情擱誰頭上不惱火呢?……

這些不確定性引起的還僅僅是小小的不快,倘若考察人類的活動,你會發現,人類歷來視不確定性為一種潛在的威脅;人類活動的一個目的,就是從生活中消除不確定性。

舉例來說。在遠古的時代,人們視某些疾病為魔鬼附身,而魔鬼什麼時候附到什麼人身上,是完全不確定的。這就引起人類極大的恐慌。等到通過研究,知道什麼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如何預防,如何治療,等等……一句話,等不確定性消除之後,我們對這種疾病的恐慌才隨著消失。從這個角度,我們甚至可以說,科學研究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大自然中的不確定性,把不確定的未知變成我們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已知。

即便不去籠統地談人類,具體到我們每個人,一生其實也無意識地在圍繞著「消除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而展開活動。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要勤奮工作,拚命掙錢,目的只有一個,即希望自己未來有保障:得病時,希望能看得起病,老了不能工作時,希望不依賴別人……總之,一句話,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讓不確定性來主宰。說穿了,我們每個人都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害怕不確定性已經到了這種程度,以至於不確定性引起的焦慮不安,竟然比已明確的最壞結果還大。譬如,心理學家對一群懷疑患有漸凍症(一種遺傳病,患者會肌肉萎縮,慢慢死去)的病人做過跟蹤調查。他們發現,這群人在等待確診期間,情緒是最壞的;一等結果出來,哪怕醫生告訴他確實得了漸凍症,他的情緒反而平靜下來。因為,謝天謝地,事情終於確定下來,不管好壞,總比懸而未定要強。

少了不確定性,生活單調乏味

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現在駕馭不確定性的能力越來越強了。我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越來越少了。

就拿前面的例子來說,現在很多人的手機上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在陌生的地方已經不容易迷路;甚至,你隨時可以知道怎麼走,哪一條路最便捷。你怕拜訪朋友撲個空么?那麼事先打個電話聯繫好就是了。你怕堵車么?那麼在開車途中多關注路況信息……不確定性一減少,辦事效率也大大提高,這正是我們這個效率至上的社會所推崇的。

但是,你有沒有感覺到,由此一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單調乏味了?也許你還沒這種感覺。那好,我們先舉一個例子。

假設你現在要到海南旅遊。你肯定會選擇坐飛機。從北京飛到三亞,只需3個多小時,這樣你在飛機上打個盹就到了。下了飛機,在接下來的一周,你將隨旅遊團馬不停蹄地從一個景點跑到另一個景點。一周之後,你打個盹又回到了北京。一趟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海南之旅就這樣實現了。效率不可謂不高,但效果呢?你能回憶起來,恐怕只有這些:在天涯海角看了幾塊石頭,在某地方吃了一頓海鮮,然後記得自己像包裹一樣從這裡扔到那裡,甚至夢想中的大海也是圖片中的那個樣子……總之,一切都不出意外,一切都順順噹噹,可就是少了點什麼。

現在,讓我們設想另一種可能:假如你生活在古代,像蘇東坡一樣被朝廷貶黜到海南。那個時候沒有飛機、火車、汽車,你不得不帶上一個僕人,騎著毛驢上路。這一走就走了大半年。風塵僕僕不說,一路上可能還會遇上兵匪強盜,洪水猛獸,——一句話,不確定性時時伴隨著你。但這一趟「旅行」卻讓你終生難忘:你飽覽了祖國大好的河山,藉機了解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民的疾苦,增加了閱歷,說不定借宿某個古廟中時,還經歷了一場妙不可言的艷遇……這都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

現在請選擇,你更喜歡哪一種旅行:是凡事確定的前一種呢,還是事事在未定之中的後一種?通過這種比較,想必你也明白,生活中要是少了不確定性,該是多麼乏味。

不確定性增加人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對於那些愉快的事情,不確定性還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感。

在一項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他將參加一場書面測試,通過者將獲得1份獎品,並事先讓他在所有獎品中挑2份最喜愛的,萬一通過,他將得到其中的1份。之後,等每人測試完,不管真實成績如何,研究人員都宣布,他已通過。一些人當場就拿到了獎品。而另一些人卻被告知,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拿到,而且獎品是哪一件,也要等以後才能知道。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告知需要等待的人,比起當場就拿到獎品的人,因得獎產生的愉快情緒要持久得多。在等待期間,他們不斷地猜測自己到底會得到哪一份獎品。為此,他們還經常到該項目的網頁上瀏覽獎品的圖片。接到獎品的那一刻,那種歡天喜地的心情也是當場就拿到獎品的人所無法比擬的。由此可見,不確定性延長並放大了他們的幸福感。

這種利用不確定來增加我們幸福感的事例,其實在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早已構成了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

就拿談戀愛來說,對於一些聰明而「狡猾」的女孩子,當心上人向自己表白的時候,她決不會一口就答應他。相反,她既不拒絕,也不應承,先讓他在好一段時間裡處於七上八下的不確定性之中。就算兩個人關係確定之後,也要時不時地耍點小性子,鬧點小彆扭,提醒他別太自信,事情還有翻盤的可能呢。而對方呢,不僅不會怨她,反而對她迷戀得更深了,以後回想起來,還覺得自己更幸福哩。

正是基於不確定性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雙重角色,所以心理學家總結出一條所謂的「幸福悖論」:因為害怕不確定性,為了消除它,我們本能地希望把什麼事情都搞得一清二楚,可是,倘若把什麼事情都搞清楚了,再也沒有什麼能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那麼人類的幸福感又喪失殆盡了。

讓不確定性回歸生活

有感於現代的生活方式讓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一點一點地消失,所以在西方社會,在主流之外,「讓不確定性回歸生活」的呼聲一直此起彼伏。

早在19世紀中葉,當西方國家剛完成工業革命,法國的一群思想家和藝術家就呼籲抵制凡事只講效率的主流價值觀,號召大家做一個無所事事的漫遊者,丟開地圖,在城市裡漫無目的地遊盪,去熟悉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群,「把每個水坑都踩一下」。

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有感於高科技產品進一步剝奪了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又興起了此類運動。

譬如,現在的全球定位系統不是能把什麼事情都安排得穩穩噹噹,精確地告訴你到某個地方怎麼走,哪條路最便捷么?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開發了另一套導航系統。這套系統雖然最後也能讓你到達目的地,但並不把最便捷的路徑顯示給你,相反,它故意安排你多走幾個彎。它會自動檢測你平時最經常出現在哪些場合,然後在「引路」時,故意避開,引你穿過到那些你所不熟悉的地段。更有趣的是,在「引路」時,它有時會突然給你下指示,譬如說「跟上你前面的那位美女,走過兩個街區」,或者「請跟離你二十步遠的那個拄拐杖的老人去搭訕」,等等。你也許以為這純粹是胡鬧。但使用過該系統的人都說,現在自己對周圍的環境和人群更熟悉了,對生活的新鮮感增加了,心情也更開朗了。

現代社會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是隨著信息的發達,人們的好奇心反而普遍下降了。譬如,許多人寧願一輩子「宅」在一個熟悉的環境,哪怕陌生的地方能為他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也不肯「挪窩」。人的這種惰性正是害怕和逃避不確定性的表現。造成的結果呢,是生活更加沉悶,活得更加無精打采。

要改變這種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更多的不確定性回歸生活。譬如,我們可以借鑒上述做法,在某個空閑的周末,走出自己的房間,到外面做一次漫遊。漫遊會帶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哎呀,這個地方我怎麼從來沒來過!哎呀,人們是多麼的和善!哎呀,我今天遇到了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不知不覺的,這些小小的意外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更加美好,我們也會更熱愛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憑空出現的「幽靈」巨石陣
能源大洗牌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