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以課例研修促教學素養提升

以課例研修促教學素養提升

目前教師完成任務式的參訓、會場集中講座的傳授、缺少目標的考察學習,如果沒有悟得操作方法,就會讓教師缺失專業發展的獲得感。十幾年來,我帶教「師之蘊」工作室教師獲得的核心經驗是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即以行動教育為引領,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問題為主題,從觀察要點著眼,以觀察和反思為手段,以互動對話探討課堂思想方法。具體做法是引領教師用筆解讀,紮根課堂,觀評教學,篩選方法,經過規准證據、循環研修,概括成實用範式,這些「實踐先行」親歷的實操方法,讓教師有獲得感、歸屬感、成就感。實踐證明:課例研修是提升教學素養非常有效的實操路徑。

合作+共生:提升教學素養的實操理念

讓教師在合作中成長,就是改變現場只看只聽卻不想不記的狀態,引導教師觀課、聽評、聽講座,與執教者、點評者、講座者平行、同步地積極觀察、思考和梳理,從而生成自己的教學能力。修鍊教學能力的著眼點在哪裡?「師之蘊」工作室團隊研修的路徑是:把理念變成行動,把經驗內涵化為做法,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願景,歷練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專業能力。

做「高素質」好教師,就要一邊教學、一邊研課、一邊讀書、一邊歷練。「教」看教學設計,設計是教的境界、學的質量的表徵;「研」看有主題有觀察要點地觀課思悟,學人家的,想自己的,教學有法就是教學實力;「讀」要讀書隨筆,豐富「教什麼」。「練」看有主題地持續研修,漸漸形成教學風格,提煉教學主張,明晰教育理念。

做「創新型」好教師,是教師終身的追求。許多人觀摩學習名師,都習慣於顯性模仿。每位名師的經驗,都是自我經歷的階段性總結。只有透視經驗是怎樣發生的,透視名師奮鬥的歷程,引起學習者內心共鳴,才能走自己的路。

追求教師「專業化」,必須走教育教學內涵發展的路徑,突出表現在提高解讀文本能力、教學設計能力、體悟課堂能力、群體研討能力、用筆說話能力和觀點分享能力。

實作+共講:改進課堂教學的實操行動

教師在課堂中成長,教學在改進中成熟。實作就是引領者、觀摩者、上課者在課例主題視域下「擺進自我」,我在場、我思悟;共講就是共同「出聲想」,評論課堂得失。現在觀課,教師常常坐教室後面,既不知執教者的課時目標,也不曉得課堂環節與方法。拿著聽課本隨便記幾筆,到評課時說不出得失。「師之蘊」的做法是:看人家的,想自己的,採用「批註設計」的觀評方法,觀察實證,提煉觀點,有根有據。我們採用三色筆批註方法:用黑色筆記實,用藍色筆記想,用紅色筆概括。

教師要想獲得經驗,就要有主題、有觀察要點地評學論教。執教者、觀課者、引領者都要有觀察要點,看有指向,研有要點,改有要領。如「目標貫通的語文學習課堂」課例主題,課堂觀察要點設為:課時目標的具體化、教師語言的術語化、環節目標的對應性、作業布置的適切性。觀察評論的教研流程為:分組觀察—梳理得失—小組討論—執教說課—大組交流—用筆說話。這樣就把教師散碎式的方法結構化為範式和自動化的操作。

體驗+對話:引領教師發展的實操辦法

教學素養是在課堂發生的。我們主張教師把課程用主題貫通,紮根課堂反思改進,運用教師主體實踐與反思融合的方式,在學用方法「教學化」、體悟經驗「個性化」的課例研修中,實現教學素養的提升。

一些教師感悟:只要真學了,就有思路;實做了,就有方法。一線教師實踐先行,先有了初步感知,再在體驗中對話,是成長的最佳辦法。

「師之蘊」工作室有一個「草根行動」——到課堂里尋找體悟的有效方法。教研團隊通過評學論教篩選有效方法,在平凡教師常態課堂觀察反思,再通過閱讀文獻比較驗證有效方法。方法就是能力,能力就是素養,素養就是教學品位、就是教師境界。行動教育的核心要義就是「做」。教師專業發展不盡如人意,問題就出在觀察了很多課堂、聆聽了許多報告、參加了很多培訓,但回到崗位沒有「實操」。「做」是教師心靈的覺醒,「做好」是教師的責任本分,「做好教師」才是有仁愛之心的表徵。一言以蔽之,好教師是做出來的。

(作者繫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青浦區「師之蘊」工作室領銜人)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0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師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
加強黨的領導 凝聚強大合力 紮實推進吉州區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