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聖人不僅僅是一個「至善」、「至美」的人格標籤,更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是價值觀的最高體現。諸子百家均對聖人有著極高的推崇,並賦予不一樣的含義,象徵著人在不同領域的出類拔萃。往往是具備了大道德,大智慧,大作為的人才會被後世所推崇。孔孟以堯舜為聖人,墨子以大禹為聖人,《老子》全篇雖未曾提及人名,但「聖人」一詞卻出現了18次之多。不同學派的學說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自然對「聖人」的定義和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孟子認為:「聖人,人倫之至也。」也就是說也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而莊子卻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黃帝內經》中的聖人增加了「修身養性」的內容,可見各家都在使用「聖人」一詞,而具體所指卻不盡相同。本文討論的是《老子》一書中的「聖人觀」,並且以此標準結合老子的事迹評價老子本人是否為聖人?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一般介紹老子都給貼上「道家學派創始人」的標籤,從「道家學派」的定義和「創始人」的具體概念來講,這個標籤是不太貼切的。所謂「創始人」是指:「是指事件的發起者,第一人提出事件概念或事物緣起的人」。道家學派在春秋時期並不存在,老子可以說是「道學的集大成者」而不能以「創始人」定義。在老子之前是有「道德」、「自然」學說的,我們可以認為老子是總結前輩的精華,集大成為道學。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至於「道家學派」西漢的司馬談有詳細的介紹:「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在老子時代並無「陰陽、儒墨、名法」的精華可以汲取,老子的弟子有關尹子、環淵、庚桑楚等,零散可見,沒有形成類似孔子、墨子這樣有組織有影響力的學術學派。至於道家學派,是戰國中後期圍繞稷下學宮而產生的,他們有托古黃帝的,有托古姜太公的、有託故管仲的,也有托古老子的。我們可以認為老子的道學思想,對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不能認為老子就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當今祖述老子的按是否無神論者分為道學學者和道教人士,無論是否認可中華神學,是否認可「太上老君」,老子作為道祖是無可爭議的。後世的統治者把先儒孔孟遵奉為聖人,同時老子也是在歷代帝王的推崇之下登上「聖人」的神壇享受祭祀。現今我們可以拋開「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再考慮帝王的政治意圖對「老子是否為聖人?」重新下個定義,而這個標準就是《老子》一書中的基本價值觀。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在《老子》中,不僅描述了聖人的言行,同時也討論了聖人與天地、王侯、百姓之間的關係。通過對原文的梳理,筆者認為「聖人」至少應該具備如下條件:

第一:聖人是理想的統治者,是現實中統治者執政修身的榜樣。《楚簡老子》說:「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是對聖人政治地位的客觀描述,確定了聖人在「民前,民上」。《帛書老子》中「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增加的這個「欲」字,使對客觀現實的描述轉變成了「聖人想要成為統治者」而進行的「陰謀論」,配合「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使得《道德經》附上「帝王面南之術」的標籤。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第二:聖人的行為是「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對這一道理的比喻說明,世界上本來沒有什麼大事,聖人也從來不做大師,只是在明白「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的道理後,專註把小事做好。治國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從國家還未亂的時候防患於未然,從容易做到的事情著手,對待結束要想對待開始那樣,慎始慎終,這樣才能不敗。聖人的無為是以「事成功遂」為目的。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第三:聖人之言全文中有兩處,一是:「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很顯然是給現實中的統治者所說的,作為一國之君,天下之主,註定是要承受這份責任的。「與戴王冠,必承其重」,有了這份責任心,便不會把當王、做天子當作一種美事,而是一種為天下謀福祉的差事。二是:「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這是一種理想中的政治成果,無為的本質是「輔萬物之自然」,聖人輔佐百姓「自化」民風民俗,而不以個人好惡來干涉定製道德規範;聖人不把難得的財貨作為寶貝,百姓自然也就不會投機取巧的發展奇巧淫技,也不會有人冒險行偷盜之事;聖人注重個人的修為,不把物質享受當作追求,臣子自然也無法投其所好,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自然富足。此處的聖人之言均是針對治國理政而言的。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第四:聖人是個很低調的人,即使滿腹才華,懷抱里揣著美玉也不會到處炫耀,穿著跟平常人並無不同。古時候那些善於為道的人,也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大致上是聖人並沒有顯著的特徵,放在人群中並不會表現出不同來。但做事的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跟常人是不同的,我們常說從小立志,立大志,甚至很多小學就開始培養一個人的志氣,從小要當科學家,當宇航員,然而聖人並不會這麼做,聖人只是立志當一個「優秀的平凡人」而已,把當前環境下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道家講究的「功道自然成」,如果家庭沒有官方背景,並不會強求非得做到宇航員科學家不可。而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做最好的自己。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第五:聖人的知行觀與我們也大不相同,我們推崇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認知世界,《老子》卻認為出去的越遠,知道的越少。道並不在萬里路上,也不再萬卷書中。「言有君,事有宗」,言論是有主旨的,事情是有根本的。看書要領略主旨,提綱攜要,並不需要在書海里浪費太多的時間。天下的事情都遵從相同的道理,一通百通,並不需要都經歷一遍才算是知道。所以「聖人不行而知」,「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汲取他人的經驗也可以成就自己的智慧。當然聖人也不會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錯誤,常常「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常懷空杯心態來學習。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第六:聖人在修為上並沒有自己的私心雜念,把百姓的心思當作自己的心,把百姓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如此百姓都成了聖人認識世界的耳目,這一點也是針對治國理政而談的。聖人對待百姓如同對待自己孩子一樣,不管百姓對聖人如何,都善待,不管百姓講不講誠信,都以誠信待之。因此「物無棄物,人無棄人」。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第七:聖人於天地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第三講了「無為的本質是輔萬物之自然」,如何輔佐?這就是「道法自然」的解釋了,道是從萬物自然之中認知而總結出來的,道的規律遵從萬物自然之規律,人的作用就是效法天地萬物,使自己、國家、天下都可以順從「自然」而發展,人之所以「不能為」是因為在客觀面前,除了遵從別無選擇,只能「無為」,不以主管為標準,而以客觀為依據,充分發揮「輔助」的作用,著就是《老子》一書中的基本邏輯了。「域中四大」,如何人可以做到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成為了四大之一的聖人。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那麼老子做到自己所說的標準了嗎?因史料依據不足,我們對老子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紫氣東來這麼大的真實明顯不符合「被褐而懷玉、深不可識」的定義,這個故事的真偽本身也是個問題。不過從老子的年歲和隱退來講,他必然是一個懂得「養生、全己」的人,養生用原文來講是「善攝生」,善於輔助自己的身體成長而達到長壽的目標,全己是周朝日益衰若,內憂外患,所謂危邦不居,在王子朝叛亂之後不知所蹤,從而保全了自己,使自己的學說得以傳世。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我們從老子的「知行觀」和「無為論」上來看,這是深有體會之後的經驗之談,尤其是關於「知道」和「做到」的問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可以認為老子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為道者。對於他所說的「聖人」標準,老子有個先天不足,就是他並非執政者,也非輔政者。從「周藏室之史」這個官職來看,他是管理國家檔案和書籍資料的,這可以令老子從上古歷史中汲取勝敗存亡的智慧,完善自己的「道學」,之所以談論聖人沒有引用一個歷史人物,是因為「聖人」這個概念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聖人的行為方式也是談論要旨,而非具體作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並不是自己所說的聖人。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老子說的是「言有君」,把握要點,結合實際,遵守無為的道理而行事。這是《老子》一書對今時今日的啟示和價值,要實踐老子的理論,明確這本書是些給誰的變成了關鍵,以治國的方法來管理家庭顯然是不符合「自然」的邏輯的,儒家之所以能」齊家治國「,是因為《大學》中的」齊家「並非今天家庭的概念,而是「諸侯曰國,士大夫曰家」,在宗族社會中,國是大家,家是小國。跟今天的家庭和國家並不是一回事。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或許老子所說的聖人,只是圍繞「無為之術」而完善的價值趨向而已,既然沒有實指,也就無法說誰是聖人,誰不是聖人,具體的人和事情無法轉變成抽象的概念。這一點老子的學問要比孔子墨子高明的多,儒墨兩家把先古聖王推崇為聖人,發現古人難以符合所推崇的倫理價值觀,不惜美化、貼金來提古人完善人格,篡改歷史來弘揚學說,導致了「凡聖必偽」的現實,聖人都是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偽造出來的,所以莊子憤怒的批判到,這些人不死絕了,竊取國家成為諸侯的事情就不會停止。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聖賢文化,推崇聖賢,效法聖賢。老子的本義是用「聖人」為當時的統治者樹立榜樣,規勸當時侯王效法聖人實現自己所推廣的無為之治。那種把所有美好的好事都偽托到一個具體的人身上,以此推廣,難免會引起人的反感。好事都人堯舜做盡了,往後的兩千多年一值走下坡路,這也不符合史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堯舜禹首先是個人。修行追求的首先是「真善美」,還原歷史的真相,客觀的評價所謂的「聖賢」,並不會導致道德的淪喪,相反一味的替聖人貼金,為聖人護法會讓這個民族陷入虛偽之中。老子雖然不是他所定義的聖人,但他的學說可以客觀的評價為中國最最早哲學家,道文化的奠基者。道學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在未來也將毫無疑問的影響全世界。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附:《帛書老子》參考肖剛甲乙合校本如下:

  •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恆德不雞;恆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