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哪五次傳播革命?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哪五次傳播革命?

施拉姆有個著名的「最後7分鐘」觀點認為:如果把人類歷史的100萬年假設為一天,那麼這一天中,人類文明的進展如下:

晚9點33分(10萬年前),出現了原始語言;晚11點(4萬年前),出現了正式語言;晚11點53分(3500年前),出現了文字;午夜前46秒(1450年),古登堡發明了近代印刷術;午夜前5秒(1926年),電視首次公開展出;午夜前3秒,電子計算機(1946年)、晶體管(1947年)、人造衛星問世(1957年)。施拉姆認為「在人類傳播史上幾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發展都集中在這一天的最後7分鐘。」[轉引自西門柳上、馬國良等:《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第1版,P3.]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五次傳播革命,當下互聯網媒介的迅猛發展即屬於第五次傳播革命的範疇:國家對信息壟斷被打破,社會權力被重構,社會、個人與國家的博弈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全新傳播生態和政治生態,人類從數字化生存向網路化生存轉變,媒體組織結構和生產方式正在分子化,傳播權力回到公民手上,出現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這一切發生在施拉姆七分鐘理論中的最後三秒鐘。

技術指運用科學知識,以一種可以複製的方式,來詳述做事情的方法,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電腦(硬體和軟體)、電信、廣播以及光電匯合而成的整套技術。當前的技術革命指互聯網技術貫穿了人類活動的所有場域、不是一種外來衝擊,而是涉及了所有活動的方方面面.與其他革命不同的是,現在所經歷革命的變遷核心,是信息處理與溝通的技術。當前技術革命的特徵,是如何將這些知識與信息應用在知識生產和信息處理與溝通的設施上。[ [美]曼紐爾?卡斯特著,夏鑄九、王志宏譯:《網路社會的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34-36.]

文字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能保證信息不被扭曲、變形、重組、丟失。結繩記事時代的結束標誌著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邁向文明時代。「語言是文化的集體面具。詩人首先關注的,是它疏導感知的資源和力量。有了語言,詩人就帶上了集體的面具。他就像操縱木偶那樣地使用語言。」[[加]埃立克安、麥克盧漢等編,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P425.]

一、語言媒介

第一次影響力較大的傳播媒介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由於語言轉瞬即逝,因而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世界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語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習慣和文化傳統。語言傳播和巴比塔的傳說密切關聯:古時候,天下都說一種語言,諾亞方舟建好後,人們在遷徙時,來到一個叫是那的地方,計劃修建座高聳入雲、直達天庭的塔,以顯示人類團結的智慧與力量。塔很快就破土開工,且越建越高。為了懲罰世人的驕傲,人們的情感交流被上天擾亂,出現障礙,誤解、猜測不斷產生,因此無法繼續介作,建造通天塔的程也就此荒廢,後人把這個故事中的塔稱為「巴比塔」,「巴比塔」成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交往的障礙。但這種障礙被人類發明的媒介一次次突破,今天的互聯網把全球密切地聯繫在起。[張冠文:《互聯網交往形態的演化——媒介環境學的技術文化史視角》[D],山東大學,2013.]

二、文字媒介

從語言到文字發明的發展道路並不是一條直線。在論述文字發明的著作中,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在語言和文字之間經歷了其他原始記事方法、圖畫記事、為文字。大概可以用如下公式:個人記號—幫助記憶的表意符號—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施拉姆說:「文字的發明在當時也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回想起來則似乎是歷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這一發明使得有可能攜帶信息越過地球的曲線,帶到比講話的人的聲音能傳到的、或烽火信號或旗幟或標識能被看到的、或鼓聲能被聽到的更遠的地方。」[ [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第1版,P14.]對於信息傳播而言,文字的出現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信息藉此可以保存,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會失真,傳播的距離和範圍大為延展。但在前現代社會,文字傳播的劣勢也很明顯,受制於大眾的教育水平,文字傳播的範圍小,成本也高。

三、印刷媒介

[ [英]湯姆·斯丹迪奇著,林華譯:《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11月第1版,P75-77.]

中國人在704-751年發明了印刷術,第一本印製的圖書《金剛經》出現於868年。1401到1408年,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但是技術推廣緩慢,和漢字的複雜性有關。德國鐵匠古登堡1397年到1403年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1440年前後,經過幾年的秘密實驗,古登堡掌握了系統性複製長篇文字所有的所有元素。第一個元素是活字:用金屬鑄造而成的字母排列出單字、字行,進而是整篇書頁。第二個元素是油墨,這種油墨比墨水粘,能牢牢粘在鉛字上。第三個元素使古登堡的發明因而得名,為了把沾滿油墨的鉛字平均壓在紙上,古登堡對螺旋壓床改造。一旦排好一頁紙的字,古登堡的機器一天就能複製出好幾百頁,比手工抄錄快100倍。三個人使用一部印刷機工作三個月,可以印出300冊書,這麼多書要是用手工抄錄,需要三個抄寫人一輩子的時間。古登堡印刷機印出的第一部著作是拉丁文版本的《聖經》,共印了180冊,在1455年出版前就被訂購一空。雖然印刷機是古登堡發明的,但是成功把它用於商業生產的,是他的同事。印刷術的傳播和宗教爭端導致許多懂印刷術的人逃亡到外地有關。到了1471年,歐洲的大城市都建立了印刷廠。印刷機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500年,大約1000架印刷機在歐洲的250個大小城鎮轟鳴,總共印出大約1000萬冊圖書。

古登堡發明鉛活字和手壓印製設備的重大意義在於它首先在歐洲運用和推廣了印刷術,使信息的機械化生產和文字信息的批量複製成為可能,促進了書籍的廉價化,為近代報刊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使歷史從中世紀發展到近代。這期間,能夠閱讀的大眾益增多,導致思想的廣泛傳播,推動了哲學與科技的變革,產生新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制度。

印刷術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的擴大,中古社會中的知識壟斷被打破,引發宗教革命和啟蒙運動,宛如中世紀漫長黑夜裡的一顆明星。印刷術還掀起大眾傳播時代來臨的序幕,封建制度走向沒落,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制度誕生。在印刷時代,國家容易形成政府輿論本位、對民眾造成的沉默的螺旋,而在網路時代,自由出版、匿名發表促使輿論本位分散而不定,社會對輿論的控制力與日俱增。[[英]安德魯·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譯:《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華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代譯序.]

四、電子媒介

[張冠文:《互聯網交往形態的演化——媒介環境學的技術文化史視角》[D],山東大學,2013年.]

此次影響力較大的傳播媒介是電報。電子技術最重要的獻是使跨越時空的實時遠距離交往成為現實。電子技術的出現,擺脫了印刷時代的物質束縛,帶領人類社會進入電子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謬爾·莫爾斯發明了第1台電報機。發明者莫爾斯,其人生履歷傳奇,先後作為藝術家、教授和發明家的角色活躍於社會舞台。

1844年,美國第一條電報線幵通時,莫爾斯從華盛頓巴爾的摩發出了第1封電報,從此,人類的信息傳播時間進入以「秒」為單位計量的時期。

1895年,在莫爾斯、貝爾、赫茲的三大發明的基礎上,俄國人波波夫、義大利人馬可尼先後成功完成了無線電的通訊試驗,為廣播電視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技術,電報最初供航海使用,是電子媒介的先驅,主要解決長距離即時點對點傳播。影響表現在,使大規模貿易、大兵團作戰成為可能,引發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劇變。電報技術的出現給通訊社的建立和發展帶來福音,成為現代通訊社發展的助推器。1850年,路透社在德國亞琛創辦(次年遷往英國倫敦)。電報取代了信鴿,在德國與比利時之間傳遞信息,從此開啟通訊社的輝煌時代。這是電報對傳媒業最為直接的貢獻。[鄭保衛、葉俊:《從印刷、電報到互聯網——論馬克思主義媒介技術觀的歷史演變》,《新聞大學》,2016年第2期.]但是電報介入下的新聞報道不再情文並茂,傾向明顯,而是以簡單幹脆的文體(即電報體)陳述事實,按重要性的大小順序排列——所謂的倒金字塔體。好處是可以在任何報紙上刊載,無論其政治傾向如何。這種電報式的新體裁影響到了公共演說,簡短的講話開始流行。同時,電報加快了新聞傳播的速度,了解外國新聞因此更加容易。速度就是一切;報紙把時間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因而犧牲了報道的深度,有人認為,這種對速度的痴迷不僅不可取,而且是危險的。[[英]湯姆·斯丹迪奇著,林華譯:《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11月第1版,P269-270.]20世紀30年代,電報的地位與今天的互聯網相當,當時也有人認為電報會變革政治和商業的實踐,引發一系列新的犯罪形式,海量的信息會讓人們無所適從等。

【知識鏈接】電報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2004年荷蘭的電報服務停止;

2006年1月27日起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西(Western Union telegram)終止所有電報服務;

2008年5月1日泰國電報技術走入歷史;印度國有電信有限公司於2013年7月14日終止電報業務;

2015年7月,整個上海僅剩1家營業廳可發電報,每月僅發10份電報;

2015年3月,西安鐘樓、含光路等多個郵局已經取消電報業務。

電話、BP機等是20世紀下半頁相繼出現的的電子傳播媒介,20世紀90年代購買BP機,第一台數字機1000多元,隨後逐漸出現大哥大、小靈通、手機等。最短命的傳播媒介或許就是BP機,流行沒幾年就被行動電話取代。麥克盧漢說:「在機械化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在空間範圍內的延伸。如今,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電力技術發展之後,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又得到了延伸,以至於能擁抱全球。」[[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版,P20.]

五、互聯網媒介

[張冠文:《互聯網交往形態的演化——媒介環境學的技術文化史視角》[D],山東大學,2013年.]

如果古登堡和他的印刷術創造了一個銀河系的信息量,那麼互聯網則創造了整個宇宙的信息量。「互聯網是全球信息傳播技術以相對開放的標準和協議以及較低的進入門攬形成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的網路之網路。」[[英]安德魯·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譯:《互聯政治學》,華夏出版社,2010年第1版,P9.]互聯網在20世紀最後30年間的創造和發展是軍事策略、大型科學組織、科技產業、以及反傳統文化的創新所衍生的獨特混合體,開啟了人類信息傳播的第五次革命,使人類傳播進入信息時代。20世紀以來,從沒有一項發明如此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計算機擁有海量的幾乎沒有限制存儲信息的能力,其發明是現代科技發展最大的推動力。

(一)網路

在新技術環境中,網路具有三個主要特徵:靈活性、可擴展性和可存活性,這使得網路成為最有效的組織形式:[ [美]曼紐爾·卡斯特主編:《網路社會:跨文化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6.]

1.靈活性。網路能根據變化的環境進行重新配置,在改變組成部分的同時仍能堅持目標。它們徘徊於通信道上的阻塞點以便發現新的連接。

2.可擴展性。網路能在沒有中斷的情況下擴大或縮小規模。

3.可存活性。因為網路沒有中心,且能在廣泛的配置上操作,因此能抵抗來自節點和代碼的攻擊,因為網路中心的代碼被包含在若干個節點中,這樣就能再生指令,並發現執行指令的新路徑。

(二)信息處理與移動技術[ [美]邁克爾·塞勒著,鄒濤譯:《移動浪潮:移動智能如何改變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版,P23-36.]

技術專家共創造了四次信息處理的浪潮走向移動技術:大型電腦、小型電腦、台式電腦和互聯網個人電腦,這些終端的更替對社會的影響一次比一次深刻。

1.大型電腦

查爾斯·巴貝奇在19世紀發明了一台機械計算機,用來製作對數和三角的數學表,沒有商務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對電腦的迫切的新需求。盟軍需要迅速並精確地計算炮彈的彈道以射中目標,而由於公式複雜,一個數學很好的人也需要花費20多小時計算。因此,科學家研發出第一台現代計算機埃尼阿克(電子數字微積分計算機),只需要30秒便可完成上述計算。它沒有對戰爭產生影響,卻直接推動了大型電腦的開發。

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重量超過30噸,而且佔地面積超過1800平方英尺,創建了前所未有的功業:發射衛星和登月;在商業活動中能自動化製表,消除重複計算和記錯賬的可能;簡化了後勤物流等。

2.小型電腦

小型電腦有冰箱大小,價格也比大型電腦便宜。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製造出PDP-8,取得第一次商業上的成功,在當時,買一台大型電腦的錢可以買5台小型電腦,之後,小型電腦的價格不斷降低。價格優勢和小巧使得很多在大型電腦上無法實現的應用程序成為可能。小型電腦的問世引發電腦新應用的井噴:

工廠應用小型電腦在各處操作設備。在普利策獲獎作品特雷西·基德爾2000年所著《新機器的靈魂》(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一書中,小型電腦市場的風起雲湧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3.台式電腦

1975年,《大眾電子學》雜誌的封面文章介紹了第一台台式電腦「牛郎星」,震驚世界。它是一個自主組裝裝備,可以放在家裡,也可以放在辦公桌上。1980年,台式電腦的銷量為50萬台,是同年小型電腦銷售量的6倍。它把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帶入新的發展階段,書寫、計算、存儲、文件傳遞等工作皆能完成。台式電腦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影響最大的是電子製表軟體。

4.互聯網個人電腦

蘋果公司於1978年創立,在1984年推出Macintosh電腦和滑鼠界面,這徹底改寫了電腦,同時,手機也發展迅猛,而且,手機看起來越來越不像手機,而更像電腦。20世紀70年代第一批蜂窩電話問世,1973年,摩托羅拉研製出手機,1979年日本電信株式會社發布第一代蜂窩行動電話網路(1G),網路覆蓋全東京2000萬用戶,並於1984年覆蓋全日本。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IBM的個人通信器「西蒙」在1993年投入生產,被形容為「看起來和拿起來都像一塊板磚」,第一部拍照智能手機誕生於2002年,即索尼愛立信的P800,迅速流行,幾乎人手一部。2007年,GPS(全球定位系統)出現,諾基亞N95上市。還出現了桌面出版,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印刷革命,讓每個人都可以控制排印,讓用戶體驗到從統一印刷到大規模定製印刷的變化。每個人都有一個印刷廠,每個人都變成了印刷工。

(三)網路社會

網路社會以紮根於信息技術中的權力為特徵,是一種全新的科技範式,其特點是,統治動態與反統治動態都依賴於網路的形成及進攻和防守的網路戰略。網路社會是有選擇向全世界擴散的。這個社會結構是全球性的,傳統社會都被形成生產、消費、通信以及權力的全球網路排除或包含的雙重邏輯分割成很多片段。因此,對於網路社會的理解和分析,要基於以下兩點:首先,它是自我重新配置網路的一個全球體系結構,不斷來自各個方面的力量進行編寫和重新編寫;其次,它是網路的各種布局和排列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包含的核心行為塑造了社會生活和工作。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哪五次傳播革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網路社會中,有流動的空間和永恆的時間。流動的空間指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同時發生社會實踐在技術和組織上的可能性。網路社會中的大多數支配性功能,都是圍繞流動空間進行組織的。流動的空間由節點和網路組成,由電子推動通信網路連接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信息流才能流通和交互。流動的空間由三個元素結合而成:活動所處的位置、連接這些活動的物質通信網路、在功能和意義方面完成這些活動的信息流的內容和幾何特性。網路社會中的時間關係,是由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使用來定義的,並不斷否定序列來消磨時光。一方面,通過壓縮時間來實現,另一方面,通過模糊社會實踐的序列,以隨機的順序,打亂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促使事件同時發生,流動的空間消解了時間概念。網路社會建立在結構無常的事物上:存在取消了流變。[ [美]曼紐爾?卡斯特主編:《網路社會:跨文化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40-42.]

摘自郭棟《網路與新媒體概論》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哪五次傳播革命?

《網路與新媒體概論》為相關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立足於社會結構變遷,讀者對象是千禧年之後新生代,全書內容共14章,包括:新媒體與新技術、互聯網的隱喻與應用、從受眾到用戶、社交媒介中的傳播理論與實踐變、傳播主體與內容等。內容選取上弱化新聞專業屬性、平衡網路的技術屬性,強調融合性、交叉性以及社會性。如專門一章介紹互聯網和青年文化,此外還詳細介紹社交媒介的傳播實踐和變革、介紹人工智慧和信息傳播,介紹網路與社會運動等,這四個章節是本教材重點章節,也是和其他教材的主要區別之處,緊密契合了社會發展的最前沿變革。

作者簡介

郭棟,男,1979年生,安徽宿州人,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網路與新媒體系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的精彩文章:

《三國志》中有不少曲筆,尤其對曹魏集團和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
安徒生《月亮看見了》:第五夜

TAG: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