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說新零售的大贏家是順豐?

為什麼說新零售的大贏家是順豐?

文|喬芊

編輯|李洋

現階段新零售的大贏家,不是盒馬鮮生,也不是瑞幸咖啡,而可能是順豐。

在剛剛發布的2018年財報中,順豐同城配業務現十分亮眼——全年營業收入10億,同比增長了172.2%,是順豐唯一一個增速在三位數的業務,拉動「新業務」板塊佔比上升。

簡單來說,順豐的同城配包含兩種服務,幫助麥當勞、瑞幸、喜茶等商戶送餐送飲品,以及幫助個人送急件。由於後一塊業務在去年年中才上線,可以推測,營收貢獻大部分來自前者。

順豐顯然是在新零售燒錢打市場的過程中撿了大便宜,而它之所以能夠吃上這塊肉,原因也很簡單——直營快遞業務起家,效率更高、品牌更好——這也有助於餐飲品牌提升形象。更何況對於瑞幸等品牌而言,美團和餓了么多少都有著一絲競爭關係而不便介入,作為第三方的順豐自然是個更好的合作夥伴。

但順豐吃到肥肉的現象也順帶表明,門店管理數據、用戶數據固然重要,但配送也是新零售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成本。轟轟烈烈的新零售造就了盒馬鮮生,瑞幸咖啡這樣既有門店、又送外賣的新物種,可它們無一例外都在巨虧,原因之一就是高昂的物流配送成本。從用戶付出的配送費和順豐小哥的「計件工資」就能粗略地算算賬:北京地區一單瑞幸咖啡,用戶付配送費6元,順豐小哥賺7元;一單喜茶,用戶付5元,順豐小哥賺6元,這之間的差價可不只1塊錢——它包括瑞幸、喜茶們給用戶的補貼,還有留給順豐這家公司的利潤。

規模。高成本的生意往往就意味著高門檻,美團和併入阿里系的餓了么,用自己的規模效應消化了自建外賣團隊的高成本,甚至還能向外輸出這一能力。但瑞幸這樣的新公司,只能通過不斷開門店、鼓勵自提的方式來降低這一成本項。而對於線下坪效足夠的麥當勞和星巴克而言,外賣業務還不是它們的重點——也就是說,它們並不是所謂新零售品牌。

「1小時達」。眼下零售業的大方向是強調「1小時達」這個關鍵能力,從最早的外賣,到生鮮、飲品、藥品,就連日用百貨等超市商品正在加速實現1小時化,擁有同城配送網路的美團、餓了么早就從送餐擴展到送一切。

因此,凡是有意新零售的大玩家都在建設這一能力。放眼看去,市面上擁有同城配送網路的公司並不多,且都已在巨頭的棋局當中——阿里95億美金收購餓了么,蜂鳥的地位舉足輕重;達達合併京東到家,京東也是大股東。電商巨頭的押注已經充分說明這個領域的價值。順豐也在財報中稱,未來三年同城即時物流將保持近30%的年複合增長,它將在此加大投入。

模式創新的新零售公司能否跑通還要打上問號,但為其提供服務的下游企業卻率先賺到了錢,這就是商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如果真來了,你的專業能幹點啥?
160億美元投入豈可輕言放棄?沃爾瑪否認退出印度市場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