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老祖宗關於吃飯的講究,有道理嗎?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老祖宗關於吃飯的講究,有道理嗎?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老祖宗關於吃飯的講究,有道理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出自先秦時期諸子的《禮記·曲禮上》,說的是:有了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平衡穩定,否則的話那就危險了。老祖宗們勸告後人這禮不可以不學,不可以不懂,不可以不會!而禮的根本就在於克制自己而去尊重他人。

儒家學派作為歷史上延續最久的主流學派,孔子的思想就作為了人們言行舉止的「引導者」。孔子追崇著君子之道,而君子必然是懂禮守禮的。所以,「禮」這個詞是鐫刻在中華民族的骨血之中的。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歷史的潮流如何的發展,我們中華兒女從根本上來看也是要恪守禮這一本分的。

而關於人們如何做到守禮,如何讓自己的言行規範符合禮的要求,老祖宗們也給了我們一定的規範。而這些規範也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是老祖宗們關於吃飯的講究的一句「俗語」:舀飯不能舀一下。

這句俗語十分的通俗易懂,就是告訴人們在盛飯的時候,不能只盛一下。而關於這句話筆者還真的就經歷過。

當時筆者還是一個小孩子,剛剛過了能夠記事的年紀。有一天家中來了客人,因為人很多,所以家裡特別的熱鬧。當了吃飯的時候,人們坐在飯桌上開始就餐。家中的人各忙各的招待客人,而嬸嬸就負責給客人盛飯。

盛飯的勺子很大,所以嬸嬸盛了一下就盛滿了,然後她就準備去盛下一碗。而就在此時,母親嚴肅制止了她,讓她再盛一下。嬸嬸以為母親是故意針對她才這樣的,況且當時就已經盛滿了。因為當時比較忙,所以母親就沒有解釋這件事。

有些時候,不滿、矛盾都是要說出來的,憋在心裡只會讓這些矛盾越積越大,傷害彼此的感情。後來有一次,不知道是怎麼了,母親和嬸嬸吵起來了。吵架嘛,大家也知道,必然是要將之前的事也拿出來說道說道。

母親在聽到嬸嬸說她之前針對她之後,連忙說:你可不要冤枉我,這盛飯只盛一次是盛給死人的,你那樣做是對客人的不尊重,是與「禮」所不合的。嬸嬸聽完之後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誤會了,而兩個人也藉由這個口和好了。所以說,這女人之間的感情也是很難捉摸啊。

也有人會說這不過是封建迷信罷了,現在誰還信這個啊。要真的這麼想的話,筆者就覺得你這是有失偏駁,這不是迷信,是對人的尊重。

筆者在中學時代遇到一個女同學,在此之前筆者簽名的時候都是用紅筆簽的,而那個女同學說在古代紅筆寫名字是寫給死刑犯的。自己用紅筆寫不吉利,而給別人寫是對那個人的不尊重。而自此之後,筆者就不會再用紅筆寫名字了。

各位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鼓瑟歷史 的精彩文章: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當下正值臘月,可以看看
老祖宗總結的五花八門,都是哪五花、哪八門?少有人知

TAG:鼓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