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人一旦取得了科舉的資格,即便沒有功名死後也有一項榮譽

讀書人一旦取得了科舉的資格,即便沒有功名死後也有一項榮譽

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步是「報考」,報考首先是官府要考核考生的身份,看他是否具備參加科舉的資格,如出身是否清白,是否為丁憂期,是否是在戶籍所在地報考等等。考生通過第一關審核,身份也從士人轉變為「童生」,可以名正言順的參加科舉考試。

讀書人一旦取得了科舉的資格,即便沒有功名死後也有一項榮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童生」並非像字面意思那樣和年齡有關係,士子在沒有考生秀才之前,無論是孩童、青壯年,還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都稱為童生。明代讀書人稱生員為「老友」,稱童生為「小友」。如果童生考上了秀才,哪怕他只有十幾歲,也稱為「老友」。如果考不上秀才,即便是八十歲也稱「小友」。清朝有一副對聯諷刺老童生道:「行年七十尚稱童,可雲壽考;到老五經還未熟,不愧書生。」

一個讀書人成了童生後,也會略微地提升政治地位。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打官司時,如果童生遇到官司,雖然要和平民一樣也要跪著回答官老爺的問話,但縣官老爺需要用比較客氣的語氣來審問。如果遇到年齡較大的童生,而且不是情節十分嚴重的案子,童生可以站起來回答。如果是平民,無論年齡多大,都是沒有這個特權的。

讀書人一旦取得了科舉的資格,即便沒有功名死後也有一項榮譽

不僅如此,由於童生是每個縣裡有文化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僅對各種法律條文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還能言善辯,有時能讓縣官下不來台。有的童生還通過罷考或者故意推辭參加考試的方法,讓縣官受到處罰。這樣,縣官往往在某些方面會偏袒童生。

童生與平民的區別還表現在死後的神主上。神主是用來祭祀死者的牌位,一般用木頭製成,這個牌位的中間寫上被祭祀者的官職和名諱,左下方寫祭祀者的姓名。如果沒有官職的話,寫上童生就顯得不好看。可是童生畢竟沒有功名,如果不寫童生就只能寫「皇清處士某某人神位」,雖然這樣也顯得冠冕堂皇,但還不夠榮耀,需要寫一個有官職意味的神主,比如「皇清待贈登仕郎某某人」。

讀書人一旦取得了科舉的資格,即便沒有功名死後也有一項榮譽

這是一個十分滑稽可笑的神主寫法,「待」指的是「等待」,「贈」是指朝廷已經給死了的人封官職。「登仕郎」是一種品級的名稱。按清代的官制,五品以上稱大夫,五品以下稱郎,每一個官階都有一個不同的稱謂,如正一品為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榮祿大夫, 最低的九品官則為登仕郎。

清代統治者給死者贈官職向來比較大方,一般是人以子貴,如果兒子是某一級大夫或者郎的話,他的曾祖、祖父、父親有可能得到相應的封贈。比方說,一個童生死了之後,如果他的兒子做了九品官,那麼這位童生就可以贈登仕郎了。因此,神主上寫「待贈登仕郎」意思是等待兒子、孫子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之後獲得封贈。

事實上,這種等待可能是永遠也無法實現的,也可能很快就實現,童生們只能是在九泉之下翹首期待了。不過,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虛榮,主要還是他們取得了童生的資格,也意味著不再是平民百姓了,死後一定要和平民區分對待。

讀書人一旦取得了科舉的資格,即便沒有功名死後也有一項榮譽

童生在參加正式科舉考試鄉試之前,必須參加童試,俗稱考秀才、小試,即童生進入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也是讀書人獲取功名的初試,依次通過這些考試的合格者方可稱為秀才,這也是讀書人第一次獲得功名,成為士紳階級的重要標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南方人在科舉中佔有明顯優勢,朝廷是用什麼辦法加以平衡的?
八旗駐防將軍和加尚書銜的總督平級,那誰的權力更大?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