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何理解陽明心學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如何理解陽明心學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文章來源:三智書院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院長、三智陽明研究院院長董平教授,一直致力於陽明心學的研究與傳播。對於陽明心學中的三大理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董平教授有著獨到的見解。

心即理

聖人與普通人並不具有本質差別,只不過聖人能夠時時、事事、處處都體現出他無私的、與天道相同一的「本心」,而我們普通人卻往往免不了自私自利、計較利害。

如何理解「心即理」?董平教授認為「心即理」作為一種觀念,在理論上建立起了人的現實存在與最高天道之間的本質同一性,為人的生存確立了本原性的生命根基,同時也為人生的意義確立了本原性根基。

「心」即「本心」——「本原之心」、「本質之心」。我們的心靈本質原是等同於道的,所以說「心即理」,「理」就是「道」。在王陽明那裡,「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本原。「心即理」的現實表達與體現,即是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現實展開。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先驗賦予的,而是通過個體的現實生存過程來實現的。

知行合一

人們很容易把「知行合一」理解為「理論聯繫實際」,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在王陽明那裡,「知行合一」講的是「知」、「行」是同一個工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當主觀意識發生轉變的時候,我們的行為自然因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為說明這一意義上的「知行合一」,董平老師舉了這樣的例子:比如「我要獲得關於好的書法知識」,事實上只有當「我」有了這樣一種主觀意識(意識總是自知的),然後「我」才可能去練習(行)書法,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也即是行的主導意識,沒有這一「主意」,「行」就不會落實;但「好的書法知識」只能通過書法的實踐才可能真正獲得,行動是「主意」的貫徹,是「知」的落實,是「真知」的獲得過程,所以王陽明說「行是知的工夫」,「知」的真正獲得是必須通過切實的「行的工夫」來實現的。

致良知

「致良知」也就是把自己本有的、與天道相一致的、標誌為人自身存在的真實本質的「良知」,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實踐之中體現出來。

所謂「致良知」可不是簡單的做善事,這是王陽明哲學的究竟之說。王陽明肯定我們的本然「良知」,既然稱之為「良」,就一定是「好的」,也即是「善的」,因為良知即是天道,天道即是至善,「良知」的善是由天道的至善來保證的。正因為如此,「致良知」就是要求我們把自身「良知」的本然善體現於、落實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使我們能夠享有一個善的世界。

王陽明曾說「良知即是未發之中」,「中」就是正直公義、廓然大公、無私無偏。良知就是中道之體。公平正義,即是至善。王陽明講「無善無噁心之體」,實際上正是特彆強調了中正公義即是最高善。我們不論與人、與物相交往,如能把自己「心之體」的本然良知實現出來,處事大中至正,公義廉明,不摻雜任何私意私心而還原事物原有的本來面貌,就是「致良知」,就是對於最高善的實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人為什麼要有「目標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王陽明:強者,懂得示弱;弱者,才喜歡逞強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