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00年來,信佛的人何其多,為何只有釋迦牟尼能成佛

600年來,信佛的人何其多,為何只有釋迦牟尼能成佛

2600年來,信佛的人何其多,為何只有釋迦牟尼成佛?

自從公元前5世紀左右,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創立佛教之後,至今已有2600餘年。這2600年來,隨著這門學問的廣泛傳播,佛教也成為了今天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佛的人不計其數。但是有一個迷惑,那就是,這麼多信佛的人,釋迦牟尼佛之後,為何再也沒有見到一個成佛的人呢?

而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之後,更是大放異彩,深度汲取漢文化之精華,並善於化用於無形之中。從而,今天之漢地佛教,甚至幾乎成了整個佛教的代表,其內容、影響力都遠超其發源地印度。

自漢代傳入佛教之後,信佛的人也是非常之多。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歷朝歷代也確實出現過很多大德高僧。他們對佛理的研究與精通,的確各自大放異彩,但是,畢竟無一人真正成為佛陀。

那麼,我們是否需要思考一下,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佛法不靈了么?還是其它深層次的原因呢?

我認為,作為一門宗教,佛法靈驗與否,可能我等普通人真的很難判斷,於是這個問題姑且當成沒有。佛法本身沒有靈驗與否之分,而在於信佛之人的區別而已。

我們讀釋迦牟尼佛生平傳記,可以得知佛陀身上高尚的情操:與人為善。這種善,不是做做善事或者簡單地幫助個別人,其初衷是「世間所有眾生」。即使他一生也是幾經磨難,以80歲之高齡依然到處講法,最後傷於純陀的食物也無怨無悔。這種「善」才是真正的善。

但是,後世學佛之人這麼多,為什麼再也沒有一個成佛之人呢?我認為,可能和信佛之人的動機有關。或者說,歷史上大多數信佛之人,他們的信佛的動機不怎麼純。

我們信佛之人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美其名曰在學佛,而潛意識裡,是否是「求佛」呢?1字之差,這個出發點就大不相同了。如果是求佛,那就是「求」保佑,保佑自己福祿壽喜俱全,遠離水火災厄,簡單說,就是付出更少一點、收穫更多一點。

其實我們國人,歷來崇尚「少求人」,因為一個「求」字,既有損自己的面子,也給別人增添很多麻煩。但是求佛就沒有這個顧慮了。可以借「信」佛這個名稱,反正禱告念誦時,旁人也聽不清楚,無傷顏面。

所以,信佛的人很多,「求」佛的人更多,「學」佛的人卻不見得有多少了。這「求」佛多簡單啊,更是利己的,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可是信佛之人如果是「學佛」,那就不同了。

「學」佛,學的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與行事方式。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言行都是為了「付出」,所以學佛就是學習他的付出。而「求」佛就簡單多了。求佛,就是為了佔便宜不吃虧,是為了保護自己遠離惡緣,逃避惡果的懲罰。

而學佛則無論善惡之緣或善惡之果,都能虛心承受,是一個轉惡為善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修行、或者叫苦修。兩者的差別,主要在發心上,「求」佛的人其實還以一顆平常心,「學」佛的人則有一種菩提心了。

所以,我認為,那些「求佛」的人信佛,其實並不是學佛,既然沒有「學」,何來的成佛之望?

當然,也許會有人懷疑,難不成這2600年來,再也沒有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出現?這倒不是,如果真沒有,那哪來的這麼多歷史上的大德高僧?只是這些大德們,比之於釋迦牟尼,修為還是略遜一籌,用佛教的話解釋,也就是因緣還不具足,所以,即使他們也用心「學」佛,依然還是沒有人再次成佛。

所以,我認為,之所以2600年來,唯有釋迦牟尼這個創始人唯一成佛,原因之一,是「學」佛和「求」佛的差別存在,其次,還有個人修為——因緣具足的問題,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