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 | 齊麗娟

人腦的作用是什麼?心理學上,將人腦的作用定義為繪製圖畫的過程,也就是說,信息並不是直接以言語方式呈現在人腦中。就好比當一個人聽到「小狗」時,他腦袋中第一時間呈現出的是關於各種小狗的圖像,而不是「小狗」這一詞語。

當我們了解清楚大腦的作用之後,其實就能夠將其與孩子的「對著干」行為相結合理解。相信家長們都能夠感受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出現與父母對著乾的行為,就比如,我們對孩子說「不要玩水」,但這句話對孩子而言,並不能起效,孩子反而玩得更起興。試想,是否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玩水並不是不可以,但是很容易弄濕衣服,到時候你身上都是濕乎乎的,很會冷,還會很難受,媽媽洗衣服也會很麻煩。」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換成一種更為委婉的表達方式,孩子則更容易接受,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呢?第一句「不要玩水」在孩子的腦海中呈現的其實是玩水畫面,間接強調了孩子玩水的概念,但第二句「玩水很容易弄濕衣服,身上都是濕乎乎的,很冷」等言語,則是讓孩子的腦海中呈現出衣服潮濕、身體難受的畫面。相比之下,孩子在行動上當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實際上,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很容易受到語言的影響,孩子則會更加明顯,因為人腦並非時刻保持理性狀態,更多時候,人腦是以感性角度去處理信息。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父母們總是對孩子發出直接的禁止令,「不要看電視」、「不要吃垃圾食品」、「不要玩手機」等等,就如上述所論,孩子在接收到這類信息的第一反應便是禁止事項的本身,在極大程度上直接忽略了前面的「不要」,要孩子將「不要」與禁止事項相聯繫有多難?大家可以嘗試著自己在腦海中聯繫,屆時便會發現,就連成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更何況是思維還未完全成熟的孩子。

人腦中呈現的往往是一副肯定圖像,而不是否定行為,當你命令孩子「不要玩水」時,原本孩子可能只有10%左右去玩水的可能性,結果經過父母的命令,腦袋中對於玩水的概念被強化,這時可能性極有可能增到20~30%,這是受到潛意識的影響。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嘗試著對孩子發出積極的辭彙,這樣一來,才能夠引起積極的效果,畢竟積極的辭彙能讓孩子的「簡單頭腦」更容易去反應行為應當如何執行。簡單來說,也就是對孩子描述出「我們希望孩子有什麼狀態」的言語,而不是「我們不希望他們做什麼」,孩子腦袋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未完全,再加上他們還未接受過系統的規則訓練。因此,對於他們而言,處理較複雜的信息,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你可能也曾聽過「羅森塔爾效應」,故事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羅森塔爾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出名以後,他前往一所小學做實驗,當時他在各年級中隨機抽取了三個班級,隨後在這些班級中又任意挑選了一部分學生,且對校長和老師表示,這部分學生最具有發展潛質。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8個月之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小學,他對先前挑選出的學生做了再次測試,結果發現被選中的學生幾乎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性格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個個都變得比之前更加開朗,也更有信心。然而,事實是什麼呢?羅森塔爾只是利用自己的權威性撒了個謊,但卻證實了,原來孩子在積極的思維影響之下,他們會做出積極的應對。

當父母對孩子採取較為積極的態度時,這期間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樣,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最好的辦法並不是直接告訴孩子「這種做法不對,你下次不能再犯了」,而是利用孩子犯錯的這一機會,幫助鍛煉孩子,幫助他們改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在優秀的道路上。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明星孫儷曾表示,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把女兒給教得過於懂事,女兒從來就不敢直接拒絕她的意思,因為她總是「消極」地告訴孩子,什麼事情不能做,女兒一有犯錯行為,她必定拿出嚴厲者的態度去批評、教育。以至於女兒的性格越來越懦弱、膽小,或者更為準確的說,相當於一種消極的「討好型人格」。就像女兒在學校時,其他小朋友邀請她玩遊戲,孩子的心裡其實並不想玩遊戲,但女兒卻還是答應了,最後委屈了自己。

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孫儷一直嘗試著引導女兒走出這種狀態,但起效很小,女兒更是直接告訴孫儷:「媽媽,我不敢。」

可見,家長的「負面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在我們的慣性思維中,總會認為這麼簡單且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什麼孩子怎麼就會做錯呢?為什麼孩子的腦袋會轉不過來呢?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建議」對著干?天生就是個調皮鬼?

嘗試著去融入孩子的思維,或是將你的思維暫時轉變為孩子的思維,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如果是你,你更願意被積極的對待,還是被消極的批評?很顯然,不論換做是誰,都會選擇第二種方式,畢竟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

積極地與孩子溝通,運用積極的言語,幫助在孩子的腦海中呈現出積極的圖像,說實話,真的沒有那麼難。家長們缺少的只是耐心,以及不願思考的態度,都說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的榜樣,如果你不能率先做好父母的角色,孩子又怎麼能夠變得優秀呢?你的教育思維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別讓孩子因為你的懈怠,而被同齡人甩得太遠,到時候,別再怪孩子不努力!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