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姬亞楠:多維度拓寬學術期刊成果推介路徑

姬亞楠:多維度拓寬學術期刊成果推介路徑

樹立「微意識」、適應「微時代」,並不意味著學術期刊成為「木偶」,不顧一切地迎合「微時代」的思維取向和行為導向,而是要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拓寬學術成果推介途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V盤等微形式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作為學界專家學者及相關科研機構傳播學術信息、反映學術成果、表達和交流學術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學術期刊肩負著時代精神的傳承、社會真理的探尋、學術前沿的引導、科學知識的傳播等重要使命。因此,學術期刊如何堅持傳統媒體的傳播途徑、探索多種新媒體傳播渠道,最大限度地發揮學術期刊的成果推介平台作用,對學術發展、學術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成果推介現狀有待改善

互聯網的應用改變了學術研究的面貌,對當今學術信息傳播、學術平台的構建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學術期刊充當著學術資源的互動平台、學術思想的重要載體、學術交流的有力陣地的角色。因此,擴展學術成果的推介、支持學術期刊發展,不僅有利於推動我國學術的發展與創新,而且對於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學術期刊的成果推介現狀可謂喜憂參半。

一方面,學術期刊積極推廣學術成果,構建學術溝通、交流的高端平台。首先,規範出版,積極推介學術成果。這是學術期刊最重要的任務,將學術期刊寄向各個高校、科研院所的相關研究部門,實現了學術期刊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時,優秀的學術文章通過各類平台的轉載,實現了文章的二次傳播,擴大學術成果的關注度與影響力。其次,密切聯繫學者,推廣最新研究成果。積極推廣學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升了學術成果的傳播力,以期實現在相關學界、學術圈的關注與討論。最後,依託萬方、維普、知網等資料庫,方便學者獲取學術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學術期刊未能真正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學術成果推介過程中表現出遲滯與被動的現狀。其一,學術成果的推介渠道相對單一。相較於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學術成果的傳播未能充分實現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迅速化。「時時閱讀」「無門檻閱讀」是當下對於信息傳播最重要的需求,而學術期刊的傳統傳播方式給「時時閱讀」帶來了巨大的障礙,萬方、維普、知網等資料庫的非開放性閱讀又給「無門檻閱讀」帶來了阻礙。其二,學術成果的推介手段較為落後。當下,V盤、雲盤、微博和微信等平台的設立大大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途徑,為學術文章的傳播提供更大空間。而一些學術期刊雖然開設了微博、微信等公眾平台,但或多或少存在疲於經營的問題。同時,由於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投入資金不足,導致學術成果推介手段落後於數字化發展的速度。即使一些學術期刊開設了微博、微信等公眾平台以推廣學術成果,但很少有學術期刊創建APP來滿足讀者「處處閱讀」「時時閱讀」的需求。

把握多維度成果推介契機

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化傳播推動學術期刊的平台作用、媒介作用、陣地作用向全新的領域、模式轉型和發展。因此,探索多種傳播渠道給我國學術期刊的多維度學術成果推介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契機。

就挑戰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培養網路技術人才,為學術期刊的多維度成果推介提供人才支持。專業人才的缺乏必將導致信息溝通不暢、網路資源浪費。因此,招攬新型人才,加速人才培養,調整人才結構是學術期刊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學術期刊編輯部不僅要招攬精通互聯網技術的青年,還要加強對已有人員的培訓,以最快的速度調整人才結構,以克服對互聯網從觀念到技術的隔膜。其次,扭轉陳舊的觀念,跳出原本的思維定式。將數字傳播權授予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期刊資料庫的同時,拓展學術成果推介的多維度傳播途徑、傳播模式。最後,加大對學術成果多維度傳播的支持與投入。學術期刊多維度成果推介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其背後是雄厚的資金支持。縱觀新穎創意產業和現代傳媒公司的興起,其背後無不是強大的資金支持。學術期刊具有公益性、小眾性等特點,自身很難賺取巨額的利潤來支持多渠道傳播,因此必須加大對學術期刊的投入與支持。

同時,學術期刊的多維度成果推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的深入發展,單一依靠紙媒傳播學術成果的時代一去不返,不僅誕生了以萬方、維普、知網、超星為主的資料庫,而且催生了一系列網路在線閱讀,增加了學術期刊的服務功能,使學術成果推廣更高效。公開、共享、便捷、便攜、即時、精準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快了信息的流動、促進了學術期刊與讀者之間、學術期刊與學術期刊之間的群體互動。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拓寬了學術期刊的傳播範圍和路徑,不僅擴寬了學術傳播的範圍,而且延展了學術傳播的縱深度,將學術傳播向學術生產的前段延伸。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審稿過程的三大主體——編輯、審稿人與作者之間的固有關係,改變了原本封閉的審稿流程,為作者和審稿人之間搭建起即時溝通的橋樑,為多角度、全方位、全過程的學術交流溝通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深入挖掘學術期刊的多維度成果推介途徑,深度開發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在學術成果推廣過程中的應用,不僅為我國學術期刊融入國際知名期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且為我國學術在國際舞台上爭取話語權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提高探索成果推介路徑的積極性

如果說「互聯網 」時代嚴重擠壓傳統平面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與大數據、數字化、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那麼,學術期刊如何拓寬學術成果的多維度推介路徑則是必須面對的迫切問題。

第一,堅持學術期刊的傳統傳播、推介渠道,保持學術品位,尋求學術創新。首先,學術期刊應找准學術定位、明確辦刊宗旨,在此基礎上深入推進期刊發展,避免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喪失主體性、主導性、主動性。其次,學術期刊要嚴把質量關,高標準、嚴要求,優中選優、寧缺毋濫,將代表學術研究最新成果的文章發表出來,推進學術思想的交流,搭建更優質的學術交流平台。最後,學術期刊要充分發揮原有的資源優勢,樹立學術營銷意識,將紙質出版物的發行與知網、萬方、維普等資料庫的登載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學術成果能更好地惠及科研人員。

第二,拓寬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傳播、推介渠道,特別是「微傳播」渠道的運用。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不斷推送著新鮮、新潮的信息,人們又利用強大的社交群、朋友圈再次將信息傳遞,經過N次方的輸送、傳遞,這種原本「微小」的事物已悄然變成龐然大物。所以,在當今時代,我們不能忽視微傳播對學術成果的推介作用。一方面,樹立「微意識」,增強學術期刊多維度學術成果推介的自覺性。樹立「微意識」、適應「微時代」,並不意味著學術期刊成為「木偶」,不顧一切地迎合「微時代」的思維取向和行為導向,而是要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拓寬學術成果推介途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V盤等微形式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關注「微傳播」,擴展學術期刊多維度學術成果推介的傳播渠道。目前學術期刊的傳播途徑為紙媒與傳統資料庫,也有一部分期刊藉助微博與微信等平台發布學術信息,然而僅僅依靠此類傳播途徑是遠遠不夠的。學術期刊要根據「微媒體」中信息的「微傳播」特點,擇取和提煉精要簡潔的學術摘要,並藉助「微媒體」平台向讀者「推送」。同時,推進學術期刊APP的開發與利用,實現我國學術期刊與國際一流期刊接軌。

第三,加快推進評價體系建設,形成支持學術期刊多維度成果推介路徑的評價體系。目前,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機制是以點擊率、下載率、引用率、轉載率等量化指標為測評學術期刊優劣的標準。拓寬學術期刊的多維度成果推介路徑,必須要調動期刊人的積極性,樂於採取多種形式推介學術成果,這就要求評價指標不能僅僅依靠點擊率、下載率、引用率、轉載率等,而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將其他學術成果推介渠道的反饋信息納入評價體系,形成更加細化的指標,並將其納入評判學術期刊優劣的評價體系中來。此外,通過拓寬學術成果推介途徑來考評學術參與度、學術熱點反應度、學術反響度等人文因素,讓學術評價體系從單一的量化指標向多元的人文指標發展。如此,通過推進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建設,就可以提高學術期刊探索成果多維度推介路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陳其泰:歷史編纂學史與史學史存在差異
張勝強: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分布有梯隊效應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