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向黑暗的黃金時代說再見,魯爾區在花海中重獲新生

向黑暗的黃金時代說再見,魯爾區在花海中重獲新生

文|白孟宸

事實上,在20世紀以前,魯爾區周邊的工礦企業和住戶每年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已經突破6250噸,1884年僅杜塞爾多夫一地每天就要消耗105噸煤炭,因此產生的二氧化硫達3.7噸。埃森雖然因為克虜伯的發達而成為魯爾乃至歐洲最繁華的工業區,但在20世紀前這裡已經成為可以與倫敦相提並論的「霧都」,煤灰無孔不入,周邊的住戶每天至少要打掃兩次。

到魏瑪時代,魯爾區每年要消耗4.5萬噸煤炭,因此產生數百萬噸粉塵和約450噸硫。納粹上台後曾對魯爾居民的呼吸道疾病進行過調查,發現這一區域每月每百平方米降塵達到驚人的153千克。

致命的污染迫使魯爾居民開始為了自身的生命和健康與大資本家鬥智斗勇。1874年,魯爾的「泛工業設備危害環境保障聯合會」已經通過街頭演講、印製小冊子等手段向居民和工人宣講污染的危害。由於污染對於貴族和大資本家同樣有害,因此早在1831年普魯士政府便通過立法方式開始強迫煤炭企業重視污染問題,例如要求工廠的煙囪高度必須超過20米,希望通過大氣流動來減輕污染危害。到1889年魯爾地區已經出現了高度接近150米的超級煙囪。

但壟斷資本強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讓魯爾的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從19世紀中後期,普魯士政府便開始有意識地弱化魯爾的污染問題,政府、法院和企業紛紛以「技術限制」作為替污染源企業辯護的理由,認為煤炭鋼鐵工業就是以污染為代價進行生產的。

1977 年,杜伊斯堡,蒂森焦炭廠向空中排出大量污染物

但隨著德國步入20世紀50年代的民主化進程,使得魯爾民眾有能力通過政治運動來對抗污染。1958年5月至1959年10月,以魯爾區各政府為後盾,蓋爾森基興健康研究所對魯爾區總面積達800平方千米的土地進行了徹底的環保檢查,最終得出結論,工業區的二氧化硫濃度、粉塵降量均超過農業區域數倍,魯爾北部煤礦區部分城市的粉塵沉降達到每天每平方米2.5克,而當時國際通用的環保規則要求這一數字不得超過1克/天/平方米。

面對魯爾糟糕甚至稱得上地獄般的環境污染現狀,以及煤炭—鋼鐵工業無法逆轉的結構性危機,德國聯邦政府和魯爾地區各級政府痛下決心讓魯爾徹底轉型,這個轉型計劃的綱領性文件是1968年3月5日北威州政府發布的《1968—1973魯爾發展計劃》。整個計劃的核心是在魯爾區拋棄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和交通體系,通過引入文化和科教項目推高魯爾區房地產開發價值。

實際上,從1960年開始德國政府便開始推動魯爾的轉型。1962年汽車巨頭歐寶開始在波鴻建造汽車製造廠,同時波鴻魯爾大學也在這一年正式成立,隨後,多特蒙德大學、杜伊斯堡大學和埃森大學紛紛建立,魯爾再次找回了18、19世紀德意志科教文化中心的地位。

1947年,多特蒙德的奧斯瓦(Ostwall)博物館成為德國戰後修建的第一座博物館,開始引領魯爾乃至整個北德意志的文化復興,德國人驚奇地發現,被煤灰染黑的魯爾原來也可以如此精緻。1953年,以煤礦遺址為基礎的多特蒙德動物園開園。隨後,當煤炭和鋼鐵代表的重工業狂潮退去時,文化浪潮開始在前者的廢墟上生根。1969年波鴻-達爾豪森鐵路倉庫被迫關閉,這裡隨即成為藝術家探秘和聚會的寶地,1977年在舊鐵路倉庫空曠的建築中產生了一座文藝范兒十足的鐵路博物館。

隨魯爾鋼鐵和煤炭黃金時代消散的還有這個地區獨特的啤酒文化。1840年魯爾有74家啤酒廠為10萬以上的工人及其家屬提供口味各異的啤酒。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魯爾啤酒廠大批倒閉,到2000年只有兩家啤酒廠仍在堅持,5年後創立於1895年的28 Brinkhoff釀酒倒閉,多特蒙德的Actien啤酒廠成為碩果僅存的啤酒製造廠。無奈的魯爾人專門修建了啤酒博物館紀念煤炭鋼鐵黃金時代催生的啤酒文化。

但無論如何,魯爾政府以及居民很快發現,科教文創和藝術項目為魯爾帶來了急需的工作機會。這對於魯爾簡直是雪中送炭的好消息,因為從1976年開始,德國煤炭和鋼鐵工業進入新一輪快速下行通道,十年內重工業領域生產總值蒸發了約六成,德國政府被迫向企業和失業工人提供巨額補助。

不過好在此時魯爾的文化氣息已經能夠吸引大量人氣,1964年,在波鴻-魯爾公園附近出現了魯爾地區第一家購物中心。1996年當時歐洲最大休閑購物「新奧伯豪森中心」(Neue Mitte Oberhausen)憑藉400米長的咖啡館林蔭長廊、休閒遊樂園、電影院、奧伯豪森海洋生物館、遊艇碼頭以及奧伯豪森皮爾塞納競技場等一系列新奇刺激的遊樂項目,每年可以吸引10萬名遊客。117.5米 的天然氣儲存塔直接被改造為歐洲最高的觀光展覽廳。

1979年魯爾區第一個工業文化博物館項目正式開幕,古老的船閘成為工業時代的象徵被保存下來,無數歐洲人慕名而來參觀幽深的採煤巷道,如今魯爾擁有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工業博物館。

魯爾驚喜地發現,被煤煙熏黑的破廠房如今成了德國乃至全歐洲技術宅理想的工作地點。魯爾各大專院校畢業的學生成批湧入舊式工業企業,並將其改造為新型的創新型企業,例如曾是魯爾區最大煤炭鋼鐵托拉斯曼內斯曼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已經將移動互聯網作為自己最主要的業務和贏利點。已經被改造為花園和文化之都的魯爾,正式成為德國互聯網浪潮的「發動機」。

新奧伯豪森中心

新一代魯爾人提出了「在公園中工作」的口號,1989年埃姆歇公園在礦山、焦化廠和鋼鐵廠的遺址上動工興建,300平方千米的工業用地上出現了一段覆蓋各種植被的綠化帶,其核心是七條植被長廊。這一區域的綠化面積達到50%,大量高水平的辦公樓點綴在綠樹花海掩映之間。2010年埃森作為魯爾地區53個城市的代表,被正式授予「歐洲文化之都」稱號。而早在2001年,克虜伯160年的鋼鐵冶煉歷史就在多特蒙德正式結束了,如今那片96公頃的廠區已經融入了鳳凰人工湖景區,居民在曾經濃煙滾滾,機器轟鳴的土地上跑步、騎車、划船。昔日的煙塵早已從草地和樹林上空消失,令人窒息的環境終於得以修復 ,這也許才是魯爾區應有的樣子吧。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元代皇帝為什麼每年北巡上都?統治全國,元上都功不可沒
革命當天寫下「今日無事」,路易十六的自信來自哪裡?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