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現:忽視孩子情感影響心理健康!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現:忽視孩子情感影響心理健康!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副秘書長劉正奎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對1511 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後,得出一個較為驚人的結論:在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中,忽視導致兒童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現:忽視孩子情感影響心理健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近3 成孩子被家長忽視

「 求關注」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之一。自嬰兒起,孩子不僅對大人的臉感興趣,而且能夠對大人的表情有所回應。當母親的眼中閃著愉快的光芒時,孩子看到了自己被喜愛。這樣的互動,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歸屬感,還會讓孩子更敢於探索。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的情緒表,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

然而一項關於美國兒童被忽視的研究顯示,大約每1000 個0~17 歲的孩子中,就有270 個被忽視。在中國,早在20 世紀初的抽樣調查中就顯示出,3~6 歲兒童中,有28%受到家長的忽視。

現在很多家庭是父母雙方都要工作,親自照料孩子的時間很少,或者即便照料孩子,自己也十分冷漠,很難耐心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有些家長則獨斷專行,忽略孩子的想法。小到買衣服,大到填志願,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從而反覆、持續、長期地漠視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長期被忽視,孩子會「習得性無助」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他讓一位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然後讓母親面無表情,嬰兒會持續嘗試吸引媽媽的注意力。但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吃手指,抓自己。

後續的實驗數據表明,在母親對孩子冷漠以對、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出現心跳加速、壓力激素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應。長期的忽視,則會使孩子的智力、記憶力、理解力及注意力受到傷害或壓抑。

嬰兒的啼哭、幼兒的撒嬌、兒童的調皮,都深藏著被重視、被關注的情感需求。尤其在孩子三歲之前,如果父母刻意切斷與孩子之間的情緒關聯,孩子就會痛失對外界的依戀和探索慾望,相當於是把孩子扔在情緒的沙漠里,讓其自生自滅。孩子經常受到忽視,便會形成條件反射,認為「我」的需求和慾望發出了信號,也不會得到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對社交變得「習得性無助」。

孩子在家庭中感覺不到溫暖和關愛,會降低自我價值感和認同感,甚至輕賤自己,轉而從其他地方尋求歸屬感,可能是網路遊戲,可能是異性朋友,也可能是父母不願接受的人。(范宏博 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有教養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
阻礙女兒發展的7種教育方式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