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怎樣在觀眾的心靈深處編織密碼?編劇自有一套

怎樣在觀眾的心靈深處編織密碼?編劇自有一套

電影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境,撩動著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封閉又最渴望的情感訴求,使人們沉浸其中為之歡笑隨之落淚,在宣洩與共鳴中聊以寄慰。民間有個諺語:台上是瘋子,台下是傻子,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如此忘情?這個遊戲的背後是什麼在神奇地操縱這一切?《在觀眾心靈深處編碼》導語第一句「觀眾,是本書的出發點」,就開宗明義點出了作者對電影創作進行深入探究的一個側重點。

在汗牛充棟的劇本創作與編劇課程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寫作理論的技巧方法,是創作者「我講給你聽」的敘述能力,如何創作出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如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劇中人物,創作者在全心投入時,其實更關注的是自我對世界的認知與感受,並投射到他所塑造的劇中人物身上,此時的虛擬觀眾往往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自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義的思維局限,無法認識到重要的關係是雙向的,而電影是創作者與觀眾一起虛構出來的遊戲,創作者需要把觀眾的各種需求、慾望和期待都考慮在內,給他們製造參與的條件與機會。是否是以觀眾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換位思考,體驗觀眾的感受能力,進入到觀眾的內心深處,了解觀眾的精神境界,使創作者、劇中人物、觀眾三者之間共同構成完美的情感空間,這種整體結構是電影創作的關鍵,也是本書強調的原點,在觀眾心靈深處編碼。

尤其我們置身於這個時代巨變與轉折之下,電影不再是孤立地發展自身的價值,雖然探索電影藝術新的語言與形式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與新的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力、觀眾對電影的塑造,將是電影新的發展趨勢。作為創作者,觀眾的「在場」成為創作的首要因素,需要完全從觀眾角度來把控電影,引導觀眾的意識,在雙向表達上找出相通之處,這也是當下所有藝術流派、藝術形式發展共同面臨的問題。

書中出現的「觀影動力」這個術語,就是圍繞觀眾,以觀影反應和觀影動力為創作重心,展開敘述觀眾的情感線路。然而大眾需要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只是無意識的情緒傾瀉,這些都和他們潛在的內心需求有關,也與文化背景、觀眾素質等社會發展因素密切關聯,所以一味迎合觀眾的爆米花電影飽受詬病,戈達爾也曾批判過這種破壞觀眾獨立思考的方式。電影的藝術實驗與大眾的娛樂消費構成二者對立的緊張關係,如何調和這種矛盾,這裡作者提到了另一個關鍵詞「認識域」。大眾的感知範圍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大眾只有通過本能、原始慾念的驅動來進入個人化體驗。只有這種不那麼「費力」的觀看、「個人化」的敘事,才能夠讓他們接受,讓他們產生很高的投入度。

大眾有參與到劇情中去的強烈願望,作為大眾電影的創作者,就必須為大眾準備好這一切,這是觀眾群體的定位問題。有了定位目標,就通過給觀眾建立新的認識域,讓他們在這個新的認識域里思考、判斷創作者所給出的信息,使他們按照既定意圖實現對於觀影反應的設置,窄化觀眾意識,聚焦注意力,把觀眾引領到創作者編織的幻象中來,通過調度觀眾的認識域來使觀眾接受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情景。這裡涉及的是觀眾、劇中人物、創作者三者共同認同的認識域,形成特定的「無間境遇」。創作者誘發觀眾打開封閉的情感之門,通過在觀眾潛意識深處進行制碼、編碼操作,把潛意識中被壓抑的匱乏、缺失等在心靈深處搏動的強烈慾望,全部投射到電影中去,整個觀影過程就成了一個療治的過程,讓觀眾壓抑的情緒、苦痛的內心得到宣洩、凈化,成為一場潛意識釋放的儀式,通過電影情節創造屬於三者共同經歷的情境,成為人們內心慾望、怨念外溢的出口,觀眾徹底進入私我境地,與創作者情感投入塑造的劇作人物,引發彼此的情感激蕩,在共同營造的電影夢幻中得以完美共情。

「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夠脫離『他人』的目光,做自己的事情。努力未必成功,付出未必有回報,這才是生活本來的面目。」讀完這本厚厚的著作,更能體會作者這番話。這不僅是劇本創作也是電影分析很重要的一本教科書,也是具體實操的創作方法論,在人云亦云的嘈雜中,能夠發出孤獨之聲,二十多年傾注的心血力作,必有他不同凡響之處。予人所欲才是共情,欣然接納堪稱完美,希望更多的讀者能發現這部著作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婁燁的謀殺案與風起雲湧的四十年
關於自己的性別意識,這10位作家這樣說……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